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7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47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94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摘要 目的:评价多次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小鼠的体内毒性作用。方法:48只健康ICR小鼠,按性别和体重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通过微静脉注射不同剂量hUC-MSCs悬浮液,间隔3天给药1次,共给药4次。记录小鼠摄食量、体重、体温,给药结束后恢复两周后牺牲动物作大体解剖,检查各个器官器质性病变;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D3、CD4、CD8阳性细胞亚群数量;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IgM、IgG、C3、C4指标;对肺脏、脾脏、肾脏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注射不同剂量干细胞后一般观察、体重、体温、摄食量、IgM以及C3在给药期和恢复期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在恢复期,注射中、高剂量hUC-MSCs组血清IgG和C4水平略有降低,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CD4阳性T细胞集群数量以及CD4/CD8系数在hUC-MSCs中、高剂量组显著上升(P<0.05)。大体剖检,除脾脏相比溶媒对照组略显增大外其它各器官均未发现肉眼可见明显异常;称重后发现hUC-MSCs高剂量组脾重量与溶媒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脾脏、肺脏、肾脏病理学检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健康ICR小鼠尾静脉注射临床剂量hUC-MSCs(1×106 cells/kg)可能调动动物免疫反应,此外,未观察到hUC-MSCs对小鼠有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2.
摘要 目的:研究开发一种简易、快速在体外使多能诱导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定向分化为功能性肝样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根据正常肝细胞在体内的发育规律,设计简化诱导方法使iPS细胞定向分化为内胚层细胞,应用qPCR和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纯度后进一步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并通过qPCR、ELISA、免疫荧光等技术鉴定肝细胞的性状和功能。结果:iPS细胞诱导7天后, OCT4和NANOG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内胚层细胞相关基因CXCR4、FOXA2和HNF4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内胚层细胞继续诱导培养15天后,肝细胞特异性标志基因ALB、TDO2、RBP4、G6PC和肝药酶基因CYPs等显著上调,同时产生高水平的白蛋白和尿素;PAS糖原染色为阳性,能主动摄取和释放吲哚菁绿,证实诱导成的肝样细胞具备正常肝细胞的部分功能。结论:该诱导方案能够在体外使iPS细胞遵循正常肝脏发育通路简易、高效地分化为功能性肝细胞。本研究为大量获得iPS来源的肝细胞及其在细胞疗法和药筛模型中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3.
摘要 目的:探讨过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腹腔异位移植心脏模型大鼠炎症反应、T细胞亚群和核因子(NF)-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的影响。方法:慢病毒载体及基因开启技术构建过表达IDO大鼠BMSCs,建立60只大鼠腹腔异位移植心脏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5只。空白组建模后未给予任何处理,吗替麦考组喂养吗替麦考40 mg/kg,空白-BMSCs组在腹腔异位移植心脏术后3 d,经尾静脉注射空白-BMSCs,IDO组在腹腔异位移植心脏术后3 d,经尾静脉注射过表达IDO-BMSCs(每只400 μL,106个细胞)。检测并对比四组心功能、血清心肌酶、炎症因子、T细胞亚群、心脏病理变化以及NF-κB/NLRP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IDO组射血分数差值、环比收缩(FS)差值大于空白组、吗替麦考组、空白-BMSCs组(P<0.05),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2、γ干扰素(IFN-γ)、IL-18水平以及脾脏组织CD40、CD86、CD80、MHC II、CD45RA、CD45RA+CD45RB,心脏组织NF-κB、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表达低于空白组、吗替麦考组、空白-BMSCs组(P<0.05),血清IL-10、TGFβ1、TGFβ3水平以及脾脏组织CD274、Treg表达高于空白组、吗替麦考组、空白-BMSCs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IDO组炎症细胞浸润较空白组、吗替麦考组、空白-BMSCs组明显减少。结论:过表达IDO-BMSCs可减轻免疫和炎症反应,改善移植心脏功能,可能与其抑制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4.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开颅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2年5月期间在本院行开颅手术的120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异体输血组(n=58,异体输血)和自体输血组(n=62,自体输血),观察两组临床指标、细胞免疫功能、凝血功能、神经损伤标志物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输血组出院时CD3+、CD4+、CD4+/CD8+高于异体输血组,CD8+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出院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输血组出院时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自体输血用于TBI开颅手术患者,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同时还可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  相似文献   
25.
鱼类的胚胎干细胞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胚胎干细胞(ES)是未分化的细胞培养物,来自动物的早期胚胎。它们能成为稳定的细胞系和长期冻存。在适当的条件下,ES细胞能分化成各种细胞类型,包括生殖细胞。这样,ES细胞就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纽带,将动物基因组的体外和体内遗传操作连系起来。ES细胞的魅力就由其在产生和分析基因敲除老鼠中显现出来。目前,ES细胞技术仅见之老鼠,因其它脊椎动物的ES细胞的培养和建系难获成功。在鱼类,人们已做了大量的尝试。我们以青鳉(Oryzias latipes)作为建立鱼类ES细胞技术的模式,通过建立并应用无滋养层细胞的培养条件,获得了来自中期囊胚的ES细胞系。青鳉的ES细胞和老鼠的ES细胞有很多共同特征,如二倍体核型、分化潜力和形成嵌合体。因此,在鱼类建立和应用ES细胞技术是可能的。青鳉ES细胞的培养条件已成功地应用到其它鱼类如斑马鱼甚至海水鱼。本文旨在以青鳉为模式,综述获得和应用模式鱼和经济鱼ES细胞的主要进展和前景。  相似文献   
26.
27.
本文采用Y染色体特异的性别决定基因(Sry)作为新的细胞遗传标志,通过PCR技术来追踪观察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性能。该方法具有简便、灵敏和特异等优点。雌性受体小鼠输注雄鼠骨髓细胞和13天脾结节(CFU-S13)细胞后,Sry PCR测试受体小鼠的CFU-S结果表明,它们均为供体来源的XY细胞。用Sry PCR骨髓细胞和骨髓中脾结节生成细胞(CPU-S)的长期重建造血能力,结果表明,在存活雌性小鼠  相似文献   
28.
在小鼠胚胎干细胞进行基因打靶的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因打靶技术是一种通过同源重组按预期方式改变生物活体的遗传信息的实验手段,与小鼠胚胎干细胞培养系统相结合,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将各种突变引入小鼠体内,得以从生物整体水平上研究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生理功能.扼要介绍了近年来在小鼠胚胎干细胞进行基因打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9.
家兔胚泡ICM在体外培养系统中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用显微外科方法从兔早期胚泡分离来的ICM在所用的体外培养系统中的行为,因ICM的生长状态而不同。呈带状生长的ICM从近端向远处延伸,而细胞的分化则从远端逐渐向近端进行,它具有明显的极性。细胞的分化秩序井然,层次分明。因此呈状生长的ICM适艇于进行细胞分化和细胞谱系的研究。二、呈团块状生长的ICM,没有明显的极性,细胞分化开始于团块的外表面,逐渐向中央进行,分化开始稍晚一些,速度也较慢,这种生长  相似文献   
30.
裴雪涛 Cout.  LH 《生理学报》1995,47(5):485-490
利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吸附磁性微球的方法分离纯化脐带血CD34^+细胞,将其种入照射后的成年骨髓基质。比较rhGM-CSF、IL-3及两者的联合对植入效率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经2h铺展贴壁后,对照组只有36%的CD34^+细胞植入基质,而生长因子预处理组则有68-89.6%的CD34^+细胞植入基质。在长期液体培养体系中则显示了植入CD34^+细胞多的处理组造血重建快速而持久。表明GM-CS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