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4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197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306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555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83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85篇
  1996年   180篇
  1995年   177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1.
稀土元素Pr^3+,Nd^3+对蚕豆(Vicia feba)叶片原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32.
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荧光显微术研究ConA与巨噬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细胞骨架微丝组装的变化,实验证明ConA与膜受体结合后巨噬细胞内微丝含量增多,并且与ConA的浓度有关。荧光显微镜下还可见细胞面积增大。本实验成功地用流式细胞术定量研究活细胞内细胞骨架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3.
嵌入紫膜碎片的BLM系统在不同离子强度的介质中产生不同的光电位信号。本文通过在介质中加入离子载体或离子通道剂对紫膜的光电响应信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光电位信号的差异主要是由紫膜的非质子离子的迁移引起的。与紫膜的质子跨膜迁移相比,这种非质子离子迁移也是由光驱动的,随介质的离子强度的增强而显著增强,但它的迁移速率更快,且产生反向的光电位。用通常方法所获得的光电位信号主要是这两种迁移信号的迭加。三价阳离子(La~(3+))可使紫膜质子泵反向并能抑制质子的吸收,但它似乎并不参与紫膜的非质子离子迁移。  相似文献   
34.
利用表面活性剂及还原剂处理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细胞,在培养液pH7—11范围内,可使C.utilis产生的尿酸酶快速地释放到胞外。当Triton X-100及巯基乙醇浓度为0.1%,培养液pH为8时,获得的最高酶活性为4.78u/g湿菌体,最适pH值为8—9,处理时间为4小时。利用该方法获得的最高酶活性高于一般常规处理方法,即超声波法及透析法,它们的酶活性分别为1.9u/g湿菌体及0.76u/g湿菌体。  相似文献   
35.
菜豆叶片衰老期间叶绿体被膜膜脂与脂肪酸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6.
小脑皮层在兔瞬膜条件反射过程中的调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伯仪  魏顺光 《生理学报》1991,43(2):103-112
以音调结合气流刺激兔角膜的训练建立瞬膜条件反射,在条件反射率刚达90%,连续出现三组的学习初始阶段,电解损毁小脑半球第六小叶皮层使 D-I 核的学习相关性电活动和瞬膜条件反射消除,但不影响“非条件”反射,而在经一周巩固训练的动物,损毁小脑皮层上述区域不发生影响。D-I 核的细胞自发电活动在学习初期和记忆巩固时期也有所不同。在学习后期,D-I 核的细胞自发电活动频率减低,和在学习初期与损毁小脑皮层后的频率变化相似。实验结果表明:在瞬膜条件反射过程中,以小脑皮层为主导,对瞬膜条件反射的产生和D-I 核的学习相关性电活动具有调制作用。随着记忆巩固过程,D-I 核脱离皮层的控制而发展成为这一学习模式的记忆痕迹基础部位。  相似文献   
37.
呼吸链底物和抑制剂对线粒体内膜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DPH和ANS标记大鼠肝线粒体内膜,以稳态荧光偏振法,研究了呼吸链底物和抑制剂对内膜流动性的影响。1.苹果酸+谷氨酸、琥珀酸分别为底物,均能引起内膜流动性增加。2.琥珀酸对含心磷脂的脂质体的膜流动性无影响。3.在鱼藤酮存在的条件下,苹果酸+谷氨酸对内膜流动性的增加作用消失,但琥珀酸的作用仍然存在。有氰化钾时则琥珀酸的作用消失。4.不论外加底物存在与否,鱼藤酮使内膜的流动性下降,而氰化钾则使之增加。抗霉素A亦可使内膜的流动性增加。上述结果表明:线粒体内膜流动性与其功能密切相关。电子沿呼吸链传递使线粒体内膜流动性增加,这种变化可能与呼吸链成分的氧化还原态有关。  相似文献   
38.
中国10种松树的疱锈病菌锈孢子表面形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并进行比铰,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单维管束松类的五针松的红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为代表,包括华山松和西伯利亚红松;另一是以双维管束松类的云南松疱锈病菌(C. flaccidum)为代表,包括樟子松、油松、赤松、马尾松、黄山松、思茅松等。孢子表面突起的形状及环纹层次是识别这两种锈疱子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9.
应用一交变电场(正弦波,500KHz,175—225V/cm),分别将裸大麦(正常或正常与黄化)、蚕豆、烟草的叶肉原生质体在一定间隔、平行的两电极间排列成串。再附加单个的方波脉冲(10—40μs,800V/cm,因不同的材料而异),以诱导相邻原生质体局部接触区发生质膜的可逆击穿而形成融合。上述正弦波和方波脉冲均由自制的细胞融合仪发生。在本实验条件下,融合率可达50%以上,并探讨了方波脉冲讯号以及其它有关的条件对于融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生长在不同季节的菠萝叶膜脂脂肪酸的配比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大气温度的下降,18:1含量显著减少,18:2和18:3含量增加。不同品种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致害低温破坏了膜脂,使较不抗寒品种的16:0含量增加,18:2和18:3含量减少;较抗寒品种这种变化则较不显著。适当低温锻炼能改变膜脂脂肪酸的代谢过程,16:0和18:1含量减少,18:3含量增加。当处于更低温度时,除了16:0和18:1继续减少外,有一部分18:2也脱饱和而转变为18:3。因之明显地增加了膜脂中18:3的含量和脂肪酸的不饱和度,从而有利于抗寒性的提高。而品种间的抗寒性差异亦是在此低温期间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