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14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7 毫秒
91.
目的探讨兔脑微栓塞模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脑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假手术对照组5只,B组:微栓塞组25只。经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注入直径约0.5 mm的SiO2颗粒10枚,分别于栓塞后30 min、3 h、6 h、12 h及24 h行CTPI,24 h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行HE染色。根据HE染色结果将模型分为缺血组和梗死组,分别观察其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A组CTPI及HE染色均未见明显异常。B组3只因实验意外死亡,1只因下肢静脉穿刺失败导致CTPI失败,21只行CTPI,其中18只灌注异常,3只未见明显异常。18只灌注异常的兔中,HE染色10只脑梗死,7只脑缺血,1只未见明显异常。30 min时7只缺血兔脑不同程度低灌注,表现为CBF降低,MTT延长,CBV无显著变化,3~6 h低灌注进一步加重,CBV值略降低,12 h低灌注不同程度恢复,24 h进一步恢复。30 min时10只梗死兔脑明显低灌注,表现为CBF及CBV显著降低,MTT显著延长,3只兔低灌注分别在3 h、6 h及12 h不同程度恢复,然后下一时间又迅速降低并随着时间延长进一步加剧,其余7只兔低灌注程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加剧或在一定水平上波动。结论脑缺血3~6 h低灌注最明显,12~24 h低灌注不同程度恢复,而脑梗死随时间延长低灌注程度不断加重或一过性恢复后再次加重。脑缺血的特征是CBF和CBV的不匹配,缺血组织CBF显著降低,CBV无显著变化,而脑梗死则表现为这两个参数的一致性下降。  相似文献   
92.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溶血性葡萄球菌(MRSH)的SCCmec基因型别及相同SCCmec型别菌株的同源性。方法多重PCR进行SCCmec分型,ERIC-PCR法对相同SCCmec型别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83株临床分离MRSH菌株中,SCCmecI型有23株(27.7%),SCCmecⅡ型有10株(12.1%),SCCmecm型有24株(28.9%),SCCmecIV型有1株(1.2%),I、Ⅱ混合型有8株(9.6%),I、Ⅲ混合型有6株(7.2%),Ⅱ、11混合型有5株(6.0%),I、Ⅱ、Ⅲ混合型有3株(3.6%),未分型3株(3.6%)。ERIC—PCR结果显示,23株SCCmecI型分为11型,其中A型5株,B型5株,C型3株,其余8株各为1型,2株未分型;10株SCCmecⅡ型分为6型,其中D型4株,E型2株,3株各为1型,1株未分型;24株SCCmecm型分为9型,其中F型11株,G型2株,H型2株,I型2株,5株各为1型,2株未分型。结论临床分离MRSH中,SCCmecI、Ⅲ型为多,部分菌株呈混合型别;相同SCCmec型别的部分菌株之间可能存在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93.
目的:建立HBV基因分型高通量液相芯片检测技术,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对GenBank中收录的明确分型的HBV基因序列进行分析,选择preS2-S区设计引物和A、B、C和D型特异性探针.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的特异型探针与一条引物生物素标记的PCR产物直接杂交反应,然后结合亲和素标记的藻红蛋白,用流式检测仪(Bio-Plex 200)检测荧光信号.检测182份阳性乙肝患者血清DNA,其中35份样品检测结果与测序法比较.用B、C型质粒DNA倍比稀释及混合样品检测灵敏度来评估该方法.结果:建立了HBV基因分型的快速高通量液相芯片检测方法.182份患者血清检测结果为:B型占24.2% (44/182),C型占71.4%(130/182),D型为6.6 %(12/182),BC混合型4.4%(8/182).其中35份样本与测序法比较,除3份混合型测序法未检出外,其它32例结果均相同本方法的灵敏度检测下线为1×103 copies/mL.结论:应用悬液芯片技术进行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分析,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并有简便、灵活和高通量等优势.该检测系统不仅在科研中有广泛的前景,也有望成为临床推广的多重分子诊断和基因分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4.
目的 了解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情况,并探讨其药敏结果与基因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3~11月间临床分离白念珠菌分布及耐药性;随机选取232株,采用PCR方法扩增白念珠菌25S rDNA基因内含子区进行基因分型研究;采用ATB真菌药敏试剂条进行药敏分析;统计分析药敏结果与基因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期间共检出酵母样真菌973例,占病原菌阳性样本数比率为15.7% (973/6196);其中分离白念珠菌562株,占58% (562/973),主要分布科室为呼吸科(39.1%)、老年科(13.2%)、ICU(7.7%)、神经内科(7.5%)、免疫科(6.0%)以及其他科室(26.5%);标本类型以下呼吸道为主(81.7%),其次为尿路(9.4%)、血液(1.8%)等.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0.9%、0%、1.4%、1.6%和1.1%.随机选取的232株白念珠菌经PCR方法可分为3型:A型125株,B型96株,C型11株.各型在5种药物的耐药性上并无差异.结论 临床分离酵母样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临床分离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度较高,主要基因型为A和B型,不同基因分型间药敏结果并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注射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注射用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及治疗14d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85.9%(67/78),对照组显效率为70.9%(56/79),两组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x2=5.12,P=0.022),两组患者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单独使用奥扎格雷钠疗效显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6.
本文回顾了Pilon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治疗发展,Pilon骨折特点是高能量损伤累及踝关节负重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折,常伴有腓骨骨折和下胫腓关节分离。20世纪中期Pilon骨折被认为无法通过内固定进行治疗,公认的方法是通过骨牵引使关节早期模造获得关节功能的恢复。20世纪后期随着AO理论的深入研究,学术界广泛认同所有关节内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是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和早期活动。此后,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及骨科BO理论的出现,目前普遍认为Pilon骨折的治疗应遵循的原则是:1.寻求骨折稳固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2.不以牺牲局部软组织血供来强求达到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97.
目的:了解各型SIP患者Hcy浓度改变特点的同时,更深一层地探讨各型进展性卒中病情变化与血Hcy水平的关系.方法:抽取SIP组、SIS组脑卒中患者各50名,发病第1,2,3天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mL,采用全自动快速分析仪及其配套Hcy试剂盒,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总Hcy水平.结果:不论是进展性脑卒中还是稳定性脑卒中,与正常相比,Hcy的水平要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同时进展性脑卒中与稳定性脑卒中相比较而言,进展性脑卒中的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脑卒中,P<0.05.结论:SIP患者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脑卒中,Hcy增高可能是SIP发展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32例,比较不同分型的预后情况.结果:ALL-L1、ALL-L2与ALL-L3的首次诱导CR率(X2=1.087,P>0.05)、完全CR率(X2=0.60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的治疗时间(t=6.001,P<0.05)、3年生存率(X2=9.4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LL、B-ALL的首次诱导CR率(X2=8.891,P<0.05)、达到CR治疗时间(t=6.361,P<0.05)、完全CR率(X2=11.8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型的3年生存率(X2=1.5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ALL中各型别首次诱导CR率(X2=0.494,P>0.05)和完全CR率(X2=0.405,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B-ALL中各型别达到CR的治疗时间(t=7.007,P<0.05)和3年生存率(X2=6.6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其预后与其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临床治疗应结合患儿的分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2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与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显著相关。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具有差异。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联。结论:血浆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与患者年龄、血液中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及脑梗死性质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腕部尺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腕部尺管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16例随访3-24月.结果:尺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93%.结论:正确了解尺管解剖与分型的关系,结合病史及体征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利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