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0篇
  免费   397篇
  国内免费   1867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邓道贵  孟琼  毛开云  张赛  封妮莎  肖琴琴 《生态学报》2009,29(12):6351-6358
在20℃、25℃下,将大型溞和老年低额溞分别按7+3(B组),5+5(C组),3+7(D组)的组合进行混合培养,以及用单种培养(10+0(A组),0+10(E组))作为对照,研究了温度和种间竞争对大型溞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培养时,大型溞对老年低额溞产生明显的竞争优势.20℃、25℃下,单种培养的老年低额溞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大型溞的2.31和1.97,而在混合培养下老年低额溞的种群密度明显低于大型溞,在实验25d后几乎全部死亡.25℃下两种溞的种群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C组:r=-0.508,n=30,P<0.01;D组:r=-0.483,n=30,P<0.01).在20℃、单种培养下,大型溞在首次产幼溞时即出现雄体,且种群密度与雄体密度呈显著的相关性(r=0.678,n=24,P<0.01).大型溞的最大雄体密度(106 ind.(200ml)~(-1))和最大雄体比例(36.8%)均出现在20℃、单种培养下.25℃下,大型溞在混合培养的B组和C组首次产幼溞时即出现雄体,且雄体在混合培养B组的比例达28.2%.大型溞在25℃、单种培养下没有产生卵鞍,在混合培养下总计产生66个卵鞍,其中空卵鞍占51.5%,而在20℃、混合培养下没有卵鞍产生.实验结果暗示:在较高的温度下,种间竞争刺激了大型溞雄体的产生和卵鞍的形成,高密度的雄体有助于大型溞孤雌生殖雌体向两性生殖雌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992.
成体多能干细胞,如来自骨髓和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等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虽然自体干细胞移植已经发展成为器官移植的有效代替疗法之一,但是由于移植位点细胞的流失和分化条件的限制等问题使得这种疗法的效率大大降低。本研究目的是将由脂肪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类肝细胞制备成具有稳定细胞性状的可移植的肝细胞片。首先在体外分离扩增脂肪干细胞,并通过控制严格地分化条件获得类肝细胞。然后将此细胞接种到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结合的细胞培养皿表面,通过调节培养温度到20oC,使细胞成片脱离培养皿形成细胞片。对细胞片进行了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示:这类细胞片中平均含有2~3层细胞,并且保持了细胞外基质的完整。同传统的胰酶消化收集移植用细胞相比,细胞片方法极大地减少了对移植用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外基质的损伤,这将大大促进细胞片和原位组织的相互作用,增加细胞利用效率,从而有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3.
甘薯近缘野生种的抗病性鉴定与新型种间杂种的获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发掘甘薯近缘种抗茎线虫病、病毒病基因资源,改良栽培种抗性,拓宽甘薯遗传基础,本文利用田间自然病圃对30份甘薯近缘野生种进行抗茎线虫病鉴定,利用硝化纤维素膜-酶联免疫(NCM-ELISA)对20份野生种进行了抗病毒病筛选.以筛选到的抗性材料为父本、栽培种徐薯18为母本,采用生长调节剂处理方法进行种间杂交,结果得到8份高抗、10份抗茎线虫病野生种,5份高抗、8份抗病毒病材料;获得4个新型种间杂种.经过染色体计数和ISSR分子标记鉴定,证实了所得杂种的真实性.表明甘薯近缘野生材料中存在着栽培种所需要的抗性基因,通过有性杂交手段可以获得含野生种染色体组的种间杂种新类型,为渐渗野生抗性基因起到"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我们知道,真核生物的基因既存在于细胞核中,也存在于细胞质中,既有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也有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既有存在于性染色体XY同源区段的,也有位于非同源区段的,那么如何判断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存在的准确位置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995.
CPAP治疗对OSAHS患者血浆TNF-α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浆TNF-α水平的变化,以及CPAP治疗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48例多导睡眠图确诊的男性OSAHS患者,按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度OSAHS 组(n=15),中度OSAHS组(n=16),重度OSAHS组(n=17).16例年龄和体重指数(BMI)匹配的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其中13例中重度OSAHS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ELISA法测定血浆ZNF-α浓度.对OSAHS患者血浆TNF-α与睡眠期AHI和最低脉氧饱和度(miniSpO2)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OSAHS组TNF-α浓度分别为(11.49±1.32 pg/ml)、(13.29±1.73pg/ml)、(14.74±2.72p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9.29±1.74pg/ml).TNF-α水平随OSAHS程度加重而增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OSAHS患者TNF-α浓度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显著正相关(r=0.714,P<0.001),与miniSpO2间呈显著负相关(r=0.601,P<0.001).CPAP治疗后OSAHS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01).结论:CPAP治疗可降低或防止OSAHS患者的动脉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996.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脂肪组织、脐血及多种胎儿组织.它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促进造血干细胞(HSC)的增殖与分化.MSCs还具有免疫调节、抗炎和组织修复作用,可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其他移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动力髋部螺钉(DHS)与常规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4例,其中应用微创DHS 40例(微创DHS组),常规DHS34例(常规DHS组),比较两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比例、血红蛋白变化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两组病人均获得12~24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无不愈合病例及死亡病例.微创DHS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比例、血红蛋白变化量和住院天数均低于常规DHS组(P<0.05或P<0.01).但是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使用微创DHS和常规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微创DHS治疗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8.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属于成体干细胞,其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近年来人们发现MSCs有较强的免疫调节能力,并成功的将其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据此推测MSCs对于其它慢性炎症性或者免疫相关性疾病可能同样具有治疗作用.本文将从MSCs对各类免疫细胞的作用、可能的机制、相关的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对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9.
1000.
UV-B辐射和NaCl胁迫对绿豆幼苗叶片DNA损伤的复合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军民  罗芬兰 《生态学报》2006,26(5):1375-1381
研究了0·4W/m2UV-B辐射和0·4%NaCl胁迫对两绿豆品种中绿_1和秦豆-20(PhaseolusraditusL.cv.Zhongl櫣-1andQindou-20)幼苗叶片DNA损伤的复合效应。结果表明:(1)中绿-1抗UV-B辐射和NaCl胁迫的能力均强于秦豆-20;NaCl胁迫能降低中绿-1UV-B敏感性,但对秦豆-20UV-B敏感性无明显影响。(2)两逆境因子单独胁迫或复合胁迫下DNA增色效应均明显降低,但中绿-1降低程度小于秦豆-20,复合胁迫下降低程度小于单独NaCl胁迫下。(3)UV-B辐射诱导的中绿-1DNA链内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累积量明显低于秦豆-20;NaCl胁迫能降低UV-B诱导的中绿-1CPD累积,而对UV-B诱导的秦豆-20CPD累积无影响。(4)各种胁迫处理均导致两品种幼苗DNA含量降低,但两品种间相比中绿-1降低程度较大。结果说明UV-B辐射不仅能诱导DNA链内交联形成CPD,而且能诱导DNA链间交联和DNA含量降低,且不同绿豆品种或同一品种在有无NaCl胁迫时UV-B敏感性的差异主要与CPD累积量和DNA链间交联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