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7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66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用多种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包括蛋白质稳定剂等对α 乙酰乳酸脱羧酶进行热稳定性试验 ,结果发现稳定剂A ,B和C可明显提高α 乙酰乳酸脱羧酶的耐热性。在此基础上 ,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一个复合稳定剂的最佳组合配比A1B3 C2 。该组合试验中残余酶活高达 99.4 % ,而对照组仅为 17.4 %。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研究新发现的雄激素受体辅助调节因子267-α (androgen receptor-associated coregulator 267-α, ARA267-α)的功能, 以含有编码ARA267-α中4个PHD和1个SET结构域的cDNA片段构建诱饵重组表达质粒, 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脑cDNA文库中筛选与之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在筛选文库的阳性克隆中, 经过DNA测序和在GenBank中的同源核苷酸序列比对, 发现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6, DR6)是ARA267-α-PHD-SET的相互作用蛋白之一. 通过再次酵母双杂交、体外免疫共沉淀和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证实DR6的胞内区可以与ARA267-α的PHD-SET结构域相结合. DR6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 它的胞内区含有死亡结构域, 参与细胞凋亡信号的传导. 这个研究结果提示: 有ARA267-α参与的雄激素-雄激素受体通路与有DR6参与的细胞凋亡通路之间可能通过ARA267-α和DR6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交叉联系.  相似文献   
993.
研究微重力对COL1A1(Ⅰ型胶原α1链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探讨微重力对成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作用机制.将长为3.6 kb COL1A1启动子双酶切,获得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并与报告基因EGF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连接,转染ROS17/2.8细胞,用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COL1A1-EGFP基因的ROS17/2.8细胞株.利用回转器模拟微重力效应,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各细胞株报告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细胞在模拟微重力下培养24,48 h后,报告基因EGFP和Ⅰ型胶原的表达升高,表明COL1A1启动子活性增强.说明短期模拟微重力条件下,成骨细胞能通过增强COL1A1启动子活性,代偿性提高Ⅰ型胶原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4.
钓取抗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抗体Z12重、轻链可变区(VH, VL)基因, 根据其氨基酸序列, 运用同源模建方法分别模拟VH和VL结构域的空间构象, 并搭建Fv片段的整体三维结构, 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建立Fv/hTNF-α作用的复合物模型, 据此模型推测Z12抗体识别的表位为hTNF-α141~146位. 将hTNF-α分为N端1~91和C端92~157两段进行原核表达, 检测结果表明Z12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位于hTNF-α C端92~157区, 初步证实预测结果可靠.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表明, 当把hTNF-α141~146位氨基酸缺失后, Z12抗体识别该缺失体的能力几乎丧失, 提示此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141~146位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995.
从野生苋属植物 (Amaranthuspaniculatus)籽实中分离纯化出α淀粉酶的一种新型蛋白质类抑制剂 .该抑制剂被命名为WAI 1 .MALDI TOF质谱测得其分子量为 986 5 ,是目前报道的α 淀粉酶的蛋白质类抑制剂中分子量最小的 .初步的组成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WAI 1由 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其N端为焦谷氨酸 .直接用RP HPLC纯化后 ,WAI 1能在弱酸性条件下 ,以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方式有效抑制美洲蜚蠊消化道α淀粉酶的活性 ,最适抑制pH 6 0 ,但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无影响 .WAI 1在 37℃下与酶预温浴约 30min后显示最大抑制活性 .当α淀粉酶用量一定时 ,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率在约 5 0 %的范围内随抑制剂 酶比例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 ,超过 5 0 %后 ,抑制率随抑制剂 酶比例的增大而缓慢上升 ,最终达到最大值 (约 6 5 % ) .  相似文献   
996.
ERα与Sp1相互作用激活LRP16启动子转录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报道的LRP1 6启动子序列 (2 6kb) ,采用PCR反应获得 6个启动子 5′删除突变体 ,分别插入pGL3 Basic载体 ,构建 6种 5′缺失报告基因表达载体 (pS1 ~pS6) .分别与ERα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MCF 7细胞 .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测定荧光素酶活性 ,以明确LRP1 6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中的雌激素反应序列 .结果显示 ,pS1 ~pS6均有雌二醇反应性 .进而对pS5的 3′端缺失分析发现LRP1 6基因翻译起始位点上游 - 2 1 4至 - 2 5 1位置的序列具有雌激素应答 ,序列分析发现该片段序列中包含了一个供转录因子Sp1结合的GC富含位点和一个ERα反应元件的半位点 (1 2ERE Sp1 ) ,进一步突变分析显示这两个元件均为雌激素反应性所必需 .以含这两个顺式元件的序列 (- 2 5 3bp至 - 2 2 4bp)作为探针 ,超级迁移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表明了ERα和Sp1蛋白均可以和探针结合 .研究发现了雌激素上调LRP1 6基因表达的一个增强子元件— 1 2ERE Sp1 ,ERα和Sp1蛋白需要与DNA结合形成复合体 ,通过其相互作用激活转录  相似文献   
997.
通过PCR人工合成模板的方法获得牛Tα1基因,与含IFNα-2b基因的pAG-IFN重组质粒,构建Tα1/IFNα-2b融合基因重组质粒pUC18-Tα1/IFN,经序列分析证实,融合基因Tα1和IFNα-2b与GenBank登录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8.5%,仅IFNα-2b有两处碱基发生无义突变.再将融合基因亚克隆入pBV220,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BV220-Tα1/IFN,转化到E.coli M15经IPTG诱导,实现了Tα1-IFNα-2b融合蛋白的高表达,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4.5%,为包涵体形式.这为研制Tα1-IFNα-2b双重活性的融合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8.
重组α-半乳糖苷酶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α-半乳糖苷酶是B→O血型改造研究中的关键工具酶。在获得了可分泌表达α-半乳糖苷酶的基因工程毕赤酵母菌株的基础上,进行了工程菌株在5L发酵罐中的发酵。发酵液上清中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为80~150U/mL,蛋白浓度为3~4.5mg/mL,比活性约为20-30U/mg。发酵液采用超滤、阳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等纯化方法,建立起了规模化生产重组α-半乳糖苷酶的工艺。制备的重组酶纯度经鉴定达98%以上,符合新生物制品的纯度要求。制备的重组α-半乳糖苷酶可有效地将B型红细胞改造成O型红细胞,从而解决了应用此酶开展B→O血型改造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99.
稳定干扰素的-α-2b多糖玻璃体颗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温和条件下,将结构脆弱的干扰素-α-2b制备成可耐受苛刻制荆条件的微粒.方法:通过干扰素在多糖和PEG共溶液中的冷冻相分离作用,制备干扰素分配在多糖分散相的微粒.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颗粒的大小和外观,同时将颗粒置于不同密度的溶剂中考察了密度.用MicroBCA和ELISA法测量了颗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用SEC-HPLC和细胞病变抑制法初步考察了颗粒制备后蛋白稳定性的变化.结果:颗粒表面光滑圆整,粒径约1~5μm,密度约为1.47~1.48 g/cm3,说明颗粒结构致密.MicroBCA和ELISA法测量的包封率分别为90%和80%以上,SEC-HPLC法测定蛋白无明显聚集体产生,细胞病变抑制法得出的活性保留率80%左右.结论:冷冻相分离法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制备蛋白多糖颗粒的方法.颗粒粒径均一,形态规整.该方法可进一步应用于蛋白缓释及微粉吸入等剂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脂联素(ADPN)是一种主要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糖和脂肪代谢,随着脂肪组织的增多ADPN水平下降。人群中脂联素基因序列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等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脂联素基因的SNPs与儿童肥胖关系密切。肥胖儿童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限制肥胖的发展。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机体内可相互影响表达,共同参与儿童肥胖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