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目的建立一种狼疮样肾炎动物模型,为人类狼疮性肾炎(LN)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取雌性亲代DBA/2的淋巴细胞分4次经静脉注射雌性子代F1代杂交鼠(C57BL6× DBA2)。注射时间为0,3,7,10 d。每次注射淋巴细胞数为50× 106。结果尿白蛋白于第4次注射后2周开始升高,第12周达高峰;血抗ds-DNA水平于第4次注射后2周已明显升高,至第4周达高峰,各时点与对照组差异明显。普通光镜(PAS、PASM)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轻度增生,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荧光示IgG沿基底膜呈线状或颗粒状沉积,部分小管基底膜亦可见其沉积;电镜显示膜性肾炎改变,基底膜增宽,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细胞足交融合。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狼疮样肾炎动物模型,主要为膜性肾炎。  相似文献   
82.
肾脏与免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斌 《生物学通报》1996,31(1):15-17
免疫反应是肾小球肾炎发病的根本原因。概述了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自身免疫与肾小球肾炎发病的关系,以及免疫治疗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未来肾小球肾炎治疗的主要希望在于特异性免疫抑制疗法结合免疫刺激治疗,调节失调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83.
乙肝病毒X蛋白(HBx)引起足细胞损伤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有关,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miR‐340‐5p是受到HBx调控的miR,能够靶向细胞程序性死亡基因4(PDCD4)基因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本研究观察了过表达HBx的足细胞中miR‐340‐5p及PDCD4表达的变化及生物学意义。培养小鼠足细胞系MPC5后转染HBx质粒、miR‐340‐5p、si‐PDCD4,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OD490、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检测miR‐340‐5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DCD4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40‐5p靶向PDCD4基因3’UT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Bx组细胞中miR‐340‐5p的表达、OD490水平降低,PDCD4的表达、凋亡率增加;与HBx组比较,HBx+miR‐340‐5p组细胞中miR‐340‐5p的表达、OD490水平增加,PDCD4的表达、凋亡率降低,HBx+si‐PDCD4组细胞中OD490水平增加,...  相似文献   
84.
本文对白囊耙齿菌子实体不同提取物防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进行研究,采用腺嘌呤灌胃法建立小鼠慢性肾小球肾炎模型,探究白囊耙齿菌子实体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的高、中、低剂量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防作用及不同提取物的高剂量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作用,并对小鼠体重进行测量,检测尿蛋白(UP)、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固醇(TC)、超氧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分析肾、肝、脾、胸腺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水提取物中剂量(240mg/kg)能显著降低小鼠尿蛋白含量和肾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使血清生化指标维持正常,并对免疫器官有保护作用;醇提取物高剂量(200mg/kg)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治疗作用,但对免疫器官保护作用较弱。研究表明,白囊耙齿菌子实体水提取物中剂量具有预防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且效果优于阳性药肾炎康胶囊,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5.
目的:考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多苷联合复方丹参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患者凝血功能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并评价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2例HSP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低剂量组(1.0 mg/kg雷公藤多苷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和高剂量组(1.5 mg/kg雷公藤多苷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每组各24例,三组均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三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血小板计数(PLT)、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水平及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评价三组疗效,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TT、APPT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FIB和PLT明显降低,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变化更明显(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PT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VEGF及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FMD值较治疗前升高,且高剂量组VEGF及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FMD值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的有效率为95.83%(23/24),高于低剂量组的75.00%(18/24)和对照组的42.67%(10/24)。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剂量雷公藤多苷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较低剂量的合用可明显改善HSPN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恢复内皮细胞功能,疗效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6.
已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参与介导血小板对血管和微血管的粘附作用,并且vWF在慢性肾病患者血浆中的水平明显升高。为了揭示vWF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在紫癜性肾炎患者血浆中的表达,以及vWF和vWF-CP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残余胶原蛋白结合试验分别检测紫癜性肾炎患者(HSPN组, n=62)、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患者(MCN组, n=16)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n=10)血浆vWF水平和vWF-CP活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中vWF和vWF-CP的表达。另外,应用ELISA检测了紫癜性肾炎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分析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HSPN组和MCN组的vW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vWF-CP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ISKDC分级的升高,紫癜性肾炎患者的vWF水平逐渐升高。而vWF-CP活性则随着ISKDC分级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大量蛋白尿组(≥2.0 g/24 h)的vWF水平((183.4±27.37)%)显著高于非大量蛋白尿组(2.0 g/24 h,(132.64±19.79)%),而大量蛋白尿组的vWF-CP活性((44.47±6.63)%)显著低于非大量蛋白尿组((74.86±11.17)%)。HSPN组和MCN组的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紫癜性肾炎患者和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患者中,vWF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vWF-CP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紫癜性肾炎患者的vWF水平与TNF-α水平显著正相关(r=0.452, p=0.010),而vWF-CP活性与TNF-α水平显著负相关(r=-0.496, p=0.006)。本研究初步结论表明vWF和vWF-CP参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vWF和vWF-CP的合成和分泌可能受到TNF-α等促炎症因子的调节。  相似文献   
87.
李树栋 《蛇志》2017,(3):321-322
目的探讨吗替麦考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狼疮性肾炎患者54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环磷酞胺治疗,研究组应用吗替麦考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疗效为9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为3.70%明显低于对照组1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替麦考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8.
来氟米特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氛米特可逆性抑制嘧啶合成从头途径,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此外尚具有杭炎、下调黏附分子的糖基化反应、抗病毒等多方面作用.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狼疮性肾炎、系统性血管炎治疗以及移植免疫等领域亦显示出肯定的疗效.本文就来氟米特在上述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活性维生素D3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抗大鼠胸腺细胞免疫血清(Anti-thymocyte serum,ATS)抗体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复制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模型,将实验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C组),分别与1、3、7、14天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并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RT-PCR法,观察PCNA蛋白、PCNAmRNA及中性粒细胞在肾小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肾炎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PCNAmRNA及肾小球中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高,到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有下降的趋势.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PCNA蛋白、PCNAmRNA及肾小球中中性粒细胞计数的表达均较低(p<0.01),其中第3、7、14天表达均显著减少(p<0.05).PCNA蛋白、PCNAmRNA、中性粒细胞计数各指标之间呈均成正相关.结论:活性维生素D3可以抑制系膜细胞的增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炎症细胞浸润、PCNA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90.
魏文科 《生物学通报》2005,40(10):21-21
报告了一个有遗传性肾炎的土家族家系,并对该家系此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的机理与诊断治疗以及预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