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0 毫秒
261.
The duck circovirus (DuCV) infection in sick ducks from Fujian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The liver samples of 43 sick Muscovy ducks with infectious serositis were collected from 12 duck farms in Fujian Province.Based on the published sequences of DuCV, two primers were designed for the detection of DuCV and four pairs of primers were designed to amplify four overlapping fragments that cover the complete genome of DuCV. The specific PCR products were amplified from positive samples. The fragments were then cloned into pMD18-T vector and sequenced, and the full length genomic sequence of the FJ0601 isolate of DuCV was obtained. PC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ducks which were positive for circovirus was 79% and 10 out of the 12 farms were positive.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mplete genome of DuCV-FJ0601 was 1988 bp and possessed features common to the family Circoviridae which included a stem-loop structure and the Rep protein motifs. Homology analysis showed that FJ0601 isolate of DuCV had 97.3%~97.5% nucleotide sequence identity to all the four Taiwan isolates (TC1/2002, TC2/2002, TC3/2002, TC4/2002), 82.9% identity to the America (33753-52) isolate and 82.3% identity to the Germany isolate. Phylogenetic analysis with Clustal W, however,showed that FJ0601 isolate of DuCV was on a common branch with Taiwan isolates, and Germany and America isolates belonged to the other branch.  相似文献   
262.
鲥类是鲱科鱼类中最名贵的鱼类,全世界共有31种.我国鲥是鲥类中个体最大的种类之一,它不仅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洄游性鱼类,也是世界鱼类的瑰宝.但目前关于我国鲥及其同类名称的某些用法不甚准确.随着鲥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国际交流的增加,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263.
利用RAPD标记构建美洲黑杨×欧美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RAPD标记和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欧美杨(P.euramericana)的F1群体,构建了美洲黑杨×欧美杨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实验过程中对1040个寡核苷酸随机引物进行了重复筛选,共选出127个引物用于作图群体(包括双亲共92个无性系)的随机扩增,这127个引物产生229个多态基因座,其中符合“拟测交”1∶1分离的有214个。利用多点连锁分析,形成19个连锁群及6个三连体和14个连锁对。由19个连锁群构成的图谱含标记129个,总图距为1914.2cM,覆盖杨树基因组约73.62%。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4.84cM。本研究获得了中等密度的美洲黑杨×欧美杨的一个连锁框架。 Abstract:A molecular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for the parents of a P.deltoides × P.euramericana F1 family based on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markers.A set of 1040 random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were screened and 127 primers were selected to generate RAPD markers within a sample of 90 F1 progenies.A total of 229 segregating loci were identified.Among the 229 loci,15 loci were found distorted from the normal 1∶1 ratio.Using multiple analysis,the 214 markers formed 19 main Linkage groups (including 129 markers)and b triples and 14 pairs.The resulting Linkage map of Populus deltoides × P.euramericana (including 129 markers)spanned 1914.2cM(73.62% coverage of genome length)with an average distance of 14.84cM between markers.  相似文献   
264.
三叶草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trifolii(Burgess)与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nd为材料,通过特异引物18SP1和5.8SP2,分别扩增出它们的rDNA非编码区ITS1的片段,根据序列分析和比较结果,重新设计出2条新的特异性引物Fly3和Flyus,并筛选到2个特异性内切酶,通过PCR和PCR产物的酶切分析,即可将这2种近缘昆虫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65.
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美洲鳄梨属54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叶表皮细胞形状多为规则形;垂周壁一般平直;大多数种类的叶表皮具均匀分布的单细胞毛状体;平列型气孔器下生,随机分布于网状叶隙内,可进一步分为3个小类;形态相似的物种通常具有相似的叶表皮特征。本研究选取了19个特征进行PCA分析,发现鳄梨属被明显分为2个支系。叶表皮特征在种内比较稳定,种间存在一定差异,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器形态及其突出物等特征组合对于鳄梨属种尤其一些表型相似的种类的鉴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66.
六种植物叶片中葫芦素B对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茂新  凌冰  曾玲  庞雄飞 《生态学报》2004,24(11):2564-2568
在网室条件下 ,测定了美洲斑潜蝇对豇豆、苦瓜、黄瓜、白瓜、节瓜和丝瓜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 ,美洲斑潜蝇在 6种不同植物叶片上的幼虫数、虫道数和为害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从幼虫数和为害程度综合分析 ,美洲斑潜蝇在豇豆和丝瓜上的幼虫数、为害程度最高 ,分别是 0 .183头 / cm2 ,13.4 7%和 0 .0 99头 / cm2 ,2 3.4 2 % ,表明该虫对豇豆和丝瓜的选择性最强。在苦瓜上没有美洲斑潜蝇的幼虫寄生及取食虫道。该虫对其它 3种植物的选择性依次为节瓜、白瓜和黄瓜。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植物叶片甲醇提取物中葫芦素 B的含量与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的关系。经高效液相色谱 (HPL C)测定 ,苦瓜中的葫芦素 B含量最高 (2 3.8μg/ ml) ,其次是黄瓜 (9.6 μg/ ml)、白瓜 (4 .3μg/ ml)、豇豆 (2 .7μg/ ml)和节瓜 (2 .5 μg/ m l) ,丝瓜中含量最少 ,仅为1.3μg/ ml。分析结果证实不同植物叶中的葫芦素 B含量与其幼虫数呈负相关 (r1 =- 0 .82 0 6 ,r0 .0 5=0 .811) ;将不同植物叶中的葫芦素 B含量和美洲斑潜蝇的为害程度分别转换成对数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2 =- 0 .980 4 ,r0 .0 1 =0 .917)。说明随着寄主植物叶片中葫芦素 B含量的增加 ,美洲斑潜蝇的幼虫数及为害程度明显  相似文献   
267.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的饲养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曾宏艳  郝树广 《昆虫知识》1999,36(5):292-296
本文阐述了寄主植物的室内培养及美洲斑潜蝇的饲养技术。实验以花斑芸豆作为寄主植物。经试验,去除复叶对增加真叶有效利用面积有一定作用。经10天左右的培养,叶片长、宽度增长速率明显减慢,此时是接种斑潜蝇的最佳时机,15天后即斑潜蝇幼虫生长到3龄时,叶面积达最大。在25℃室温下,14小时光照,60%的相对湿度,2只接种箱,每天加入成虫100头(雌:雄=1:1),并更换新苗10~12盆,共60~72片叶子,生长期10~15天,每片叶子的面积可达25~40cm。照此每天可得600~1000头蛹即可基本满足室内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268.
【目的】探讨脱氧鬼臼毒素(deoxyopodophyllotoxin, DOP)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神经系统乙酰胆碱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从美洲大蠊头部克隆乙酰胆碱受体信号通路上的关键信号分子nAChR α6亚基、 CaM和 CaMKⅡ的部分mRNA, 并测定其序列。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观察注射不同浓度(10, 45, 80, 115和150 μg/μL) DOP 24和48 h后上述3种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测序结果显示, 克隆出的美洲大蠊nAChR基因部分序列(539 bp)与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nAChR α6亚基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4%; 美洲大蠊CaM基因(435 bp)与雕叶蝉Graphocephala atropunctata CaM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5%; 美洲大蠊CaMKⅡ基因(513 bp)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CaMKⅡ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77%。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表明: DOP处理48 h后对美洲大蠊nAChR α6亚基、 CaM和CaMKII基因表达水平大体表现出低剂量激活, 高剂量抑制的特点。45~80 μg/μL DOP浓度范围内3种基因表达水平达到高峰, 80~150 μg/μL 浓度范围内表现为抑制作用, 基因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DOP需要在美洲大蠊体内蓄积一定时间才有明显的作用, 能与nAChR结合引起CaM-CaMKⅡ级联反应, 使3种基因的表达在低浓度组上调、 高浓度组被抑制, 进而对美洲大蠊产生潜在的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269.
美洲棘蓟马对不同蔬菜寄主的偏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美洲棘蓟马对12种不同蔬菜和1种非蔬菜的偏好性,并通过对数线性模型和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美洲棘蓟马成虫对13种寄主植物的寄主偏好性及产卵选择性具有显著差异.该虫成虫在南瓜上分布最多,平均每株寄主植物达到23.5头,在油菜上的产卵量最大,每株达50.3粒.黄瓜、南瓜、油菜、黄豆和辣椒上成虫分布量每株均在10头以上,显著多于其他寄主;而上述5种寄主上的每株产卵量也均在30粒以上,显著多于除豆角以外的其它寄主.该虫在黄瓜上发育最快,15d左右即可完成其整个未成熟期;在辣椒上未成熟期存活率最高,为80.1%.上述结果将为该虫入侵风险的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70.
陈兵  郝树广  康乐 《昆虫知识》2007,44(1):77-81,F0004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和南美斑潜蝇Liriomyzahuidobrensis(Blanchard)是我国的2种重要入侵性害虫。本实验室在标准化流程下饲养了48(L.huidobrensis)-160(L.sativae)个世代的稳定实验种群。美洲斑潜蝇的实验种群需要较大的繁殖规模(>100对)才能保持群体的稳定性。2种斑潜蝇4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幼虫为害特征差别明显。南美斑潜蝇的发育历期比美洲斑潜蝇长,总产卵量低于美洲斑潜蝇,但产卵历期明显长于美洲斑潜蝇。这可能是南美斑潜蝇较之容易繁殖的重要原因。该实验种群的建立为物种驯化、寄主选择性、抗性筛选及其它生理学、生态学等诸多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