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8篇
  免费   490篇
  国内免费   75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3 毫秒
51.
目的:评估核桃肽对衰老和老龄小鼠生存质量和寿命的改善作用。方法:取60只SAMP8小鼠随机分为4组,包括模型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3个核桃肽干预组,另设SAMR1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摄食量、饮水量、体重的变化,以及体脂含量、代谢率、脏器指数,评估其生存质量的改善;通过衰老评分表征其衰老特征和程度;通过寿命分析,表征核桃肽对SAM小鼠寿命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小鼠体重、肌肉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各剂量干预组,低剂量干预组腓肠肌质量、呼吸商和代谢率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生存率和寿命大于模型对照组。结论:低剂量核桃肽缓解SAMP8小鼠衰老、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其寿命的效果较明显。本研究对核桃肽延缓衰老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
谷峰 《生物技术通报》2020,(3):I0002-I0003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利用其聪明才智,推动着科学在不断的进步。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获得食物的方法主要包括渔猎和采摘自然果蔬。但是在特殊的季节,如酷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以及阴雨连绵的雨季,获取食物将会成为十分棘手的问题。我们祖先在思考,是否可以将果实种子播种作为作物(今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作物),这样栽培后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是否可以将野生的动物驯化为家畜和家禽(今天以猪/马/牛/羊、鸡/鸭/鹅为代表的食品动物)。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并观察其对临床结局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3月就诊于我院确诊为食管癌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单纯肠外营养(TPN组)7d,观察组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EEN+PN组)7d,对两组患者行营养支持期间的免疫学指标[淋巴细胞计数(LYM)、免疫球蛋白 A(lgA)、免疫球蛋白M(lgM)、免疫球蛋白G(lgG)]、营养指标(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住院情况(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营养治疗后免疫学指标(LYM 、lgA、lgA及lgG)较前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营养治疗后其营养学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前均有所提高,试验组患者营养学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3)试验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试验组患者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能够提高患者围术期的免疫功能,改善术后营养状况,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4.
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是第三纪孑遗植物, 存在严重的幼苗更新限制。为验证生活史早期(种子萌发)限制中国分布区北缘连香树种群幼苗更新, 并探讨其主要成因, 本研究在秦岭和太行山脉采集不同种源地的种子, 测定其形态性状、营养元素含量和质量、不同贮存时间的活力及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萌发性状, 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种源地的种子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中国分布区北缘, 其种子长度(P < 0.001)、萌发率(P < 0.001)、平均萌发时间(P < 0.001)、氮(P < 0.05)和磷含量(P < 0.001)在不同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区域尺度上(秦岭与太行山), 仅种子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 0.01)。天水种群的种子萌发率最高(21.77%), 平均萌发时间最长(11.12 d); 栾川的萌发率最低(1.38%), 平均萌发时间最短(3.47 d)。在25℃条件下, 济源种群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10℃、15℃和20℃条件下(P < 0.05), 而其他种源地的萌发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无显著差异。在4个温度条件下, 栾川种群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无显著差异, 而其他4个种源地的初始萌发时间都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种子萌发率与种子活力密切相关, 而种子活力与种子质量、种子的氮和磷含量显著相关。在中国分布区北缘, 连香树种子的自身属性(质量、氮和磷含量)通过影响种子活力间接影响萌发率; 且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主要表现在萌发时间上。本研究证实种子萌发是限制连香树种群幼苗更新的关键阶段, 主要原因如下: (1)连香树种子在9月成熟后, 10月的温度仍适宜种子萌发, 但较短生长期的幼苗在冬季低温下不能存活; (2)连香树种子萌发率低(14.4%); (3)第二年春天种子活力骤降。  相似文献   
55.
生境质量是影响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以地处三大自然区交汇带的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在定量估算地区2000—2018年生境质量水平基础上,基于图谱变化分析理论和InVEST模型,探索地区生境质量时空分异格局及其图谱转移状态和变化强度。结果表明: 2000—2018年,甘肃省生境质量总体维持中等水平并略有提升,在空间上自北向南呈逐级递增的阶梯式变化特征,在数量上则高低并存;从图谱转移视角分析,甘肃省生境质量格局较为稳定,未发生状态转移的图谱单元占主导,而在发生了生境质量状态转移的图谱单元中,“较高较低”、“较高高”、“较高低”这6类状态间的互换转移最显著,空间分布也较为集聚; “北剧南和”是甘肃省生境质量变化强度的主要格局,自北向南依次为“强变区”、“复合区”、“温缓区”和“平和区”4类变化强度区。  相似文献   
56.
王胜男  司维 《生命科学》2020,32(7):664-668
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人类疾病的研究和药物开发至关重要。精原干细胞是位于睾丸组织曲细精管基底膜上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产生精子。利用精原干细胞作为基因编辑的对象,生产基因编辑的精子进行受精有望成为建立基因编辑动物疾病模型的一条有效途径。该文就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体外培养以及精原干细胞介导的基因编辑动物模型的进展和优缺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7.
宁德水产养殖区水质状况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晓妍  周婷  应紫敏  吴静  杨武 《生态学报》2020,40(5):1766-1778
水产养殖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水环境有显著影响,研究水产养殖地区的水质动态及其驱动力对海洋牧场建设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以宁德为研究区域,基于2017年夏季和冬季水质监测和遥感影像等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了水产养殖区域的水质现状、水质变化和驱动力。结果表明,该海域水质处于重污染状态,富营养化水平较高。除了悬浮物和总磷之外,其他水质指标都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不同季节影响水质的因素也不相同。水质的季节性变化是初始水质状况、养殖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研究结果,笔者建议结合高分遥感技术对养殖区水面覆盖和利用进行监测,对养殖类型和行为(如饵料类型和投放方式)进行调控,开展水质长期监测和风险应急管理,保障海洋牧场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生态环境影响、防控生态和人体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58.
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动态监测评价模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钱拴  延昊  吴门新  曹云  徐玲玲  程路 《生态学报》2020,40(18):6573-6583
为了能掌握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高低及其时空变化,构建了既能反映植被生产力又能反映植被覆盖度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建立了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年际对比和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利用构建的指数和评价模型,以2017年作为监测评价的当年,以2000—2017年作为评价的多年时段,对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时空变化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1)2017年全国大部地区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高于2000—2016年多年平均值,生态质量偏好;2017年福建、广西、海南、广东、云南植被综合生态质量位居全国前五位,构建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及其年际对比模型可以定量反映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空间差异和年际差异。(2)全国有90.7%的区域2000—2017年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呈提高趋势,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大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华南西部等地生态质量指数提升明显,构建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可以定量反映植被生态质量的多年变化趋势和幅度。(3)南方大部地区2000—2017年平均年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在50.0以上,北方大部地区在50.0以下;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在20.0以上,西部大部地区在20.0以下,表明南方大部地区年植被生态质量好于北方、中东大部好于西部。可见,构建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及其年际对比和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能够监测评价当年和多年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可为掌握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动态提供模型和方法。  相似文献   
59.
魏子谦  徐增让 《生态学报》2020,40(23):8763-8772
藏羚羊作为羌塘高原草食性野生动物的典型代表,明确其栖息地的准确分布将有利于识别藏羚羊种群保护关键区域,协调羌塘高原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采用野外调查与物种分布模型相结合的办法,以藏羚羊栖息地选择偏好和迁徙规律为基础,利用Maxent模型模拟其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的栖息地分布,并通过栖息地质量模型辅以GIS空间分析方法,识别受人类干扰的栖息地范围。结果表明:藏羚羊在非繁殖季节主要分布在羌塘高原东南部,围绕在色林错等水系周围,其越冬区面积约为26万km2。倾向选择海拔4800m以上、气候温暖、靠近水源且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藏羚羊在繁殖季节栖息地明显呈现由南向北扩散的趋势,多在水系周围呈小片状分布于羌塘东北、中北、昆仑山南麓部分区域,产羔区面积约为30万km2。选择产羔地时则注重坡度、水源、海拔、气温日较差等,对植被资源的选择倾向较非繁殖季弱,重视迁徙通道连贯性和产羔区域安全性。羌塘高原人类活动整体较弱,北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藏羚羊理想栖息地,但南部地区社会经济较发达,尤其是那曲地区南部和阿里西南部,居民地、道路和牧业等人类活动对栖息地干扰较大,受干扰面积分别占藏羚羊越冬区的39.7%,产羔区的34.9%。  相似文献   
60.
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迅速,但对应的检测方法较少。为寻找创建基因编辑作物适用的检测方法,以 PL3 基因编辑水稻编辑位点为靶标,有效设计了焦磷酸测序的扩增引物及测序引物,并进行有效性检测,分别利用Sequence to Analyze等程序以及SNP和AQ两种模式完成了对PL3 基因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试验,建立了 PL3 基因编辑水稻编辑位点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基于焦磷酸测序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编辑位点从而将基因编辑型水稻与野生型水稻进行区分。与常规的转基因检测方法相比,该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高效性及高灵敏度等优点,在基因编辑型水稻编辑位点定性和定量检测分析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