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3篇
  免费   433篇
  国内免费   67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71.
为探究硬化蛋白(Sclerostin, SOST)与肌间刺发生之间的关系, 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T-PCR获得了唇?(Hemibarbus labeo)硬化蛋白基因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硬化蛋白由信号肽和成熟肽两部分组成, 成熟肽包含一个胱氨酸结样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唇?硬化蛋白与金鱼(Carassius auratus)硬化蛋白最为接近。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唇?硬化蛋白基因mRNA在所有被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 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RNA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硬化蛋白mRNA分布于肌膈, 且随着肌间刺的发生信号逐步减弱。RT-qPCR显示, 在肌间刺4个发育阶段中, 硬化蛋白基因mRNA的变化显著, 在阶段Ⅰ表达量最高, 随后逐步降低。综上, 唇?硬化蛋白与肌间刺骨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调查鱼类硬化蛋白功能及硬化蛋白在肌间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2.
水产动物的行为研究是渔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对理解水产动物的行为表型与功能, 对提升渔业生产效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现阶段水产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动物人工养殖、渔业资源保护和捕捞渔业等多个领域。文章综述了水产动物行为的研究现状, 水产动物主要的行为类型, 每种行为的发生及其机理, 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及行为在渔业中的应用状况。同时, 针对当前水产动物行为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水产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文章旨在为水产动物行为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启发, 并为水产动物行为学研究成果在渔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3.
一直以来氢气和甲酸被认为是微生物间电子传递的中间电子传递体。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微生物之间可以通过种间直接电子传递(DIET)来替代氢气/甲酸传递。DIET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微生物间电子传递途径,其电子传递效率要高于传统的种间氢气/甲酸传递。DIET这一新发现改变了微生物互营生长代谢必须依赖氢气或甲酸等电子载体的传统认识,为今后研究微生物互营现象打开了新视角。虽然DIET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目前对能够进行DIET的微生物种类、DIET机制及影响DIET的因素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首先概述了能形成DIET的微生物,然后重点分析了能够进行DIET的电子供体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的机制和电子受体微生物直接利用胞外电子的分子机制,最后阐述了导电材料对DIET的影响,并提出了DIET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DIET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本研究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ADSC-Exos)对人表皮干细胞(EpSCs)增殖的影响及机制.首先使用Ⅰ型胶原酶分离人脂肪组织ADSCs,中性蛋白酶Ⅱ和胰酶分离人皮肤组织EpSCs;采用ExoQuick-TC试剂分离ADSCs培养上清中的外泌体.然后通过MTT法、细胞免疫荧光检测Ki67,BrdU掺入实验检测ADSC-Exos对EpSCs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ADSC-Exos对EpSCs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标志分子及表皮干细胞标志分子的表达,以观察ADSC-Exos对体外培养皮肤组织的结构及EpSCs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ADSC-Exos能以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促进EpSCs增殖,增加S期细胞数,减少G1期细胞数;ADSC-Exos也能促进体外培养皮肤组织中的EpSCs增殖.机制研究发现:ADSC-Exos对EpSCs的促增殖作用能部分被β-catenin抑制剂XAV-939或c-Myc抑制剂10058-F4所抑制.ADSC-Exos能促进EpSCs表达β-catenin、c-Myc及cyclin E1、A2、D1,XAV-939能抑制ADSC-Exos诱导的β-catenin、c-Myc以及cyclinE1、A2、D1表达,10058-F4能抑制ADSC-Exos诱导的c-Myc和cyclin D1、A2、E1表达.综上,ADSC-Exos能显著促进EpSCs增殖,其作用部分是由上调β-catenin、c-Myc和cyclinE1、A2、D1表达所介导.  相似文献   
75.
依据2015年11月(秋)、2016年2月(冬)、5月(春)、8月(夏)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Shannon指数和Pianka指数对浙江披山海域主要鱼类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和重叠进行分析,并结合冗余分析和种间竞争系数研究了主要鱼类间的竞争共存关系及生态位分化。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共采集鉴定鱼类61种,隶属13目29科48属,其中主要鱼类(IRI>100)有19种。绿鳍鱼与丽叶鲹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高,二者对时间资源利用的同步性最强;孔虾虎鱼与断线舌鳎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和时空生态位重叠值均最高,二者在空间资源序列上的同域性最强,同时,物种对时空二维资源的利用趋于一致。披山海域时空二维生态位显著重叠(Qik>0.6)的种对仅占总种对数的5.8%,表明物种时空分布的差异较大,时空生态位重叠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种间竞争系数计测结果与生态位重叠基本一致。冗余分析揭示了主要鱼类与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释了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化。  相似文献   
76.
摘要 目的: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卵巢早衰家兔的治疗效果及机制研究。方法:经腹腔连续注射 2 d 环磷酰胺50 mg/(kg?d)建立卵巢早衰家兔模型。将建模成功的10只家兔随机分成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5只。建模一周后,治疗组家兔每天经耳缘静脉注射5×106/mL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混悬液2 mL,连续注射3 d。模型组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于治疗后 0 d、7 d、14 d和28 d,取家兔静脉血检查血清激素表达水平。于治疗后28 d,检测家兔卵巢中生长卵泡数、封闭卵泡数、黄体数、富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结果:治疗前,模型组和治疗组家兔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FSH/黄体生成素(LH)、抑制素B(INHB)和抗苗勒管激素(AMH)、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家兔血清E2和INHB水平显著上升(P<0.05),FSH水平显著下降(P<0.05),FSH/LH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治疗组家兔血清E2和FSH水平周期性波动。治疗28 d后,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家兔血清AMH水平显著升高(P<0.05);卵巢组织中CYR61和CTGF 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生长卵泡数显著升高(P<0.05);封闭卵泡数和黄体数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上调CYR61和CTGF的表达,促进卵泡生成,恢复卵巢功能,达到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77.
摘要 目的:探讨无创性皮肤屏障功能检测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到2020年12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72例作为LCH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无创性皮肤屏障功能检测皮肤水分、经皮水分丢失(Transdermal water loss,TEWL)、油脂水平,同时检测所有入选者的免疫功能、皮肤菌群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LCH组的皮肤水分低于对照组(P<0.05),TEWL、油脂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CH组的乳酸杆菌(L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皮葡萄球菌(Se)、痤疮丙酸杆菌(Pa)、金黄色葡萄球菌(S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LCH组的CD163、ki-67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8 %、52.8 %,高于对照组的19.4 %和6.9 %(P<0.05)。在LCH组中,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皮肤水分与乳酸杆菌呈现正相关性(P<0.05),TEWL、油脂与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CD163、ki-67呈现正相关性(P<0.05)。结论:无创性皮肤屏障功能检测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应用可反映患者的皮肤水分与油脂状况,也可间接反映患者的皮肤微生态与免疫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经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39例患者进行开放手术:腰椎后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给予研究组38例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腰部功能恢复情况;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长度等临床指标;两组术前及术后1 d白介素-1β(Inter leukin-1β,IL-1β)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腰部功能恢复总优良率92.11%(35/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腰部功能恢复总优良率66.67%(26/39)(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显著少(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的IL-1β、CRP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的IL-1β、CRP水平均比术前显著升高,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且损伤较小,值得推荐至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9.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室重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MI患者70例。根据PCI术后是否发生心室重构将其分为无心室重构组(n=49)和心室重构组(n=21)。检测患者血清MMP-1、Hcy、NGAL、CysC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左室后壁厚度( 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室间隔厚度( IVST)]。分析血清MMP-1、Hcy、NGAL、CysC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A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影响因素。结果:心室重构组血清MMP-1、Hcy、NGAL、CysC水平均高于无心室重构组(P<0.05);LVEDD、IVST、 LVPWT均大于无心室重构组,LVEF低于无心室重构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MP-1、Hcy、NGAL、CysC水平和LVEDD、IVST、 LVPWT均呈正相关,而与LVEF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梗死部位、心律失常情况、单核细胞(MO)、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发病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时间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死部位为前壁、发生心律失常以及高水平的MO、CK-MB、MMP-1、Hcy、CysC均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MMP-1、Hcy、NGAL、CysC表达均与AMI患者PCI术后的心室重构密切相关,检测以上指标水平可对A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0.
摘要 目的:探讨CT定量分析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血流灌注改变的评估价值。方法:2018年2月到2020年11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介入前1 d与介入后1个月进行CT定量与超声检查,随访介入后6个月的冠状动脉再狭窄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介入治疗,介入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95例患者介入后1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左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shortening,FS)高于介入前1 d(P<0.05),介入前后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so-volumicrelaxationtime,IVR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5例患者介入后1个月的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bloodflow,MBF)、心肌血容量(Myocardialbloodvolume,MBV)高于介入前1d(P<0.05),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低于介入前1 d(P<0.05)。介入后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再狭窄14例,再狭窄率14.7 %,其中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2例;Pearson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介入前1 d的MBF、MBV、TTP与FS、EF都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BF、MBV、TTP、FS、EF为影响冠心病患者介入后随访再狭窄率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CT定量分析在冠心病介入前后的应用能有效反映血流灌注改变情况,且与患者的心功能存在相关性,也可有效预测患者介入随访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