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1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126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96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一株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去除菌的鉴定及其去除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优良亚硝酸盐去除菌,并对其去除条件进行研究。【方法】从养殖污泥中分离亚硝酸盐去除菌,进一步通过测定比较分离菌株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筛选优良的亚硝酸盐去除菌,通过API ID32GN细菌鉴定系统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单因子法研究其去除亚硝酸盐的条件。【结果】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了一株优良的亚硝酸盐去除菌AQ-3,其对50 mg/L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高达99.47%。菌株AQ-3被鉴定为鲍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GenBank登录号:JF751054.1),其16S rDNA序列与基因库中不动杆菌属菌株的16S rDNA序列有99%?100%的同源性,而且与鲍曼氏不动杆菌KF714株(GenBank登录号:AB109775)的亲缘关系最近。菌株AQ-3去除亚硝酸盐的最适初始pH范围为7?9,最佳碳源为乙酸钠和丁二酸钠,而且随着初始菌浓度的不断增大,菌株AQ-3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显著升高;随着亚硝酸盐浓度的不断增大,菌株AQ-3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逐渐降低。【结论】在丰富亚硝酸盐去除菌种质资源的同时,为该菌在养殖水体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从乳酸菌群含量丰富的动物肠道中筛选具有黄曲霉毒素B1(AFB1)脱毒应用前景的乳酸菌种。【方法】通过设计脱毒乳酸菌种特异性富集分离培养基,从肉鸡肠道粪便中筛选具有AFB1脱毒能力的微生物菌种,对脱毒菌种进行脱毒机理初步分析,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系统发育学方法,鉴定脱毒菌种的系统分类学地位。【结果】脱毒菌株LAB-10经脱毒机理及降解能力测试分析,初步确定其AFB1的脱毒机理为生物降解作用,菌株LAB-10对14μg/L浓度AFB1在48 h的降解率为63.4%。形态学、生理生化及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表明,菌株LAB-10系统分类学地位为乳酸杆菌属的发酵乳杆菌。【结论】发酵乳杆菌LAB-10属于益生菌群,生物安全性高,该菌株在黄曲霉毒素降解测试培养基中显示出显著的AFB1降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确定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 初步分析该病的致病机理, 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防治提供部分启示。【方法】开展病原菌的分离、种类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等工作, 同时通过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 观察病鱼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确定病原菌为恶臭假单胞菌。在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等组织中均能发现明显症状或病症, 各组织均发生炎性病变, 细胞变形或解体, 在脾、肾等组织中, 纤维组织增生, 围绕菌体形成肉眼见到的“白点”。【结论】恶臭假单胞菌作为病原菌, 引起大黄鱼内脏出现明显白点, 其致病机理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4.
敦煌莫高窟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内细菌多样性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分析,为壁画微生物病害防治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纯培养与16S rDNA等技术对莫高窟245#窟内空气样品、壁画样品进行分析,并在培养基中添加壁画颜料测试其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分离出可培养细菌76株,分属于8个属。其中空气中有6个属,分别为Bacillus、Arthrobacter、Pseudomonas、Acinetobacter、Enterobacter、Kocuria,优势菌为Bacillus、Arthrobacter。壁画上有Bacillus、Arthrobacter、Paenibacillus、Erythrobacter 4个属,优势菌为Bacillus、Arthrobacter;并发现DHXJ05(Enterobacteriaceae)、DHXJ08(Bacillaceae)、DHXJ15(Erythrobacteraceae)、DHXJ16(Bacillaceae)和DHXJ17(Bacillaceae)能在含有铁红、铅丹、朱砂的环境中良好生长。【结论】为后期研究壁画颜料的变色机理及选择相应的细菌防治制剂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95.
鲫属鱼类DNA条码及种与亚种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鲫属(Carassius)鱼类由于表型变异大,分布范围广,分类一直不完善。该属常被分为三个种:黑鲫(C.carassius)、白鲫(C.cuvieri)和鲫(C.auratus)。鲫又可分为多个亚种(包括金鱼),其中银鲫(C.auratus gibelio)亚种有时被视作一个独立的种。该文研究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5’端651bp的片段在这些种和亚种(共计128尾标本)中的变异。结果表明,C.carassius、C.cuvieri和C.auratus均为有效种,同时欧亚大陆的与日本列岛的C.auratus有明显分化;而C.auratusgibelio和C.auratusauratus有一些共享的单倍型,C.auratus gibelio应被视为C.auratus的一个亚种,而不是一个有效物种。由于C.auratus auratus和C.auratus gibelio等类群中同时存在二倍体和三倍体,因此,倍性不宜作为种或亚种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996.
从稳定运行处理竹子加工废水的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中分离得到一株好氧反硝化菌DN7,其72 h NO3-降解率达99.4%.细胞显微镜观察显示,菌株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大小为0.5 μm×1.5 μm,菌落为乳白色.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同源性分析,初步推断该菌株为根瘤菌中的Defluvibacter lusatiensis str.碳源、C/N、硝酸盐初始浓度、溶解氧(DO)、pH对DN7反硝化性能影响的结果表明:菌株对柠檬酸钠、葡萄糖等小分子有机物的利用较好;C/N为9时,脱氮率达99.0%;硝酸盐浓度低于138.48 mg·L-1情况下,DN7脱氮率在96%以上,且亚硝酸盐浓度均在1.0mg·L-1以下;菌株DN7对DO不敏感,中性偏碱性环境有利于DN7反硝化反应的进行;DN7具有良好的异养硝化性能,72 h铵氮降解率达84.7%.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多种柱色谱层析方法从来自非洲特有动物之一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c)的粪便链霉菌YIM245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2'-脱氧胞嘧啶核苷(1)、2’-脱氧胸苷(2)、2’-脱氧尿苷(3)、2’-脱氧腺苷(4)、菜油甾醇(5)、大豆素(6)和邻氨基苯甲酸(7)。应用96孔板法测定了化合物对5种病原指示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结果表明该7个化合物均显示较弱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98.
本文旨在分离具有纤溶活性作用的化合物和鉴定产生纤溶活性化合物的菌株FG216的种属分类。以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为种子培养基,改良查氏培养基为发酵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发酵培养,用甲醇作为提取溶剂,通过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从真菌FG216的1 L发酵液中分离和精制了12 mg纤溶活性化合物,该纤溶活性化合物在纤溶酶原和单链尿激酶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相互活化反应体系中添加10μg/mL活性最高。对FG216菌株rDNA的ITS基因(ITS-5.8 S rDNA)进行PCR扩增、测序,从GenBank获取相似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FG216与Stachybotrys longispora同源性最高。从分离的海洋微生物葡萄穗霉属菌株FG216分离得到的纤溶活性化合物具体促进纤溶酶原和单链尿激酶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相互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采用多种NMR分析技术,首次对百合甾体皂苷(25R,26R)-26-甲氧基螺甾烷-5-烯-3β-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的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特别是应用选择性的1D TOCSY和1D NOESY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对该化合物1中的氢谱信号严重重叠的糖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套对甾体皂苷糖链信号进行全归属的核磁共振法.在确认其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核磁共振法(1H NMR)测定该化合物1的纯度,给出了完整的实验条件,线性回归系数为0.9998,重复性实验RSD为0.58%,稳定性实验RSD为0.24%,操作简单、快速准确,且不需要其它对照品,是中药化学对照品纯度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漏斗大孔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5-(hydroxymethyl)-1,1,4a-trim-ethyl-6-methylenedecahydronaphthalen-2-ol(1)、albicanol(2)、D-阿洛醇(3)、对羟基苯甲醛(4)、胡萝卜苷(5)、trili-nolein(6)、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7)和麦角甾-7,22-二烯-3-酮(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