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棘尾虫对折右纵断片的再生和纤毛模式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福康  邹士法 《动物学报》1990,36(4):335-340
应用切割嫁接方法获得的棘尾虫完全对折和部分对拆右纵断片都经历了一面调整极性、一面再生和形态发生的过程。推测这两种断片在纤毛模式形成中发生的诸多现象可能与所在断片再生时的极性调整变化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2.
小麦族鹅观草属三种植物的生物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研究了禾本科小麦族鹅观草属的3个种:缘毛鹅观草(Roegneria pendulina Neuski 2n=4x=28),纤毛鹅观草(R. ciliaris (Trin.) Nevski 2n=4x=28)和鹅观草(R. kamoji Ohwi 2n=6x=42)及其种间杂种的形态变异和染色体配对行为。各杂种F_1的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数较高,但杂种高度不育。在杂种减数分裂中还观察到一定频率的多价体形成。以上结果充分表明该3种植物享有两个共同的基本染色体组,在S和Y染色体组之间发生过染色体相互易位,缘毛鹅观草的染色体组可拟定为S~PY~P。  相似文献   
103.
新疆、青海和四川等地区小麦族植物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采集于新疆、青海和四川等地的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ier)10属、52种、370份种子材料进行了细胞学观察。该地区小麦族各属种的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是从2n=14到2n=84,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麦属(Hordeum)、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和黑麦属(Secale),而后者全部集中于赖草属(Leymus)。其中染色体数目为2n=28和2n=42的类型出现的频率很高,大多存在于鹅观草属(Roegneria)和披碱草属(Elymus)。除个别种内存在不同倍性的细胞型外,绝大多数种的染色体数目非常稳定。在所有的样本中均没有观察到具非整倍体和B-染色体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4.
鹅观草属4个种的核型与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4个种鹅观草属(Roegneria C. Koch)植物的核型,其核型公式如下:芒颖鹅观草(R. aristiglumis Keng et S. L. Chen), 2n=4x=28=22m+6sm(2SAT);短颖鹅观草(R. breviglumis Keng), 2n=4x=28=20m(2SAT)+8sm;红原鹅观草(R. hongyuanensis L. B. Cai), 2n=4x=28=22m+6sm(2SAT);山东鹅观草(R. shandongensis(B. Salomon)J. L. Yang, Y. H. Zhou et Yen), 2n=4x=28=24m(2SAT)+4sm。同时对染色体主要特征的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鹅观草属4个种的相对进化程度以及宏观分类中2个组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鹅观草属的半颖组在系统发育中派生了颖体短小的小颖组。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应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土壤纤毛虫草丛土毛虫(Territricha stramenticola)的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其中纤毛器基部微管按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触毛等纤毛器图式分布和定位,口围带和波动膜基部含小膜微管托架、小膜附属微管和波动膜微管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左、右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及后微管芽;背触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柬。横棘毛基部含有较发达的横微管束,缘棘毛基部含后微管芽及其横微管束的定位可能具有本种纤毛虫细胞的特异性。纤毛器微管胞器在细胞表膜下分化形成的基部微管及其微管层使细胞的运动纤毛器与强固的微管骨架结构网相联系.其微管胞器的建构可能是细胞对土壤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是细胞运动胞器的功能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微管是逐步进行更新的:老棘毛微管胞器对新结构的发生和形成具有定位和物质贡献的作用.并且老结构在新结构分化和成熟期间也经历了行使相应的生理功能及逐渐退化和失去功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中医序贯疗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慢性鼻窦炎Ⅱ型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59)。两组均给予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序贯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MTR)、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中医症候积分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2%,79.6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TR、血清IL-4、IL-8、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MTR高于对照组,血清IL-4、IL-8、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64%、15.2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序贯疗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其可更有效改善患者MTR。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7.
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2n=42,SSHHYY)是小麦异源六倍体野生近缘种,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良好抗性,是改良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重要遗传资源。通过远缘杂交,将鹅观草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上的抗赤霉病基因Fhb6导入普通小麦。由于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包含1S、1H和1Y三条染色体,为研究这些同源染色体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筛选出4个鹅观草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通过PCR扩增鹅观草属不同野生种的基因组DNA,明确了抗赤霉病Fhb6基因位于鹅观草1Y#1染色体。进一步利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从中国春与鹅观草的后代中选育出5份涉及鹅观草1Y#2和1S#2染色体的渗入系材料。其中:21RK?1为二体异代换系DS1Y#2(1A),21RK?2为二体异代换系DS1S#2(1D),21RK?3为二体异附加系DA1S#2,21RK?4为1S#2和TW·1S#2S的双单体附加系,21RK?5为纯合TW·1S#2S易位系。这些新种质为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发掘及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8.
纤毛是一种以细胞微管为主形成的突出于细胞表面的结构,分布于哺乳动物体内的大多数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很多人类疾病都与纤毛结构、长度的失调相关,所以有关纤毛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纤毛除了提供流体推动力参与细胞的运动功能之外,还具有信号传导的功能,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多种关键作用。它参与调控细胞生理活动、增殖与分化以及动物个体发育。因此,深入地探索纤毛调控机理对基础生物学理论的发展和人类纤毛相关疾病的攻克有重要意义。该文简要介绍了纤毛的结构、组装与解聚的机制、参与信号传导的功能以及纤毛缺陷同人类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9.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及电镜技术对蟹累枝虫(Epistylis eriocheiri)的形态学、表膜下纤维及超微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研究发现:(1)光镜下该种群体双叉分支,活体时虫体表膜柔软,完全伸展时呈长筒状;大核马蹄形,呈横位;伸缩泡单个,斜卧口围缘下方。口围缘纤维上连细密的环状纤维,下接两端较为粗壮,中间细长的纵长纤维,构成了连续的表膜下纤维系。(2)电镜下该种表面具沟、嵴、横纹结构,沟嵴相互交错;口围纤毛花瓣状;虫体表膜层呈齿状,具嵴状突起、泡间微管、表膜孔,胞质层包括内含胞器单一的致密原生质层和富含胞器的疏松原生质层。研究对该种的上述特征在虫体的收缩机制及与其他相似种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0.
青岛沿海六种自由生纤毛虫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纤毛虫原生动物在海洋微食物网及近岸生态系的物质流动与能量传递过程中起枢纽作用。由于种类多样性极高,长期以来,有关该类群种类鉴定之困难仍是制约相关微生态研究的一个瓶颈。国内除特定生境内的常见种外,大量非习见类群仍急待现代分类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