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8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5306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361篇
  2022年   348篇
  2021年   399篇
  2020年   408篇
  2019年   357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346篇
  2016年   365篇
  2015年   385篇
  2014年   554篇
  2013年   458篇
  2012年   539篇
  2011年   565篇
  2010年   508篇
  2009年   587篇
  2008年   717篇
  2007年   510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456篇
  2004年   453篇
  2003年   423篇
  2002年   441篇
  2001年   342篇
  2000年   367篇
  1999年   278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278篇
  1996年   253篇
  1995年   275篇
  1994年   200篇
  1993年   223篇
  1992年   243篇
  1991年   261篇
  1990年   233篇
  1989年   221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71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66年   5篇
  1963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海洋菌W11产中温淀粉酶的酶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威海文登海域筛选获得一株产淀粉酶海洋菌W11,初步鉴定为弧菌,并探讨pH、温度、无机离子对淀粉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及该酶底物浓度效应和Km值。结果表明:在pH7.5左右酶活性最高,pH在4.0~7.5范围内体现较强的稳定性。最适酶解温度为55℃,酶液在60℃以下有较好的热稳定性;Ba2+、Mn2+对淀粉酶有激活作用,而Cu2+、Mg2+、Zn2+则抑制淀粉酶活性,表观Km值为0.973mg/mL。海洋菌W11所产的中温淀粉酶保存温度范围较广、适应pH作用的范围广及稳定性较强,将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9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铜绿假单胞菌在人体内能引起严重的感染. 由于铜绿假单胞菌高水平的内在性和获得性耐药性, 使其引起的感染难以治愈. 为解决该问题, 弄清病原菌抗生素抗性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关键. 本实验构建了含有17000个铜绿假单胞菌转座突变株文库, 并在LB固体平板上, 用7种抗生素在最小抑制浓度(MIC)和1/2MIC条件下, 筛选抗生素抗性发生变化的突变株. 结果确定了43株转座突变株, 每个突变株对至少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表现出增加3倍或降低1/2的表型. 通过随机PCR和DNA测序, 确定了这些铜绿假单胞菌突变体中转座子在基因组上的插入位点, 确定了被破坏的基因. 其中, 9个是已知的与抗生素抗性相关基因, 包括mexI, mexB和mexR; 24个是以前未知与抗性相关的基因, 包括一个菌毛合成基因pilY1, 这个菌毛合成基因的破坏导致菌株对羧苄青霉素的MIC增加了128倍. 此外, 43个基因中有12个是功能完全未知的基因. 这些基因的筛选鉴定有助于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中抗生素抗性的产生机制, 这些基因或许可成为控制或扭转抗生素抗性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卵磷脂(PC)构建脂质体,然后将毕氏海蓬子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重组到脂质体中.分析不同温度(25℃、35℃、45℃和55℃)处理后蛋白脂质体的电子传递活性、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变化,以探讨膜脂与膜蛋白在高温胁迫下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蛋白脂质体光系统Ⅱ(PSⅡ)的放氧活性和光系统Ⅰ(PSⅠ)的耗氧活性随着PC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在PC与类囊体膜比例为4∶1(Lipid∶Chl,w/w)时达到最高,同时蛋白脂质体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也呈上升趋势;在PC与类囊体膜重组比例为4∶1条件下,高温处理后的蛋白脂质体的PSⅡ放氧活性和PSⅠ耗氧活性显著大于未经重组的,其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峰值下降幅度低于未经重组的,且峰位基本没有变化.研究表明,PC可能通过增加结合天线的大小来促进蛋白脂质体对光能的吸收和能量从外周天线到PSⅡ和PSⅠ核心复合物的传递;在脂质体中,PC与类囊体膜的交互作用提高了PSⅡ和PSⅠ在高温胁迫下的光化学效率,增强了PSⅡ和PSⅠ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994.
半夏产生物碱内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板分离法从不同产地的半夏根、茎、叶中共分离到内生菌87株.其中,内生真菌48株、细菌34株、放线菌5株;通过点植法、插片法和印片法,并根据菌落、菌丝体、孢子形态特征,将48株内生真菌分为4科、15属;经HPLC法检测,共筛选到12株产生物碱类物质的内生菌,其中,10株为内生细菌,2株为内生真菌;有3株内生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体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95.
以"丹麦旺盛菠菜"为材料,通过UV-B和CaCl2复合处理,测定光合色素含量、Hill反应活力、叶绿素荧光、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参数,探讨了CaCl2对UV-B辐射下菠菜叶片电子传递链和光合膜酶保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处理下,光合色素含量、chl/car、类囊体膜上PSII潜在活性(Fv/Fo)、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PSII光量子产量(Φ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以及Hill反应活力等降低,chla/chlb和MDA含量升高;喷洒CaCl2可不同程度缓解UV-B的伤害。不同处理下,POD、SOD和CAT活性的变化呈现补偿效应。UV-B强度与菠菜叶片PSII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CaCl2则主要通过提高chlb含量、类囊体膜上的光量子产量和POD活性,以缓解伤害。重度UV-B辐射下,CaCl2使chlb含量显著提高可能是导致PSII捕光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6.
疱疹病毒膜融合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囊膜病毒与宿主细胞的膜融合是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病毒囊膜表面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构象变化.疱疹病毒有多个糖蛋白及不同类型的细胞作用受体,相应的受体-糖蛋白复合体构成方式也有多种,其引致的膜融合机制被认为是目前病毒融合机制研究中最复杂的,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从病毒糖蛋白与相应受体的结构与功能、受体-糖蛋白复合体的形成与入侵途径,以及膜融合模式几个方面,全面综述疱疹病毒膜融合的分子机制,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97.
利用脉孢菌生物钟体系,研究了色噪音对其进行诱导所产生的日夜节律振荡信号及其内信号随机共振的行为.结果表明,色噪音的相关时间对该体系内信号随机共振的强弱起较大的影响作用.当无外信号存在时,色噪音的相关时间对体系内信号随机共振强度起抑制的作用,且随相关时间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当外信号加到体系中时,由于相关时间和外信号的协同作用,相关时间不仅对其内信号随机共振强度起抑制的作用,而且还影响内信号随机共振峰的数目,即随相关时间的增大,可使单峰随机共振变为随机双共振.存在最佳的外信号频率使体系的内信号随机共振强度得到最大的增强,而其他频率的外信号却起抑制作用.色内噪音和色外噪音相比,前者对该体系进行诱导所得的内信号随机共振强度比后者的更强,而且体系对前者更敏感.另外,存在极限的噪音强度使白噪音和色噪音对该体系内信号随机共振的影响差异得以消失.所得结果可为治疗生物钟紊乱综合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更好地理解其他节奏机理,如心脏搏动节奏、呼吸节奏以及荷尔蒙水平的波动节奏等.  相似文献   
998.
植物对重金属锌耐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Zn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有毒重金属元素.由于长期的环境选择和适应进化,植物相应对Zn~(2+)产生了耐性,可减轻或避免Zn~(2+)的毒害.植物对锌耐性机制有:菌根和细胞膜对Zn~(2+)吸收的阻止和控制,其中控制Zn~(2+)的细胞膜跨膜转运器主要有(ZIP)类、阳离子扩散促进器(CDF)类和B-type ATPase (HMA)类;金属硫蛋白(MTs)、植物螯合素(PCs)和有机酸等Zn~(2+)螯合物质的体内螯合解毒;体内区室化分隔以及通过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的代谢调节等.本文从生理和分子水平上综述了植物对Zn~(2+)耐性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领域,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资料和借鉴.  相似文献   
999.
井冈山杜鹃叶片抗氧化系统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井冈山杜鹃(Rhododendron jinggangshanicum Tam)4年生实生苗为材料,通过人工气候箱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高温处理下其叶片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以阐明高温胁迫下井冈山杜鹃抗氧化系统的防御机理.结果显示:(1)30℃和38℃处理6 d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比对照极显著(P<0.01)升高44.44%和127.16%、33.12%和129.35%、106.52%和188.6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幅较小,分别比对照增加3.77%和5.11%.(2)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Pro)含量均明显上升,而抗坏血酸(AsA)含量却显著降低;除30℃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外,其它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3)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叶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大量积累,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而形态上则表现为受害加重,植株出现轻度萎蔫、老叶褐化脱落、新叶坏死等现象.研究表明,井冈山杜鹃受到高温胁迫的氧化伤害可能与AsA含量显著下降和H2O2、MDA含量大幅增加有关,其植物体能诱导增加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及Pro含量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从而减轻高温引发的活性氧毒害.  相似文献   
1000.
NaCl胁迫对毛竹叶片的电阻抗图谱参数及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NaCl胁迫下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实生苗叶片为材料,测定其电阻抗图谱参数和膜透性的变化,通过膜透性与电阻抗图谱参数间的相关性,来证明电阻抗图谱法研究竹子受胁迫程度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胞外电阻、胞内电阻和弛豫时间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特征,而弛豫时间分布系数表现恰好相反;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逐渐增大,脯氨酸的含量先逐渐增大,然后减小。相关分析表明:胞内电阻、胞外电阻、弛豫时间与脯氨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胞外电阻、弛豫时间与膜相对透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电阻抗图谱参数能够有效地表示毛竹受NaCl胁迫的程度,电阻抗图谱法将是竹子逆境胁迫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