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91.
3个茉莉品种花蕾香精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GC-MS技术,对单瓣茉莉、双瓣茉莉和多瓣茉莉花蕾香精油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3个茉莉品种的花蕾香精油化学成分差异不大,其中单瓣茉莉有39种、双瓣茉莉和多瓣茉莉均为38种,其中萜类化合物27种,酯类化合物9种,烷烃类物质、醇类化合物、吲哚化合物各1种。含量较多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对-孟-3-烯-1-醇、(-)-异喇叭烯、α-长叶蒎烯;其次是(Z)-3-戊烯酸己烯酯、乙酸苄酯、苯甲酸乙酯、4-丁酸己烯酯、2-羟基-苯甲酸乙酯、1H-吲哚、γ-榄香烯、反式-石竹烯、顺-α-没药烯、瓦伦烯2、苯甲酸-3-己烯-1-醇酯、γ-古芸烯等。占主要化学成分的27种萜类化合物中,倍半萜化合物有20种,其相对含量为单瓣茉莉63.13%、双瓣茉莉22.71%、多瓣茉莉19.68%。研究表明,茉莉花3个品种的香气高低顺序依次为单瓣茉莉>双瓣茉莉>多瓣茉莉,结果与感官审评茉莉花3个品种香气的高低相吻合。  相似文献   
292.
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发达呈网状,因其具有香味历来被用来提取精油。近年来,它在生态环保方面的作用令人瞩目。阐述了香根草生态生物学特性,在水土保持、矿区生态修复、生物能源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精油提取工艺、最新应用领域等,并介绍了一种方法以解决采根与固土保水作用不可兼得这一难题,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香根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3.
为了寻找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无公害防治新途径,采用行为生测法测定了19种植物精油对茶丽纹象甲的驱避和拒食活性。结果表明:大蒜油allitridi、芸香(Cantleyt corniculata(Becc)Howard)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艾叶(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薰衣草(Lavender angustifolia Mill.)、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Thunb.)Harald.)、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lt.)、黄岑(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和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提取物对象甲的雄性和(或)雌性具有驱避活性。其中,大蒜油、丹参、何首乌和苦参又分别对象甲的雌性或雄性具有显著的选择性拒食活性;与对照相比,芸香油和金银花提取物对象甲具有非选择性拒食活性,而大蒜油和益母草提取物会显著提高象甲的取食量。艾叶、薰衣草和黄岑提取物对象甲仅表现出一定的驱避活性,未表现出拒食活性。与对照相比,穿心莲提取物对象甲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本研究证明芸香油、丹参、何首乌、苦参和金银花5种物质对象甲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活性,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94.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10种中草药精油对蜜蜂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 Anderson&Trueman的熏蒸效果,通过测定中草药精油对蜜蜂和螨的毒性,筛选出具有杀螨活性而对蜜蜂较安全的中草药精油。结果表明:中草药精油对蜜蜂都有一定的毒害;而在对蜜蜂无毒性的剂量下,48h时茴香油、丁香油、肉桂油分别能引起92.5%、54%和12%的螨死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初步筛选结果,选择茴香油和丁香油进行进一步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8h时茴香油对螨的LD50为0.949μL,蜜蜂的LD50为4.033μL;丁香油对螨的LD50为0.795μL,蜜蜂的LD50为1.965μL。茴香油在48h时有着较高的选择比(蜜蜂的LD50/螨的LD50=4.250);GC-MS鉴定茴香油最主要成分是茴香脑(占总成分的88.72%),丁香油的主要成分是丁香酚(68.28%)和石竹烯(20.79%)。可见,茴香油和丁香油在控制狄斯瓦螨的应用上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29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提取部位、栽培地区、采收季节和株龄对迷迭香精油提取率、成分和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贵州栽培的迷迭香叶子中精油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31.88%–39.09%)、1,8-桉叶素(8.82%–10.97%)和樟脑(7.63%–11.59%);茎中精油的主要成分为龙脑(26.62%–39.05%)、樟脑(11.41%–15.27%)和α-蒎烯(7.23%–17.80%);茎中精油的抑菌活性强于叶中精油。北京地区栽培的迷迭香,其叶子中精油的主要成分为樟脑(27.92%)和L-β-蒎烯(25.28%),抑菌活性强;茎中精油和贵州栽培的成分和活性均相似。对于采收季节,夏季采收的迷迭香精油提取率高,抑菌活性强。而株龄对精油的成分和抑菌活性影响不大。该研究为我国引种迷迭香的合理配置栽培、采收、生产条件和高效开发利用其抑菌活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96.
芳樟[ 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个体自然结果率极低,甚至只开花不结实,而其群体结果率却较高[1].通过自然授粉繁殖的芳樟子代叶精油类型(主要成分)存在分离现象,如叶精油主含芳樟醇的母株,可产生叶精油主含樟脑和桉叶油素的有性后代,且后代个体间芳樟醇含量差异大[2].而以此为原料提取的精油实为杂樟油,提纯难度大,市场价格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利用无性系收割枝叶方式进行芳樟香料林产业化开发受到广泛重视[3].精油为植物次生代谢物,其含量及组成受遗传和环境因子双重控制[4-6],因而,使芳樟优良无性系叶精油及其主成分保留母株的优良特性并保持稳定,是实现芳樟产业化开发的关键.作者对优良芳樟组培和扦插无性系叶精油及芳樟醇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其变异状况,以期为芳樟产业化开发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9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相色谱技术对取自浙江富阳、贵州毕节和织金、湖南永州、福建永安和建瓯、云南景东、四川长宁、江西安远和分宜10个居群的山苍子[ Litsea cubeba (Lour.) Pers.]果实精油含量和柠檬醛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果实精油含量和柠檬醛含量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供试居群进行了聚类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各居群的果实精油含量和柠檬醛含量差异显著,精油含量均值为3.60%,变异系数(CV)为1.54%~10.46%;柠檬醛含量均值为3.52%,CV为24.78% ~40.54%;云南景东居群精油含量最高(4.56%)、江西分宜居群最低(3.14%);福建永安居群柠檬醛含量最高(7.01%)、贵州毕节居群最低(1.85%),且柠檬醛含量的表型分化系数为57.87%,说明居群间柠檬醛含量的变异幅度大于精油含量,且居群间柠檬醛含量的变异程度大于居群内.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山苍子果实精油含量与经度和7月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年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柠檬醛含量与经度和年降雨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精油含量随经度增大而降低,且受环境水分和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而柠檬醛含量随经度增大而提高,并明显受生境中水分条件的调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15处,供试的10个山苍子居群主要分成3类,根据地理位置大体可划分为西南部和东南部2个种质类型,其中福建永安居群较为特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居群山苍子果实精油含量和柠檬醛含量差异与遗传特性、地理分布和生境气候条件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98.
以富含精油而著称的唇形科植物木香薷(Elsholtzia stauntoni Benth.)为研究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设计不同的试验处理条件,对木香薷不同部位的精油进行提取,研究其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木香薷精油提取的最佳工艺为切段后水蒸气蒸馏法,馏出液体积为1 500 mL;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要优于共沸蒸馏法。在对木香薷不同部位精油提取的比较研究中,以花穗组材料提取的精油量最大,花穗组与茎叶组间提取的精油量无显著差异,光茎组提取的精油量最少。  相似文献   
299.
本文以新鲜的金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为实验材料,采用微波-蒸馏萃取法提取桂花中的精油。通过改变微波-蒸馏萃取法中的各种工艺参数(匀浆时间、料液比、微波时间),得到相应工艺参数下的桂花精油提取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提取工艺过程中的参数和提取率得到最优化的桂花精油提取工艺条件,即匀浆时间4min、料液比1∶5、微波时间60s,同时桂花精油提取率为0.85%。根据对桂花精油的理化性质分析可知,实验所得桂花精油样品香气较为纯正,液体呈橘黄色,酸值大约为7.50,酯值大约为18.03,达到精油的国标标准且质量较好。对桂花精油采用磷钼络合物法进行抗氧化性的研究,表明桂花精油的抗氧化活性较强,同时桂花精油的浓度与抗氧化性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300.
宋佳昱  谢琳  张玄兵 《广西植物》2016,36(3):373-378
该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EM)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绿罗勒、莴苣罗勒和大叶罗勒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绿罗勒(Ocimum basilicum‘Green’)中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从莴苣罗勒(O.basilicum‘Lettuce’)中鉴定出26个化学成分;从大叶罗勒(O.basilicum var.majus)中鉴定出36个化学成分。绿罗勒、莴苣罗勒和大叶罗勒精油中共有的香味物质为芳樟醇、[1S-(1à,4à,7à)]-1,2,3,4,5,6,7,8-八氢-1,4-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甘菊环烃]和榄香烯。从绿罗勒、莴苣罗勒和大叶罗勒精油检测到的主要成分中发现,绿罗勒和大叶罗勒同为芳樟醇,化学型同为芳樟醇型;莴苣罗勒为桉树脑,化学型为桉树脑型。此外,还对绿罗勒、莴苣罗勒和大叶罗勒精油化学型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对罗勒精油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