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对159名中国辽宁汉族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共检出42种等位基因,其中以DRB1*09012(12.8%)、*0701(10.7%)、*1501(10.4%) 最为常见,其次为DRB1*1201(7.9%)、*1202(7.5%)、*1101(6.6%)、*0301(5.0%)。并发现辽宁汉族人DRB1等位基因频率与白种人间存在明显差异,揭示不同人种有其自己的主要等位基因。同时对本技术在HLA-DRB1分型应用中的优点进行了讨论。 Abstract HLA-DRB1 alleles of 159 Chinese donors from Liaoning Han population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a set of 23 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 directed to various DRB1 alleles. The samples were first amplified and divided into 8 groups by allele/group specific primers. The SSOs enable us to identify 58 different DRB1subtypes. 42 alleles were detected in the study of this population. Among them, the DRB1*09012(12.8%), *0701(10.7%), *1501(10.4%), *1201(7.9%), *1202(7.5%), *1101(6.6%), *0301(5.0%) are the most frequen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Chinese northern Han population by comparing the gene frequencies in Caucasoid samples, suggesting that there were principal DRB1 alleles in different races.  相似文献   
92.
籼稻品种地谷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籼稻地谷是我国杂效裟育种上重要的稻瘟病抗源之一。利用我国稻区的稻瘟病菌系ZB13和ZB15对地谷与感病品种江南香糯的杂效F1、F2和B1F1群体,以及地谷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冈46B和8987的F2群体进行接种鉴定,根据抗病性的分离确认地谷对ZB13和ZB15的抗性受显性基因控制。利用菌系ZB13接种地谷和10个具有已知抗病基因的鉴别品种及其杂交F1和F2群体,进一步证明了地谷的抗温性受1对显  相似文献   
93.
选用涉及水稻(Oryza sativa L.)全部12条染色体的、表现简单遗传且易于识别的形态标记材料27份,以早籼品种浙辐802为轮回亲本,经10余次回交,转育成一套籼型标记等基因系.在此基础上,对同一染色体上的标记进行聚合,育成了15份双标记等基因系.该套材料除所带标记性状外,生育期、株高、分蘖力和穗子大小等主要农艺性性状与轮回亲本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94.
籼稻两用雄性核不育系(简称两用系)培矮64S为供体,通过花药培养,获得了26个愈伤系共1969株花粉植株。根据花粉一代(H1)的倍性和育性,可把它们分为三种类型,即a)单倍体:有1个愈伤系41株全为单倍体植株;b)不分离型:有19个愈伤系的群体育性不分离,全部植株均在不育期表现败育,其它性状有差异但不显著;c)分离型:其余6个愈伤系表现分离,其中3个各有2-7株单倍体植株出现,并且这些愈伤系中均  相似文献   
95.
诱发籼稻花药培养形成胚性细胞,并建立胚性细胞系,通过胚胎发育途径,在两个月内,由8块胚性细胞团经切割培养增殖获得再生绿苗12690株和白化苗若干。继代培养一年的胚性细胞团再生苗率仍高达90%,但畸变率高,移栽不易成活;检查胚性细胞532个,染色体变化呈多样性,但仍可分为12个同源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96.
节节麦×大麦杂种胚再生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节节麦(2n=14)为母本和大麦(2n=14)进行杂交,两组合平均结实率为31 .11%。对31个幼胚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其中2个形成全能性愈伤组织进而分化出再生杂种植株。细胞学观察表明,杂种胚再生植株均是染色体加倍的节节麦-大麦双二倍体(2n=28)或染色体再加倍的多倍体。节节麦-大麦双二倍体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平均构型为14.79Ⅰ+1.95Ⅱ+ 4.53Ⅱ′+0.01Ⅲ,表现为自交不育。杂种胚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再加倍的多倍体有少数产生了自交种子。 Abstract:Hybridizations between Aegilops tauschii(2n=14)and Hordeum vulgare(2n=14)were made using Ae.tauschii as female.The mean frequency of seed set was 31.11% in two cross combinations,13 hybrid embryos were cultured for inducing callus,of which 2 produced totipotent callus,and plants were regenerated from them.These plants were Ae.tauschii-H.vulgare amphidiploids with doubling chromosome number(2n=28)and octoploids with repeatedly doubling chromosome number(2n=50~56).The Ae.tauschii-H.vulgare amphidiploids were sterile and their average chromosome pairing at MI were 14.79I+1.95II+4.53II′+0.01III.Some octoploid(2n=56)plants produced seeds after selfing.  相似文献   
97.
籼稻基因枪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郑宏红  戴顺洪 《遗传学报》1996,23(4):286-292
对国内外17个籼稻品种进行了基因枪转化,研究了有利于籼稻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培养条件和筛选程序,15个品种获得了潮霉素抗性愈伤组织,5个品种再生了植株,包括当前国际上推广的IR系统及国内的优良品种和恢复系,分子生物学证据证明潮霉素基因已经整合入籼稻的基因组。最高植株转化频率接近一般粳稻水平,多数低于粳稻水平。这为建立籼稻的转化系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
在控制光长与温度的人工气候室,研究了7个核不育系籼稻抽穗与结实的光、温反应特性。二九青S、安农S-1、衡农S,CY8526S,W6154S,KS-14植株抽穗的感光性均弱,光周期敏感期(PSP)为-6至8天,仅8902S中等,PSP为31天,抽穗的高温促进率(TSR)一般为20%左右,感温性均属中等:KS-14为41%属强级。它们结实对光周期一般不敏感,仅二九青S、CY-8526S8902S在LD下结实率明显下降,但未达到全不育程度,因此均不是光敏核不育系;它们结实对温度均极敏感,30℃高温下5个品系全不育,W6154S在高温与20℃低温下都近于全不育;衡农S则在低温下近于全不育。供试7个不育系全为温敏不育系,它们结实的最适温度范围相当狭窄。  相似文献   
99.
籼稻体细胞无性系雄性不育突变的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88年5年间所获得的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起源的雄性不育突变,按它们的性质,可分为花粉败育型,无花粉型和花药退化(或部分退化)型3类。在IR54中,于不同年份(1985和1986年)及不同世代(R_1和R_2代)发现了表型基本相似,基因型可能也相似的两例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在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突变中,发现1例(54257)为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以多个品种与之测交,杂种一代中有的表现为育性恢复,有的仍然为雄性不育。能保持其雄性不育的品种有珍汕97、二九矮、新锦粘、162-5(来自IR 52的稳定的体细胞无性系),连续回交3代以上均能基本保持不育(但桂朝2号的回交后代不育性尚不稳定)。能使其育性恢复的品种有IR 24、IR 36、IR 54、双二粘、测64等。初步遗传研究表明,54257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核质关系,看来可能具有与野败细胞质完全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0.
籼稻IR52、IR8和IR45的幼花序和幼胚愈伤组织在LS培养基建立了稳定的悬浮培养物。悬浮系的建立经历三个阶段:褐变期,长根期,成熟期。建立了适合籼稻原生质体生长的Y8培养基,其植板率显著高于KPR和PCM培养基。悬浮细胞系间差异明显,只有部份系可以提供有分裂能力的原生质体或具看护活性。以上三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均分裂良好,但只有IR52和IR8分化出苗,其中IR52分化率1.25%,得再生植株50余株,移至田间生长结实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