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不同籼稻品种的矮生性与内源ABA水平及其结合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研究了内源脱落酸及其结合蛋白与含有不同矮秆主基因的籼稻矮生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籼稻的矮生性也受内源ABA及其结合蛋白协同调控。矮秆品种幼苗内源ABA及其幼芽膜上ABA结合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离秆品种,且含有强矮化效应的sd-g基因的新桂矮、双矮的内源ABA及其结合蛋白水平又明显高于含sd-1半矮秆基因的广场矮。外源ABA能显著抑制籼稻幼苗伸长,苗高下降率与ABA结合蛋白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且矮秆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栽培稻起源地主要有4种假说:华南起源说、云南起源说、长江中下游说和长江中游-淮河上游说。对其进行了简要概括,并进行评述:目前没有一种假说能完全符合水稻起源的4个条件,此外有些学者提出水稻的多起源中心;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综述了栽培稻籼粳分化研究进展,主要有两个起源说:一源论和二次(或多次)起源论,大量研究支持籼稻和粳稻多起源论;从古DNA、水稻落粒性与驯化、植硅石等方面探讨栽培稻起源演化的研究方法。旨在能为水稻的起源演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谢卡斌、张建伟、向勇等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冯旗、韩斌等九位专家教授,对此课题作了研究和注释。它们对全长cDNA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分离籼稻基因组全长cDNA为目标,从优良的籼稻恢复系明恢63中分离到10828条非冗余的全长cDNA,其中780条是新的水稻表达序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继代时期添加铜对籼稻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水稻5个优势亲本的成熟胚为材料,研究继代培养添加铜元素对籼稻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铜元素能够有效地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率、提高愈伤组织分化频率;不同品种对同一铜元素浓度或同一品种对不同铜元素浓度反应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5.
10828条籼稻全长cDNA的分离和注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全长cDNA对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以分离籼稻基因组全长cDNA为目标, 从优良的籼稻恢复系明恢63中分离到10828条非冗余的全长cDNA, 其中780条是新的水稻表达序列. 所得到的全长cDNA至少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ⅰ) 5′端序列包含粳稻日本晴的全长cDNA所预测的完整的ORF (9078条); (ⅱ) 包含同源蛋白质对应的完整N末端编码序列(6543条). 在分离到的全长cDNA中, 53%的序列比报道的粳稻全长cDNA有更长的5′端非翻译区(5′UTR); 90.28% (9776条)的序列能定位到粳稻基因组序列上, 92.78% (10046条)的序列可以定位到籼稻基因组序列上; 8216条序列能与日本晴的全长cDNA序列定位到粳稻基因组序列的同一位置上, 籼粳间cDNA序列的平均相似性为99.2%; 90%以上的全长cDNA能进行GO (gene ontology)分类. 在780条新的cDNA中, 60%以上的找不到任何同源蛋白序列.  相似文献   
16.
用于筛选直链淀粉含量为中等的籼稻品种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用PCR AccⅠ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检测了来自不同地区的 6 3个栽培水稻品种 (系 )蜡质基因第 1内含子剪接供体 1位碱基是G或是T。另外 ,还测定了这些水稻成熟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结果显示该位置是G碱基的水稻品系成熟种子中直链淀粉含量均高于 2 0 % ,该位置是T的均低于 18%。在杂交育种过程中 ,这一分子标记可用于预测水稻植株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对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亲本与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亲本之间 5个籼型杂交组合F2 群体的分析表明 ,蜡质基因第 1内含子 1位碱基是G或是T与水稻种子中直链淀粉含量的高或低是紧密连锁 ,共同分离的。这些结果表明PCR AccⅠ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可用于选育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籼稻新品系  相似文献   
17.
粳稻 (OryzasativaL .ssp .japonica)和籼稻 (O .sativassp .indica)对光抑制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 ,它们的叶绿体光反应中心Ⅱ核心蛋白D1的稳定性不同。以菌落原位杂交法克隆了粳稻“95 16”和籼稻“籼优 6 3”叶绿体D1蛋白的编码基因psbA。核苷酸序列同源比较显示 :两者在启动子区和 5′_UTR完全相同 ;编码区存在着个别碱基的差异 ,但均位于三联体密码的第三位 ,不影响氨基酸编码特性 ,在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上没有差异 ;在 3′_UTR内存在寡聚U长度的差异。因此 ,粳稻和籼稻D1蛋白对光抑制作用敏感性的差异与其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结构无关 ,可能与调控psbA基因表达的上游因子或光保护机制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8.
合成,克隆了水稻条纹病毒中国株的外壳蛋白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分析1,由Indica水稻成熟胚的愈伤组织形成胚性悬浮细胞,用含有CP基因的pROK2表达载体的DNA包被1.09μm直径钨粉颗粒轰击培养细胞。被轰击的培养物在含有G418的培养基中进行选择培养,  相似文献   
19.
影响籼稻愈伤组织形成和植株再生能力的因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介绍了一些影响籼稻愈伤组织形成和植株再生的因素及部分因素的作用机理的研究近况,并提出一些可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早籼稻米垩白形成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沈波  陈能 《西北植物学报》1999,19(2):290-295
以早籼多垩白品种泸红早1号、浙733和少垩白品种中优早3号、舟优903及中籼中引85为材料,在自然高温条件下对水稻灌浆过程中胚乳内含物质(如淀粉、可溶性糖等)和酶(淀粉磷酸化酶、Q酶)活性的连续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垩白度品种其胚乳内部物质增长的时间进程和酶活性的变化存在差异,由此造成灌浆动态明显不同,并导致垩白形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