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29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淀粉颗粒结合蛋白包含了多种淀粉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对作物淀粉品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1D-SDS-PAGE,分离了74份四川、西藏及云南毗邻地区小麦的淀粉颗粒结合蛋白,对突变材料进行了分子标记检测,对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发现供试材料中,在分子量57~130 kDa区域共有9种不同的蛋白条带。其中,2个条带可能为新的淀粉颗粒结合蛋白;存在12份Wx-B1缺失的自然突变体和3份稀有的SGP-B1缺失突变体;筛选到直链淀粉含量超过30%的材料2份,直链淀粉含量为15%左右的材料10份。这些材料为小麦淀粉品质改良及淀粉生化合成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2.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是指由病毒一个或几个结构蛋白自行组装成不含病毒基因组且不能复制、不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样蛋白颗粒。VLPs因能够模拟天然病毒的构象表位而保持了完整病毒颗粒所具有的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广泛强大的抗病毒免疫反应,阻止病毒侵入机体,在抗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或治疗性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研究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禽流感病毒样颗粒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禽流感VLPs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李毅明 《蛇志》2013,(4):381-382
目的探讨玉屏风颗粒联合左西替利嗪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7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采用玉屏风颗粒联合左西替利嗪胶囊治疗,对照组39例单用左西替利嗪胶囊口服,疗程结束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左西替利嗪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4.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可靠分离度好的方法测定黄芪桂枝五物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YMC-Pack ODS-A(250×4.6mm,5μ);流动相:以乙腈—0.1%磷酸溶液(14:8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结果:芍药苷的进样量在0.120μg~1.200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22%,RSD为0.89%。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桂枝五物颗粒的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准确、可靠、分离度好。  相似文献   
45.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系统研究了超微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和杂交鹅掌楸悬浮细胞共孵育的互作特征.将MSNs通过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后,再利用LSCM观察其被植物细胞摄取的情况.结果表明,5~15nm的MSNs可以通过内吞途径有效将FITC分子载入完整植物细胞.然而,在无MSNs作为载体的情况下,游离FITC分子则无法进入完整植物细胞.SEM观察结果进一步表明,MSNs容易聚集在完整植物细胞的表面,而且通过硅元素含量对比分析,直接证明了MSNs可以被完整植物细胞摄取到其内部.其次,利用荧光素二乙酸酯染料分析和MSNs共培养24h后的植物细胞的活性,其结果表明,这些细胞仍然保持很好的活力,而且也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细胞死亡.最后发现,这些和MSNs共培养后的鹅掌楸细胞仍可以通过胚胎发育实现植株再生.综上所述,在植物生物学中,这种超微MSNs作为纳米载体可以应用到细胞的体外外源基因转染.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磁纳米颗粒(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MIOP)体外标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s)向软骨分化及MRI示踪的可行性。方法:从小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扩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s),流式鉴定细胞表型后,分别采用不同浓度(25μg/mL,50μg/mL)的MIOP标记ASCs并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普鲁士蓝染色和透射电镜(TEM)鉴定细胞内磁纳米铁颗粒分布情况,应用3.0T MRI体外检测标记软骨细胞MRI信号。结果:从脂肪组织中可以分离获得大量高表达CD90、CD105、Sca-1的ASCs,不同浓度(25μg/mL,50μg/mL)的MIOP与ASCs共同孵育24小时后,普鲁士蓝染色发现ASCs随MIOP浓度的增加,蓝染程度逐渐加深且标记的ASCs可以向软骨细胞分化;TEM证实细胞内分布大量的黑色纳米铁颗粒。体外MRI T2序列证实随着MIOP浓度(25μg/mL,50μg/mL)的增加MRI信号值逐渐减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IOP可以标记ASCs向软骨分化,体外应用MRI可以对其进行示踪。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生长因子颗粒蛋白前体(PGRN)、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基因启动子区改变以及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液样本80例以及健康对照血液样本80例,PCR扩增PGRN和TNFR基因启动子区并进行测序,观察两组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是否有差异。同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情况以及用ELISA法检测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在TNFR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和对照组之间在多态性位点rs4149570和rs4149569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3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为(0.79±0.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36)%(P0.001)。结论:TNFR基因多态性位点rs4149570和rs4149569的变异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降低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活菌制剂地衣芽孢杆菌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11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喷雾剂6mg/次,每日3次+热毒宁0.5mL/kg,ivgtt,1次/d+对症处理,试验组在基础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地衣芽孢杆菌颗粒剂(0.25g/袋),每次1袋,3次/d,首次加倍,连续给药5d,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自治疗2d起,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4,P0.05),且至治疗4d时,该差异仍然存在(t=5.356,P0.05),治疗5d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4,P0.05);试验组皮疹开始消退时间、皮疹完全消退时间和开始进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56、4.387、7.432,P0.05);完全退热时间试验组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gA、IgG均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t=6.372、5.379,P0.05);IgM、C3、C4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3.22%(55/59)]高于对照组[78.95%(45/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31.368,P0.05)。结论地衣芽孢杆菌颗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患儿免疫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对小儿手足口病(普通型)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参苓固肠颗粒联合金双歧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参苓固肠颗粒组、益生菌组、联合用药组,每组20例,分别予参苓固肠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参苓固肠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治疗,疗程4周,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及总有效率。结果参苓固肠颗粒组、益生菌组、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80%、95%,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参苓固肠颗粒组和益生菌组(P0.05);三组证候总积分分别为(8.20±4.77)、(9.00±4.34)、(5.05±4.66),联合用药组症状改善较单药组明显(P0.05);三组对腹泻、腹痛、肠鸣等大多数症状都有明显改善,其中联合用药组在改善腹胀和食欲不振方面疗效优于参苓固肠颗粒组和益生菌组(P0.05)。结论参苓固肠颗粒联合金双歧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确切,优于单用参苓固肠颗粒和金双歧单药,特别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尤以腹胀不适和食欲不振方面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50.
摘要 目的 评估小麦纤维素颗粒联合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治疗晚期妊娠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10例晚期妊娠便秘孕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孕妇分为三组,分别为小麦纤维素组、益生菌组和联合组,每组70例。小麦纤维素组孕妇给予服用小麦纤维素颗粒(商品名:非比麸),3.5 g/次,每天2次,连续服用2周。益生菌组孕妇给予口服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首次2.1 g,以后1.05 g/次,3次/d,温水送服,连续服用2周。联合组孕妇给予口服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和小麦纤维素颗粒(用法同前),连续服用2周。比较三组孕妇治疗前后大便性状评分和每周排便次数,粪便菌群中乳杆菌属、肠球菌属、酵母样真菌变化情况。观察三组孕妇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孕妇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益生菌组(84.29%)和小麦纤维素组(82.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联合组孕妇大便性状评分和每周排便次数均优于小麦纤维素组和益生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孕妇乳杆菌属和肠球菌属均高于小麦纤维素组和益生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孕妇酵母样真菌均低于小麦纤维素组和益生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孕妇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过敏等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检测血糖无异常。结论 麦纤维素颗粒联合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治疗晚期妊娠便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孕妇的大便性状和增加排便次数,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分布,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