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31.
近几年来,在广东台山市川山群岛进行教学实习和科研活动,采集到一定数量的贝类标本,其中瓣鳃纲标本62种,分隶属于3目,18科,15属。为开发利用川山群岛动物资源及教学实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2.
温湿度对秃病蚤蒙冀亚种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俊  李尚君 《昆虫知识》1992,29(1):44-46
试验表明:在相对湿度为76%、温度在17~29℃范围内,蚤的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35℃时对成蚤前各虫态均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11℃时蚤在57.4天内完成了卵和幼虫期的发育,前蛹期发育了70天以上仍未蜕皮成蛹,但在升温(23℃)70天后仍可羽化。在17、23和29℃时成长率分别为57%、84%和44%。在温度为23℃,相对湿度低于53%时蚤不能完成幼虫期发育。相对湿度为100%时因霉菌污染而使幼虫死亡。湿度对孵化率、幼虫发育历期及成蚤的大小、寿命具有一定的影响。该蚤的最适发育温度在23℃左右,相对湿度在87%左右。  相似文献   
133.
该文报道从有庄动物园一只死亡的斑海豹Phlcoa vitulina中采集的一种线虫,旋尾双瓣线虫Dipetlaonema spirocattda(Leidy,1858)Anderson,1959。这个虫种与Anderson的描述基本相同,但虫体的大小、雄虫尾乳突的数目以及左交合刺的长度与Anderson的描述略有不同。该种线虫在我国首次报道,为我国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34.
膝瓣乌头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膝瓣乌头(Aconitum geniculatum)根中共分得14单体成分,我谱法分别鉴定为,黄草乌碱甲、丙(vilmorrianines,A,C)1和2、乌碱(yunnaconitine)3、南乌碱乙(AustroconitineB)4、印乌碱(indaconitine)5,8-乙酰-14-苯甲酰尼奥宁(8-acetyl-14-enzoyineoline)8、塔拉萨敏(talatizminie  相似文献   
135.
溶血巴德杆菌主要有4种毒力因子:菌毛、多糖英膜、内毒素(LPS)及白细胞毒素(LKT)。菌毛能促使其在上呼吸道的安居;溶血巴斯德杆菌英膜抑制补体参与血清的杀灭作用以及吞噬作用和该菌细胞内的杀死,英膜加强性粒细胞的直接移居和该菌在肺泡上皮的呼附;溶血巴斯德杆菌的LPS能改变牛白细胞功能,对牛内皮细胞直接产生毒性,调节心、肺的血液动力供应,提高循环中类前列腺物质、血清促进素、cAMP、cGMP;LKT  相似文献   
136.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对瓣蕊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 L.)(毛莨科)11个居群246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检测.20个随机引物扩增出125个用于分析的条带.结果表明:瓣蕊唐松草在物种水平上具有极高的遗传多样性,多态条带比率(PPB)为96%,Nei的基因多样度(h)为0.3502,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19 9;居群间分化比较明显,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51 1,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居群间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38.88%;根据条带频率与平均分类距离和Nei遗传距离分别进行UPGMA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反映出与该种地理分布有一定相关性;长江流域分布的两个居群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并与北方分布的各居群构成独立的两支,显示出这两个居群的特殊性,从而对该物种独特分布区成因是由于冰退回迁造成的观点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7.
张东向 《植物研究》2003,23(1):86-90
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齿瓣延胡索(Corydalis remota)愈伤组织生长及延胡索乙素(TH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2, 4-D较NAA更有利于提高培养物鲜重,加速细胞增殖。培养基添加2.0 mg/L 2, 4-D和1.0 mg/L BA不仅有利于干物质积累,而且显著提高THP水平。蔗糖不仅可提高培养物鲜重,而且与半乳糖组合可显著促进干物质积累和THP水平的提高。水解酪蛋白和水解乳蛋白均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和THP含量的提高, 450mg/L的水解乳蛋白处理组THP含量最高。光照可提高培养物鲜重和THP含量。  相似文献   
138.
珠海淇澳岛无瓣海桑种苗天然更新与扩散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xh-Ham Buxh-Ham.)在珠海淇澳岛抑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蔓延恢复红树林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它是外来引进种,在当地能否繁殖更新或造成种苗大量扩散成灾?为此,针对1999年以来在淇澳岛种植的大片无瓣海桑林及其周边湿地进行了种子产量与种苗天然扩散性的调查。结果表明:淇澳岛4年生无瓣海桑果实年产量为30.51kg·棵-1,果粒数为2706粒·棵-1,每果粒内含30~50粒种子。无瓣海桑幼苗在水沟两边分布最多,为40株·16m-2,其次是其林分边缘的光滩,为8株·16m-2,互花米草内为3.5株·16m-2,最少是无瓣海桑林内,1株·16m-2,种子多但幼苗少,且这些扩散苗绝大多数为当年生幼苗,很少发现多年生小苗,极难更新成林。  相似文献   
139.
无瓣海桑与乡土红树植物混交对林地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广东省雷州市附城镇和珠海市淇澳岛沿海1年生无瓣海桑人工林,分别在林下混种乡土红树植物红海榄或木榄幼苗,对混交林和无瓣海桑纯林林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比较,探讨无瓣海桑与乡土红树植物混交对林地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显示,混交林和无瓣海桑纯林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存在差异;相似性分析检验(One-Way ANOSIM)、等级聚类和非参数多变量标序结果均表明1年无瓣海桑+红海榄混交林、1年无瓣海桑+木榄混交林和1年无瓣海桑纯林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研究还发现在无瓣海桑人工林林下混交红海榄或木榄这两种乡土红树植物,可提高林地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BIOENV分析说明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与红海榄或木榄这两种混交的乡土树种的凋落物量密切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混交乡土红树植物对林地底栖动物多样性和分布的影响。两个研究地实验结果均显示,在无瓣海桑林下种植木榄的效果要优于红海榄,表现在木榄的平均苗高、凋落物量、凋落物量占群落凋落物总量百分比和幼苗成活率均高于红海榄,其对提高林地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效果也明显优于红海榄。  相似文献   
140.
濒危植物毛瓣金花茶与其同属广布种茶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瓣金花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该研究分别对野生种群和栽培种群的毛瓣金花茶及其同属广布种茶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及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在野生和栽培环境下,毛瓣金花茶的光补偿点(LCP)(分别为1.17和3.87μmol·m-2·s-1)和光饱和点(LSP)(分别为395.8和423.6μmol·m-2·s-1)均较低,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分别为4.25和3.91μmol·m-2·s-1)较小,是典型的阴生植物;而茶的LCP(分别为6.57和9.09μmol·m-2·s-1)较低,LSP(分别为765.0和809.6μmol·m-2·s-1)较高,Pmax(分别为9.37和9.75μmol·m-2·s-1)较大,为耐荫植物。野生和栽培的毛瓣金花茶的Pmax、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均显著低于茶(P0.05),这表明毛瓣金花茶的光合能力和CO2利用能力都比茶要弱。栽培的毛瓣金花茶叶片的Chla、Chlb、Chl(a+b)含量与茶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毛瓣金花茶较低的光合能力与其叶绿素含量无关。野生和栽培的毛瓣金花茶的叶面积与茶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比叶重则显著高于茶(P0.05),与茶相比,毛瓣金花茶对光强的适应范围狭窄,光合能力和CO2利用能力低下,这可能是其分布狭窄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