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0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85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6 毫秒
991.
目的:研究秦芄(Radix Centianae Macrophyllae)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秦芄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出8个组分,鉴定出7个化学成分.检出率为91.40%.秦艽挥发性成分大于1%的分别确定为萜品烯-4-醇1.224%,(E,E)-2,4-癸二烯醛1.295%,棕榈酸乙酯32.009%,棕榈酸54.608%.结论:首次报道了用GU/NS对秦艽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该类植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必要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992.
醋豆与大豆中脂肪酸含量的比较及营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醋浸泡后大豆中的脂肪酸(FA)含量的变化,为大豆开发提供实验数据.方法:用石油醚提取总脂肪,甲基化后用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的含量分布.结果:醋浸泡28d后,醋豆总脂肪的相对含量趋于稳定,其中醋豆和大豆相比,软脂酸下降了1.21%,硬脂酸下降了0.58%,油酸下降了3.01%,亚油酸增加了1.32%,亚麻酸增加了6.32%.结论: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下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相对含量显著升高.醋大豆及大豆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比值分别为4.11和3.2.上述变化的从营养学或生理学的角度,更符合人体需求.  相似文献   
993.
五指山热带雨林黑桫椤种群及其所在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作者在海南岛五指山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分别设立样地对黑桫椤种群及其所在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热带雨林黑桫椤种群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数量分布以及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中黑桫椤种群分别为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都是完全集群分布.低地雨林的黑桫椤平均密度是山地雨林的1.7倍.土壤pH值对黑桫椤种群密度有负的影响,全磷含量对其有正的影响.山地雨林林地土壤pH值大而全磷含量低,低地雨林刚好相反.土壤酸碱度和全磷含量的差异是导致两地黑桫椤数量差异的原因之一.pH值对黑桫椤平均密度的影响效应是全磷含量的2.5倍,说明pH值是影响黑桫椤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黑桫椤所在群落垂直结构分为3个乔木亚层、2个灌木亚层及草本层.山地雨林黑桫椤所在群落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957和5.305,均匀度为0.811;低地雨林黑桫椤所在群落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937和5.484,均匀度为0.804.总之,五指山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的黑桫椤种群年龄结构、分布格局和数量分布都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是由生境差异造成的.热带雨林黑桫椤所在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994.
太湖水生植物氮磷与湖水和沉积物氮磷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太湖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组织及生长环境中的N、P含量,结果表明:太湖沉水植物组织N、P含量一般要高于浮叶植物组织,5月的N、P含量(以干重计)一般高于9月。5月以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的N(28.452 mg?g-1)、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P(4.552 mg&;#8226;g-1)含量最高,浮叶植物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的N(14.363 mg&;#8226;g-1)、P(1.792 mg&;#8226;g-1)含量均为最低;9月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N(25.206 mg&;#8226;g-1)、P(2.727 mg&;#8226;g-1)含量最高,浮叶植物荇菜的N(17.245 mg&;#8226;g-1) 、P(1.519 mg&;#8226;g-1)含量均最低。沉水和浮叶植物的N、P含量与水体N、P浓度的相关性较为显著;与沉积物N、P的相关性不明显。此外,植物体内的N、P含量亦与植物物种的特性、生长发育阶段和生长状况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5.
钙、镁、硅元素是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的重要组成元素,其迁移与转化过程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生产力,而且对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大气CO2浓度升高可能直接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状,或间接通过影响植物而作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矿质元素的迁移和转化过程,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旱地生态系统.为此,本研究借助国际上唯一的稻田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实验(位于江苏省江都市,始于2004年),于2006年对稻田水体中这3种元素的浓度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FACE条件下稻田水体钙、镁、硅离子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稻田(P<0.01),三者分别平均提高了32.26%,74.16%和77.88%.FACE条件下,稻田水体中钙离子浓度在水稻生育旺期提高最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33.23%,初期提高最小,为28.66%,后期提高了32.94%;镁离子在初期提高最大,为112.96%,旺期提高最少,平均为62.89%,后期则提高了69.14%;硅离子也是在初期提高最大,为163.19%,后期提高最小,为31.43%,旺期则平均提高了64.92%.不同生育期之间,各离子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上述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倍增可能通过田间排水尤其是由水稻生长前期暴雨而导致的洪涝来加重稻田生态系统钙、镁、硅的流失风险,潜在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间矿质元素的交换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996.
马尾松花粉多糖中单糖组分的HPLC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马尾松花粉中分离得到40%、60%、80%浓度乙醇沉淀的三种多糖,对其单糖组成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多糖经H2SO4水解后,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KH2PO4(pH5.6)-乙腈梯度洗脱,高效液相250nm紫外检测,其中单糖的色谱峰分离清晰,达到基线分离。结论:实验结果显示松花粉多糖中单糖系以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为主的杂多糖。并通过峰面积计算得到各单糖含量的摩尔比。  相似文献   
997.
利用产D-海因酶(HDT)的重组pE-hdt/E.coli菌株,在LB培养基中添加40μmol/L的Co2+,37℃培养10 h, 表达产物经Q-Sepharose 阴离子交换剂和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获得电泳纯Co2+D-海因酶(Co2+-HDT).该酶对底物DL-海因的比活性较HDT高约6倍,达21.8 U/mg.可见光光谱分析表明,在498 nm和568 nm处呈现Co2+海因酶络合物的特征性吸收峰.用ICP-AES测定纯酶金属离子含量,HDT每摩尔亚基含0.93摩尔Zn2+和0.04摩尔Co2+,而Co2+-HDT中每摩尔亚基中含0.17摩尔Zn2+ 和089摩尔Co2+.这一结果表明,HDT中的Zn2+ 已被Co2+所替代.此外,在动力学常数,pH和温度稳定性,金属螯合剂EDTA的影响等方面,HDT和Co2+-HDT也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998.
以金藻门群体和单细胞藻类的典型代表--球形棕囊藻和绿色巴夫藻为研究对象,对金藻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psbA基因的PCR扩增结果对4种DNA提取方法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PVP法和高盐法安全、快速、经济,获得的基因组DNA产量高,但DNA杂质含量也较高.CTAB法虽然也具有安全、快速等优势,但提取的DNA产量较低.玻璃粉法提取的DNA质量好,产量也较高,但操作略为烦琐,经济费用高.结论:就球形棕囊藻而言,玻璃粉法是4种方法中最好的DNA提取方法.就绿色巴夫藻而言,4种方法都行,但是从经济和方便考虑,以高盐法为最好.  相似文献   
999.
以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作为农杆菌转化的受体材料,将诱导型启动子rd29A驱动的拟南芥DREB1A基因导入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4008S,共获得67株再生苗.再生苗经0.75 mg/L除草剂草铵膦涂布筛选,有62株再生苗表现出对草铵膦抗性.PCR检测抗性苗中DREB1A基因,结果全为阳性.挑选部分进行Southem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水稻当代(T1代)植株的电导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对照植株(P<0.05),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植株(P<0.05),证明DREBIA基因能提高水稻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00.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23a的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 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A层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含量比P层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的趋势;而矿物态有机物呈相反的趋势.增施有机肥(NPKM,OM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以及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占土壤团聚体重量的比例及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明显增加.增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特别是微团聚体(<0.25mm)中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容积土壤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这些结果表明微团聚体对颗粒有机物具有富集和保护作用. 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含量比P层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的趋势;而矿物态有机物呈相反的趋势.增施有机肥(NPKM,OM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以及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占土壤团聚体重量的比例及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明显增加. 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特别是微团聚体(<0.25mm)中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容积土壤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这些结果表明微团聚体对颗粒有机物具有富集和保护作用. 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含量比P层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的趋势;而矿物态有机物呈相反的趋势.增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