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1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82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四川嘛咪泽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类型鸟类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4~5月采用样点法对四川嘛咪泽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7目23科105种,数量1948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6种,我国特有鸟类7种。鸟类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对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1)人工林和灌丛草地生境间的鸟类群落相似性指数最高,灌丛草地和原始林之间鸟类群落相似性最低;2)次生林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灌丛草地最低;3)原始林内国家级保护鸟类最多,特有种仅次于次生林;4)林中鸟类垂直分布中间层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92.
随着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破碎化程度的加剧,许多以前是连续分布的物种,目前不得不在破碎化生境(斑块)中求生存,所以,种群在破碎化生境(斑块)中分布问题的研究对生物保护和生境重建意义重大.本文运用Leslie矩阵和Markov链建立了一个具年龄结构的种群在破碎化生境中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分布模型,讨论了种群在该生境中持续存在以及灭绝的条件.  相似文献   
93.
桂西南石漠化山地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及植被恢复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幼苗萌发法对广西平果县龙何示范区石漠化山地的土壤种子库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种子库共有108种植物,隶属于33科81属,其中草本81种、灌木20种、藤本7种;其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为64.6~339.7粒.m-2,且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及不同季节存在较大差别。在分析土壤种子库对其植被恢复作用的基础上,认为可采取自然封育和人工造林等措施,以促进现存植被的正向演替。  相似文献   
94.
刘红玉  李兆富  李晓民 《生态学报》2007,27(7):2678-2683
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反映水禽——东方白鹳生境需求的层级系统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建立定量化分析模型,深入探讨了小三江平原生境丧失对东方白鹳生境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初始状态1954年相比,东方白鹳繁殖生境丧失了81.9%,平均斑块面积缩小了88%;同时,生境面积的丧失是伴随生境破碎化过程发生的。1983之后生境破碎化明显加剧,到2005年生境连通度显著降低,生境处于高度破碎化状态。研究表明,生境丧失对东方白鹳繁殖生境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关键生境要素的变化,生境空间异质性改变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5.
郭汉佳 《生态学报》2007,27(10):3993-4001
观察了香港最大的大埔滘天然次生林内鸟类群落结构在10a间的变化。用t檢验比较了1993~1995年和2003~2005年间的10种数量最高的鸟类的密度变化。所有的泛生境留鸟种类的密度均呈显著减少。两种树林种类的密度有显著増加,其中一种是本土种,另一种是外来种。香港树林鸟类群落的变化趋势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缺少有树林种类鸟居住的树林,和外来种的入侵。  相似文献   
96.
集合种群动态对生境毁坏空间异质性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会玉  林振山  梁仁君  温腾 《生态学报》2007,27(8):3286-3293
首次将分形几何(Fractal geometry)与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相结合,研究了破碎化生境中集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动态,以及集合种群动态对生境毁坏空间异质性的响应。研究发现:(1)各个物种种群在生境中的分布具有很好的分形特征,物种的计盒维数(Box dimension)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构,也能很好地反映种群动态。(2)如果将空间因素考虑进来的话,生境毁坏的灭绝债务(Time debt)将大于空间隐含模式所模拟的结果。(3)物种灭绝同时存在强物种灭绝和弱物种灭绝。并且只有在生境随机毁坏下,才与空间隐含的模拟结果比较接近,即强物种中将是最强物种率先灭绝。而在边缘毁坏这种比较集中成块的开发方式下,将是较强的物种灭绝。(4)边缘毁坏相对随机毁坏有利于物种,尤其是弱物种的长期续存。  相似文献   
97.
崔建新  彩万志 《昆虫知识》2007,44(1):138-142
鞘翅型蝽类昆虫前翅发达,与甲虫的前翅相似。类群涉及鞭蝽型、蝎蝽型、细蝽型、臭虫型、蝽型中的栉蝽科、裂蝽科、小潜蝽科、固蝽科、蚤蝽科、涯蝽科、网蝽科、盲蝽科、长蝽科、缘蝽科共10个科。它们的生境多样,包括水底小石块下面、水生植物上、海岸潮间区石隙中、蚂蚁巢穴中、沙漠灌木植物上、土中、沙砾中、枯枝落叶层和苔藓上,这些生境的共同点是其对前翅的保护功能的选择压力明显大于对前翅飞行功能的选择压力。此类昆虫的前翅特化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膜区完全退化或极度退化,由革区和爪区(愈合或不愈合)构成鞘质前翅的主体;另一类膜区发达,占鞘质前翅的主体;大部分前翅鞘质化的蝽类属于第一种类型;仅个别长蝽科的昆虫属于第二类,如巨膜长蝽Jakowleffiasetulosa(Jakowleff)。  相似文献   
98.
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为雁形目鸭科麻鸭属的大型黄褐色鸭类,繁殖于中国东北、内蒙古、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地,越冬于华北、长江流域至西藏、广东等地(郑作新等1979,Roberts1991,Cramp1994)。赤麻鸭在中国与印度等地的种群数量相当丰富,但局部种群存在因过度狩猎和生境破坏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现象(Vyas 2005,宋亚统等2016)。  相似文献   
99.
自2009年首次在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中华虎凤蝶种群以来,在该保护区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野外调查监测。通过对中华虎凤蝶湖南种群6个分布点的野外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华虎凤蝶湖南种群栖息环境中的植被以禾本科、菊科、蔷薇科、百合科及豆科植物为主,共计有46科96属128种;不同栖息生境中种群数量差异较大,高山灌草丛为中华虎凤蝶湖南种群的主要生境,而梯田生境、乔木林生境中,其种群数量均很低,展现出与低矮芒草丛的保温遮阴特性以及寄主植物的分布密切相关。寄主植物的复壮和围栏的建设对中华虎凤蝶湖南种群的栖息环境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作用、对其种群数量的增效作用显著。为深入研究中华虎凤蝶湖南种群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中华虎凤蝶湖南种群的保育工作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当地保护区的保护措施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陈晓宇  姚蒙  李晟 《生态学报》2022,42(7):3033-3043
山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分布与保护的热点。山地景观遗传学(Mountain Landscape Genetics)研究在山地景观尺度上野生生物的种群遗传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是景观遗传学(Landscape Genetics)的重要分支。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物种的空间遗传结构、形成过程、物种形成与分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同时可以为珍稀濒危物种和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为了更好地掌握目前山地景观遗传学的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为未来生物多样性与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系统检索,全面汇总分析了1999-2020年山地景观遗传学领域发表的192篇英文文献与31篇中文文献。结果显示,该领域自2008年起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共有46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发表了山地景观遗传相关研究,研究热点地区包括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以及亚洲的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研究对象类群涵盖真菌、植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其中脊椎动物是研究发表最多的类群,占发表文献总数的62.0%;脊椎动物中,又以对哺乳类(占脊椎动物发表文献总数的52.9%)与两栖类(23.5%)的研究最多。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识别山地景观中的基因流路径或阻碍;(2)量化山地景观特征对种群遗传结构时空变化的影响。中国是发表山地景观遗传学文章数量最多的亚洲国家,近十年来相关研究发展迅速,研究类群以植物(占在中国发表文献总数的62.3%)与脊椎动物(35.8%)为主,对脊椎动物的研究中以两栖动物为最多(占所有脊椎动物发文数量的52.6%),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横断山脉与秦岭。本文进一步对目前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中存在的空缺及未来重点关注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