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9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目的:探讨可溶性粘附分子-1(sICAM-1)在多发性硬化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15例未经治疗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清中sICAM-1的水平,以15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患者血清中sICAM-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复发期患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结论:sICAM-1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的标志之一;血清中sICAM-1水平的测定对临床诊断,预测复发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02.
章迅  孙忠林  张全智  王传宽  张著 《生态学报》2017,37(10):3344-3354
氮(N)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森林对到达林地的N沉降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尚不清楚。量化了2012—2013年5—10月两个生长季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的林内树干径流和穿透雨及其林外大气降雨总氮(TN)、可溶性氮(DN)和颗粒态氮(PN)沉降通量的季节动态,旨在比较两种林型对N沉降的再分配格局及其季节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异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林外大气降雨、蒙古栎林林内、杂木林林内(树干径流+穿透雨)TN沉降平均值分别为:8.49、15.97、13.39 kg hm~(-2)a~(-1),其中DN分别占其TN的76.35%、82.79%和75.02%,PN分别占其TN的26.35%、17.21%和24.98%,蒙古栎林和杂木林林内穿透雨TN沉降量分别占其TN的95.5%和94.5%。蒙古栎林和杂木林冠层淋溶TN沉降量分别为7.48kg hm~(-2)a~(-1)和4.90 kg hm~(2)a~(-1);其中,前者的DN高于后者,但PN呈相反趋势。两种林型的N沉降组分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沉降量均集中在生长季中期(6—8月),生长季前期和末期较低。林外降雨量分别与林外大气降雨、蒙古栎林和杂木林林内的树干径流和穿透雨中的TN、DN浓度呈显著负指数函数关系(P0.001)。连续降雨天数对蒙古栎林、杂木林林内TN、DN浓度的影响表现为连续降雨2 d以内为富集作用,之后为稀释作用。研究表明林冠对大气氮沉降有显著富集作用,其富集强度及时间动态与森林类型和降雨特征有关,建议氮沉降试验应考虑林冠的富集效应。  相似文献   
803.
张政  蔡小真  唐偲頔  郭剑芬 《生态学报》2017,37(22):7660-7667
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它对森林土壤碳吸存的影响已引起高度关注,但DOM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及机制仍不清楚。通过室内为期36 h的短期培养实验,利用~(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凋落叶DOM、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凋落叶DOM、杉木死根DOM、米槠死根DOM输入对11年生杉木人工林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以期揭示DOM在森林碳循环中的作用,对于完善森林碳循环模型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3)C标记区分不同来源CO_2后发现添加米槠凋落叶DOM和杉木凋落叶DOM处理中来自DOM的CO_2排放速率前期迅速升高,至12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第2小时的8.0和3.4倍,之后下降,第12小时分别为第36小时的4.6和7.0倍;来自土壤有机碳的CO_2排放速率同样在第12小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同时间点对照的10.1倍和6.3倍。对不同来源CO_2累积排放量进行区分发现,土壤添加凋落叶DOM后来自DOM的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大于添加死根DOM的(P0.01),其中来自米槠凋落叶DOM的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大于来自杉木凋落叶DOM的(P0.05),这与添加不同来源DOM中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不同DOM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强度不同,培养36h期间添加凋落叶DOM后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强度始终高于添加死根DOM的。添加米槠凋落叶DOM、杉木凋落叶DOM、米槠死根DOM、杉木死根DOM所引起的激发效应都在第5小时达到峰值,第36小时时添加杉木死根DOM出现负激发效应。可见,添加不同来源DOM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产生了不同的激发效应,这除了与不同来源DOM性质有关外,还可能与DOM添加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有关。有关DOM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微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04.
井上蛀果斑螟是云南石榴上的一种主要蛀果害虫.为明确石榴不同品种对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温度(25±1) ℃、光周期15 L∶9 D、相对湿度(70±10)%条件下,系统观察了井上蛀果斑螟在甜绿籽、厚皮甜沙籽、甜光颜、酸绿籽和酸沙籽5个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等生物学特性,并组建了其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 井上蛀果斑螟在5个石榴品种上的卵期、幼虫期、蛹期、雄成虫寿命、全世代历期及卵孵化率均无显著差异;预蛹期、雌成虫寿命、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总成活率、单雌产卵量及雌雄蛹质量存在显著差异,除幼虫存活率外,均以酸绿籽种群较高,厚皮甜沙籽种群次之,二者间差异不显著.生命表参数表明,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为酸绿籽种群显著高于甜绿籽、甜光颜和酸沙籽种群,但与厚皮甜沙籽种群差异不显著;平均世代周期各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种群加倍时间为酸绿籽种群显著小于其余4个品种.5个石榴品种中,酸绿籽和厚皮甜沙籽较适宜井上蛀果斑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805.
利用RT-PCR和RACE方法,从石榴(Punica granatum L.)果皮中克隆到一个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基因(PgUFGT)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F841620)。PgUFGT基因编码区1 476bp,编码491个氨基酸。PgUFGT蛋白具有保守PSPG基序、UDP-糖基转移酶家族结构域和UDP-葡萄糖醛酸基/葡萄糖基转移酶保守域(UDPGT),与其他植物UFGT蛋白一致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gUFGT属于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类。荧光定量qRT-PCR结果表明,PgUFGT基因在‘红宝石’和‘水晶甜’2个石榴品种的发育期内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PgUFGT在‘红宝石’石榴中有2个转录表达高峰,而在‘水晶甜’石榴中仅有1个表达高峰,表明PgUFGT可能在2个石榴品种中具有不同的催化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石榴果实色泽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06.
以小麦为试材,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及其酸化土壤对小麦幼苗体内可溶性糖和含N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5.6、4.5、3.5、3.0和2.5的系列模拟酸雨引起了土壤酸化和盐基流失.当模拟酸雨的pH值由5.6下降到2.5时,被淋溶土壤的pH值由.0下降到3.41,土壤中交换性盐基总量从56.5下降到41.1mmol·kg-1.将小麦幼苗栽培在该系列酸化土壤上,并分别用5种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喷淋地上器官,导致小麦幼苗体内的可溶性糖含量、含N量迅速下降,某些生理活动降低.其中,模拟酸雨喷淋对小麦幼苗茎叶可溶性糖含量、含N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酸化土壤对其产生的影响.而酸化土壤对小麦幼苗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含N量、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的影响大于模拟酸雨喷淋的影响.pH≤3.0的高强度酸雨以及由其产生的酸化土壤(T4、T5土壤)对小麦幼苗的碳素代谢和氮素代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07.
本文对番木瓜不同抗性的品种感染环斑花叶病毒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电泳谱带以及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其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处理后,感病品种(岭南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率的峰值较抗病品种(穗中红48号)出现早且高;前者出现在接种后24h,高达54.6%,而后者出现在接种后48h,为38.2%。在未接种处理时,感病品种叶片可溶性蛋白谱带较抗病品种多1条;但在接种初期(接种后24h),抗病品种的蛋白谱带比感病品种多1条(Rf值为0.602)。不同抗性品种在接种后的还原糖含量变化也有差异,抗病品种的还原糖含量变化率在接种后48h达到高峰,峰值为12.3%;而感病品种的还原糖含量变化率在接种后都为负值。  相似文献   
808.
氯霉素抗性融合蛋白报告系统的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N端融合了可溶性蛋白细胞所表现出的氯霉素抗性高于不溶性蛋白这一特点,建立了一种能在大肠杆菌中方便地检测到目的蛋白可溶性的报告系统。以pMalp2X高效表达载体为基础,采用PCR法扩增CAT基因,并通过引物向CAT中引入所需的多克隆位点、终止密码子及linker,将扩增得到的CAT片段插入到pMalp2X中,构建pCAR报道质粒并作测序鉴定;PCR分别扩增IGF1、IL3、Trx基因,连接到pCAR载体上,导入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氯霉素抗性试验对表达目的蛋白的可溶性和表现出的氯霉素抗性的相关性加以验证。结果显示用该载体表达的重组蛋白的可溶性与氯霉素抗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本报告系统能通过直观的平板氯霉素抗性高低正确指示位于CATN端的目的蛋白的可溶性,为其在生物工程和蛋白质构象相关疾病研究等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09.
浓硫酸处理对海滨木槿10个家系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滨木槿10个家系种子为材料,采用浓硫酸不同时间(0、10、15和20 min)处理,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萌发过程中相对吸水率、可溶性糖、淀粉和α-淀粉酶含量,研究浓硫酸处理对海滨木槿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不同家系间种子萌发差异.结果表明:浓硫酸处理显著提高了海滨木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缩短了发芽时间.浓硫酸处理15 min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为95.7%、91.3%和13.28,萌发时间最短,效果最佳.海滨木槿不同家系间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差异显著,最高发芽指数(15.13)是最低发芽指数(7.15)的2.12倍,最高发芽势(98.0%)是最低发芽势(55.5%)的1.77倍.浓硫酸处理可加快海滨木槿种子萌发代谢生理生化进程.相对吸水率、可溶性糖和α-淀粉酶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先升后降),在萌发初期达到最大值;淀粉含量与种子发芽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10.
在长、短两种光周期条件下对新铁炮百合的三种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新铁炮百合上、中部叶片的生理活动与植株生长发育状态的关系较为紧密;顶芽形态分化初期,上、中部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至较低的水平,而总氮含量则升至较高水平;此外,生殖生长状态下,3部分叶片各自C/N值均高于营养生长状态下其各自C/N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