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Sun YF  Tang FM  Wang R  Zhang GY  Jin GZ 《生理学报》2001,53(2):108-110
采用蒙古沙土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前脑缺血模型,以放射自显影(反向磷酸化,back-phosphorylation)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体外测定缺血时纹状体DARPP-32磷酸化水平和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暂性缺血纹状体DARPP-32的免疫学活性和蛋白含量地明显改变。在缺血10min内,随缺血时间的延长,体外DARPP-32的[^32P]的掺入量在缺血5min时升高,在缺血2,7,10min时均降低,而反向磷酸化的测定结果表明体内DARPP-32磷酸化水平增高,说明缺血可诱导DARPP-32磷酸化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32.
Li Y  Pei L  Zhang GY 《生理学报》2000,52(2):137-142
用蒙古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AO)前脑缺血模型,研究缺血/再灌对海马突触体蛋白酪氨酸磷酸休的影响及NMDA受体(NR)非竞争性拮抗剂氯胺酮(Ketamine,KT)、L-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L-type voltage gatedcalcium channel,L-型VGCC)拮抗剂硝苯吡啶(nifedipine,ND)及非NR拮抗6,7-二硝基喹恶啉上卫四(6,7-di-nitropu  相似文献   
33.
缺血性脑损伤与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脑缺血后细胞会产生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并参与脑损伤;神经元的迟发性死亡属于PCD。脑缺血后细胞内钙增加,一氧化氮的生产、脂质过氧化反应、P53基因的表达等,在程序性死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以蒙古沙土鼠双颈总动脉结扎(BCAO)前脑缺血模型Ca^2+/CaM PKⅡ活性变化为指标,研究了以氯胺酮(KT)、右美沙芬(DM)、苄丙咯(BP)及硝苯吡啶(ND)为代表的配体门控Ca^2+通道(LGCC)及电压门控Ca^2+通道(VGCC)两类Ca^2+通道拮抗剂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如下:(1)脑缺血后,胞浆型及颗粒型Ca^2+/CaM PKⅡ活性均明显下降;(2)缺血前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35.
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DND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报道,脑缺血损伤能导致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elayedneuronaldeath,DND)。有学者认为DND是神经兴奋毒性作用引起的细胞坏死过程,也有学者认为主要是凋亡机制参与了DND。我们研究发现,大鼠全脑缺血15min后再灌流48h,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大量死亡,其超微结构出现细胞膜完整的胞浆浓缩和核固缩的凋亡样形态学改变,并且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对CA1区锥体细胞的脑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说明脑缺血后锥体细胞的死亡需要一定的时间合成新的蛋白质,从而激活细胞内部死亡程序。提示凋亡机制参与全脑缺血后DND。  相似文献   
36.
脑卒中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是此类疾病患者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而且复发后会进一步加重患者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阻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的脑卒中或首次脑卒中后再发的脑卒中。所以,首次卒中后尽早开展二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有关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控制危险因素、抗栓治疗、手术治疗、及生活习惯改变等方面,将近年来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导致癔症发病病因和复发几率之间的联系,以便为研究、预防和治疗癔症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近30年国内外有关癔症危险因素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100例癔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前瞻性观察。结果:癔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比较多,患者多内向,神经质影响心理症状最大,情绪明显不稳定;他们的父母较正常人的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温暖,并有过度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家庭不和睦,其在发病前一年内负性生活事件数目与严重程度均高于一般人;情绪表达受限,生活单调乏味,父母采取不良教养方式,人际关系紧张等。且患者性格因素引起的癔症复发几率较高,而因负性生活事件的原因复发几率在几种情况中最低。结论:癔症病因主要有人格特征,家庭环境,生活事件,教养方式,人际关系等,正确教育方式和朋友良好的关系,以及和谐的家庭及社会环境,及时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可明显减少发病和复发概率。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大鼠缺血再灌注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 CD)、caspase-9在不同时段蛋白质及mRNA表达变化。方法:将60只S 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40只),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MCAO),免疫组化及RT-PCR法分别检测Cathepsin D、caspase-9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6h Cathepsin D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5),24h达高峰,48h仍保存高水平。caspase-9蛋白和mRNA6h开始明显升高,12h达高峰,此后缓慢下降,但48h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athepsin D、caspase-9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增强,溶酶体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p38MAPK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As-ODN)对肢体缺血预处理(LIP)诱导的脑缺血耐受的影响。方法:48只永久凝闭双侧椎动脉的Wistar大鼠分为8组(n=6):sham组、LIP组、脑缺血损伤组、LIP+脑缺血损伤组、双蒸水+LIP+脑缺血损伤组、p38MAPKAs-ODN组和p38MAPKAs-ODN+LIP+脑缺血损伤组,p38MAPKAs-ODN的剂量又分为5nmol/5μl和10nmol/5μl。所有动物均在sham手术后或末次全脑缺血/再灌注后7天断头取脑,硫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情况。结果:sham组和LIP组均未见延迟性神经元死亡(DND)。与sham、LIP组相比,脑缺血损伤组出现了明显的DND,表现为组织学分级(HG)升高和锥体神经元密度(ND)下降(P0.05)。LIP可显著抑制脑缺血损伤引起的DND。与LIP+脑缺血损伤组相比,p38MAPKAs-ODN+LIP+脑缺血损伤组出现了显著的DND,表现为HG升高、ND降低(P0.05),且此种变化与p38MAPKAs-ODN的注射剂量呈明显正相关。结论:p38MAPKAs-ODN可阻断LIP诱导的脑缺血耐受,进一步证实了p38MAPK表达上调参与了LIP诱导的脑缺血耐受。  相似文献   
40.
张世  张根葆  包丽丽  吴娟  王海华 《蛇志》2010,22(4):332-335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浆蛋白C活性的变化及其检测意义。方法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假手术组(SH组)及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每组10只。线栓法制备左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右侧颈总动脉取血,离心后取血浆50μl,于-20℃冰冻保存,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活性;余血浆2 h内检测凝血功能各指标。结果 IR组大鼠蛋白C活性较NC组及SH组明显降低(P0.01),SH组PC活性较NC组也降低(P0.05);IR组较NC组及SH组PT、APTT明显降低(P0.01),FIB显著增高(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C活性明显改变,检测血浆PC活性的变化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