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9篇
  免费   1634篇
  国内免费   3636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410篇
  2022年   438篇
  2021年   441篇
  2020年   463篇
  2019年   506篇
  2018年   389篇
  2017年   528篇
  2016年   489篇
  2015年   511篇
  2014年   590篇
  2013年   620篇
  2012年   706篇
  2011年   847篇
  2010年   765篇
  2009年   684篇
  2008年   683篇
  2007年   535篇
  2006年   539篇
  2005年   617篇
  2004年   572篇
  2003年   433篇
  2002年   418篇
  2001年   397篇
  2000年   289篇
  1999年   283篇
  1998年   277篇
  1997年   238篇
  1996年   288篇
  1995年   247篇
  1994年   205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991.
为研究维生素E(VE)对2,3,7,8四-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TCDD)染毒雄性小鼠白细胞介素(IL)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我们设计了5个实验组,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5组动物给予TCDD和维生素E的水平依次为:TCDD 0 ng/kg和VE0 mg/kg、TCDD 100 ng/kg和VE0 mg/kg、TCDD 100 ng/kg和VE20 mg/kg、TCDD 100ng/kg和VE100 mg/kg、TCDD 100 ng/kg和VE500 mg/kg。灌胃7周后取其血液和脾脏,用酶联免疫法测小鼠血清IL的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表明:TCDD染毒组小鼠血清IL-1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VE20 mg/kg和100 mg/kg的两组,其血清IL-1α水平均明显低于染毒组;而VE500 mg/kg组,其血清IL-1α水平与染毒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CDD染毒组小鼠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VE100 mg/kg和500 mg/kg两组,其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染毒组;TCDD染毒组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给予VE的三组,其脾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与TCDD染毒组相比有升高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TCDD染毒组小鼠脾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VE为100 mg/kg组,其脾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染毒组和VE20 mg/kg两组;VE500 mg/kg组,其脾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染毒组。表明TCDD能导致机体白细胞介素分泌的紊乱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而适当剂量的VE对TCDD所致的毒性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白亮  庞卫军  杨燕军  杨公社 《动物学报》2007,53(6):1063-1068
为研究烟酰胺(Nicotinamide,NAM)在原代培养的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中的作用,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用不同浓度(0-500μmol/L)的NAM处理猪前体脂肪细胞。MTT和油红O染色及提取法检测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作用时间内,与对照组相比,100-500μmol/L的NAM均可以促进猪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随着NAM浓度的增加,其对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促进作用逐渐上升,当浓度为300μmol/L时达到高峰,即300μmol/L NAM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P<0.05);随后,400和500μmol/L NAM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RT-PCR法分析结果表明,Sirt1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而其靶基因FoxO1和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PPARγ2、C/EBPα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aP2和LPL表达也显著增加(P<0.05)。表明NAM是Sirt1的一个有效抑制剂,它可能通过抑制Sirt1的表达来促进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993.
994.
细胞凋亡中的钙离子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凋亡是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杀行为,它使机体能够有效清除多余或病态的细胞。作为细胞内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Ca2 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够将细胞感受的刺激转化为其在不同细胞组分间的分布差异及自身浓度的振荡,这种在细胞内和细胞间的波动协调了细胞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往的研究认为细胞内Ca2 浓度的升高是凋亡进行到后期的结果,而最近的研究发现Ca2 也可以在凋亡通路的各个层次,通过不同的方式精细调控凋亡的进程,这构成了凋亡中复杂的钙调控网络。现对钙离子和线粒体凋亡途径中分子间的复杂联系以及钙调控细胞凋亡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5.
滇产与日产松茸的IGS1-RFLP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Cfr13I限制性内切酶对采自于云南省16个市县的127个松茸子实体进行了IGS1-RFLP比较分析,发现126个松茸子实体属于A类型,来自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的1例(TF89)为C类型。通过对A类型的IGS1序列分析发现产自云南的松茸有一个CTTT的简单重复,滇产松茸IGS1序列差异不明显。滇产松茸的IGS1-RFLP与日产松茸的主要类型十分相似,两地松茸可能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996.
杨冬  姜颖  贺福初 《遗传》2007,29(2):131-136
KAP-1(又称TIF1b, TRIM28等)是一种转录中介因子, 在诸多转录调控复合体中起桥梁作用。它通过其N端RBCC结构域与含KRAB结构域的锌指蛋白、MDM2、MM1、C/EBPb等相互作用; 通过C端的PHD及BrD结构域与SETDB1、Mi-2a等分子相互作用, 参与形成具有组蛋白甲基化酶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的复合体; 通过中间的HP1BD区域与HP1蛋白相互作用, 进而与组蛋白相结合。大量研究表明, KAP-1作为一个桥梁分子, 主要以共抑制因子形式参与转录抑制复合体的形成, 在某些复合体中也可作为共激活因子发挥作用。KAP-1参与形成的复合体在精细胞发育、胚胎早期发育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这种调控属于表观遗传调控范畴。  相似文献   
997.
野生蕉是香蕉遗传改良的天然基因库。为了分离野生蕉中的抗病基因类似序列,根据核苷酸结合位点(nucleotide binding site,NBS)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域设计简并性引物,以经过鉴定的抗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的野生蕉(Musaacuminata)叶片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经过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获得了6个500bp左右的RGAs片段。其中有2个RGA(WNB1和WNB2)具有NB—ARC保守结构域特征,并且WNB1具有连续的ORF。其余4个RGAs(WST1、WST2、WST3和WST4)均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域特征,且WST3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抗叶斑病基因Xa21同源性很高。用半定量PCR分析枯萎病菌诱导后野生蕉叶片中RGAs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WNB1和WST3受枯萎病菌诱导后表达量增强,这表明wNB1和WST3的表达可能与香蕉枯萎病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998.
为了分析叶绿素酶在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构建了抑制AfCLH1和/或AtCLH2的拟南芥RNM株系。在RNAi株系中,叶绿素酶的表达和活性都被显著抑制。然而,无论是在正常生长情况下还是在黑暗诱导的衰老进程中,RN加株系中的叶绿素降解速率与野生型中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AtCLH1 RNAi株系中的叶绿素a/b比值在叶片衰老进程中逐渐降低,而野生型中的却逐渐升高。另外,还观察到所有株系中叶绿素酶的活性在黑暗诱导的衰老过程的初期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与这一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在所有株系中,叶绿素酶基因的表达在黑暗诱导衰老后就开始大幅下降。有趣的是,与野生型相比,RNAi株系中的目标叶绿素酶基因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表达水平。这说明拟南芥中可能存在一个反馈补偿机制。基于这些结果,并结合相关的研究报道,认为叶绿素酶很可能参与了衰老进程早期的叶绿素b向a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999.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但是在水稻种质资源中尚未发现抗细菌性条斑病单个主效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将从玉米中克隆的细菌性条斑病非寄主抗性基因Rxo1转入我国2个杂交稻恢复系和2个常规水稻品种。转基因植株的PCR和Southern分析结果表明Rxo1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Rxo1基因单拷贝整合的转化体在自交T1代呈现抗感3∶1分离。人工接种实验和病菌的生长曲线表明携带Rxo1的转基因植株对水稻细条病菌可以产生过敏性抗病反应。上述结果为利用非寄主抗性基因防治该病害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00.
整合了乙肝表面抗原嵌合基因SS1和SS2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GS115-SS1S2经高密度发酵培养,甲醇诱导,抗原表达量达到300~600mg/L发酵液。SS1S2抗原经细胞破碎、硅胶吸附、疏水层析和凝胶过滤纯化,纯度达99%以上,每升培养物可收获纯化抗原82mg。纯化的SS1S2抗原经Al(OH)3吸附,在NIH小鼠中进行免疫效果评价。三组NIH雌性小鼠,分别腹腔接种2.5μg、0.625μg和0.156μgSS1S2疫苗或商品化的单S疫苗。部分小鼠在30天时采血,测定各疫苗组的ED50值。在SS1S2疫苗组,前S1、前S2和S抗原的ED50值分别为0.46、0.29和0.84μg,而S疫苗组S抗原的ED50为0.99μg。另一部分小鼠分别在7天和14天时采血,考察抗体阳转率与时间的关系。SS1S2疫苗前S1、前S2抗体阳转率在7d和14d时比S抗体的阳转率为高,提示前S抗体出现的时间较早。上述结果显示SS1S2疫苗比单S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