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凋亡中的钙离子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凋亡是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杀行为,它使机体能够有效清除多余或病态的细胞。作为细胞内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Ca2 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够将细胞感受的刺激转化为其在不同细胞组分间的分布差异及自身浓度的振荡,这种在细胞内和细胞间的波动协调了细胞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往的研究认为细胞内Ca2 浓度的升高是凋亡进行到后期的结果,而最近的研究发现Ca2 也可以在凋亡通路的各个层次,通过不同的方式精细调控凋亡的进程,这构成了凋亡中复杂的钙调控网络。现对钙离子和线粒体凋亡途径中分子间的复杂联系以及钙调控细胞凋亡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是一种配体依赖性核转录因子,它具有调控细胞分化、脂肪代谢、糖代谢及炎症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机体对PPARγ转录活性的调控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蛋白表达水平、配体以及转录辅助因子等不同层次上的调控.近年来众多证据揭示,蛋白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是机体调节PPARγ转录活性的另一重要方式.目前,已报道的PPARγ翻译后修饰包括磷酸化、泛素化、SUMO化和亚硝基化等,它们能够改变蛋白构象、调控蛋白相互作用、改变受体与配体间的亲和力,从而调控PPARγ下游基因的转录.重要的是,PPARγ的翻译后修饰与一些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等密切相关.本文将主要围绕PPARγ的各种翻译后修饰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球形棕囊藻的生长特性及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对球形棕囊藻不同的藻株(香港株HK和汕头株ST)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进行了形态学,生活史及生长曲线的研究,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具有一个复杂的异型生活史,具有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态:群体和游离的单细胞,香港株和汕头株二者单细胞呈球形或近球形,直径大多为3-9μm;群体呈中空的球形囊泡,细胞包埋在胶质囊中较均匀分布,但二者群体大小有较大差异。当培养达到一定阶段,群体衰亡破裂释放大量单细胞。批次培养中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周期约为20-30d,香港株最适生长温度接近25℃,最大比生长率为038;汕头株的最适生长温度接近30℃,最大比生长率为042,这说明温度是重要的生长限制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微囊藻毒素-LR对小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小鼠作为模型动物,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正常饮用水;B组,添加5g门L微囊藻毒素.LR的饮用水;C组,添加30gm微囊藻毒素-LR的饮用水。分组喂养3个月,分离小鼠肝脏、提取线粒体,采用线粒体荧光探针JC-1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MP),qRT-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l和Lc3α的转录水平,WesternBlot检测细胞色素c的释放,电镜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结果:微囊藻毒素-LR处理组的小鼠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自噬相关基因Lc3α的转录水平上升,细胞色素C由线粒体释放到胞浆,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异常、内部结构被破坏。结论:微囊藻毒素-LR对小鼠肝细胞线粒体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并引发线粒体自噬。  相似文献   
5.
棕囊藻属(Phaeocystis)的分类与生活史(综述)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棕囊藻属Phaeocystis(定鞭藻纲Prymnesiophyceae)的分类问题目前还有争论。其种的分类标准是以初始的群体形态、地理分布、细胞特征等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如染色体倍性,基因组大小等为依据。基于以上各种分类特征,目前比较确定的棕囊藻属藻类有四种:一种是只观察到单细胞形态的凹孔棕囊藻(P.scrobiculata),另外三种是能够形成群体的波切棕囊藻(P.pouchetii)、球形棕囊藻(P.globosa)和南极棕囊藻(P.antarctica)。棕囊藻具有一个复杂的异形生活史,介于几种游离的单细胞(不动的细胞,具有鞭毛的动细胞,小游动孢子以及可能存在的大游动孢子)和群体之间的形态交替。但其生活史中仍有许多不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细胞凋亡中p53转录依赖与非依赖性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53介导由胞内压力诱导的细胞凋亡等多种细胞应答.传统上认为, p53主要在细胞核内作为转录因子调控多种促凋亡靶基因的表达, 从而发挥其促凋亡功能.而最新的研究表明, p53也能直接在细胞质中发挥其促凋亡作用, 并且该过程不依赖于其核内的转录活性.此外, 在特定的刺激下, p53的转录依赖性(细胞核内)与转录非依赖性(细胞质内)促凋亡作用存在着偶联和协同机制, 从而有效的决定细胞在生存与死亡间进行选择.现对近年来关于细胞凋亡中p53转录依赖性和转录非依赖性调控及它们之间的偶联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温度和盐度对球形棕囊藻细胞DMSP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球形棕囊藻汕头株(Shantou strain,ST)和香港株(Hongkong,HK)是DMSP与DMS的高产株,在20℃、40盐度的培养条件下,二者DMSP产量分别达到161.3 437.60nmol/106cells.细胞内DMSP的积累与释放到细胞外DMS量受盐度、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在高盐低温条件下,单位藻细胞的DMSP与DMS产量较高.香港株DMSP/DMS的积累和释放与生长时期有关,稳定期细胞内的DMSP含量高达3898.3nmol/106cells,是指数期的12.3倍.    相似文献   
8.
植物防御反应与动物免疫应答的比较及其对应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经过数亿年的进化直到脊椎动物阶段出现了渐为完整的免疫系统。植物在与各种病原的共进化过程中亦发展了自身的防御系统。随着对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及植物防御机制的不断认识,人们发现它与动物的免疫应答有着众多的对应性。这些对应性是否表明植物的防御系统与动物的免疫系统在进化上具有同一性,是否表明它们在防御反应上具有类似的机制值得深思 。  相似文献   
9.
通常而言,细胞死亡模式可以大致划分为凋亡和坏死两种.由于两者给生物体带来的后果大相径庭,因此对于细胞死亡模式转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首次在双氧水作用下的巨噬细胞RAW264.7中发现了坏死向凋亡的转换.同时研究了其中与细胞死亡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NF-κB和MAPK家族的时序性变化,它们呈现出不同的活化方式.为了探寻这种转换的分子机制,根据已有的实验数据及近期文献建立了2个数学模型.根据模型得到的计算机模拟结果,预测NF-κB和MAPK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细胞死亡影响的差异性在巨噬细胞坏死向凋亡转换中起关键作用,对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机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富含营养的废水中生长蓝藻水华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已有报道显示水华中的有毒成分是一类单环七肽微囊藻毒素,它们对人和家畜有严重的毒害作用,本文所使用的蓝藻水华采集于我国的太湖地区。我们采用三个亚致死计量(16、32、64 mg冻干藻细胞/kg体重,相当于4.97、9.94、19.88μg藻毒素/kg体重)的蓝藻水华提取物(CBE),分析它们对小鼠肝脏抗氧化酶的影响。经过连续14d每天腹腔注射CBE,小鼠分别在第3、5、7、9、11、13、15天处死并检测三种主要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的活性。SOD和CAT的活性均呈现了抑制效应,GST的活性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进一步确定过氧化的程度,我们又通过检测丙二醛的含量分析了脂质过氧化的程度。经过14d CBE处理后脂质过氧化表现出了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的上升趋势。我们的结果表明,CBE对小鼠的抗氧化酶有严重毒害作用,并且能够引起脂质的过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