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整合了乙肝表面抗原嵌合基因SS1和SS2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GS115-SS1S2经高密度发酵培养,甲醇诱导,抗原表达量达到300~600mg/L发酵液。SS1S2抗原经细胞破碎、硅胶吸附、疏水层析和凝胶过滤纯化,纯度达99%以上,每升培养物可收获纯化抗原82mg。纯化的SS1S2抗原经Al(OH)3吸附,在NIH小鼠中进行免疫效果评价。三组NIH雌性小鼠,分别腹腔接种2.5μg、0.625μg和0.156μgSS1S2疫苗或商品化的单S疫苗。部分小鼠在30天时采血,测定各疫苗组的ED50值。在SS1S2疫苗组,前S1、前S2和S抗原的ED50值分别为0.46、0.29和0.84μg,而S疫苗组S抗原的ED50为0.99μg。另一部分小鼠分别在7天和14天时采血,考察抗体阳转率与时间的关系。SS1S2疫苗前S1、前S2抗体阳转率在7d和14d时比S抗体的阳转率为高,提示前S抗体出现的时间较早。上述结果显示SS1S2疫苗比单S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病人安全风险因素的复杂性,人工管理不但任务繁钜而且对可能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也难以做到及时的预警与防控。借助信息技术来提升病人安全管理绩效,是改善病人安全状况的创新性探索。本研究立足于我国病人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通过运用数学建模技术,从三个维度、两个预警点,对医院病人安全信息进行全面、动态的收集、分析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病人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测与预警,达到降低医疗风险、减少不良事件,最大限度保障病人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成分的构成及流行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100例,对100例粪便标本运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等方法展开微生物检验,并分析病菌的类型。结果:100例标本,共分离62株菌,总检出率为62.0%,其中,26例被检出沙门氏菌,包含甲、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及非伤寒型沙门氏菌,该病原菌检出率最高,达41.9%。病原菌在不同年龄段的感染率分布:年龄为1-5个月的患儿为13例,5例结果呈阳性,感染率为38.5%;年龄为6-12个月的患儿38例,27例结果呈阳性,感染率为71.1%;年龄为1-2岁的患儿23例,17例结果呈阳性,感染率为73.9%;年龄为3-6岁的患儿26例,13例结果呈阳性,感染率为50.0%。各年龄段患儿的感染率,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个月-2岁年龄段的腹泻患儿感染病原菌的比例最高,沙门氏菌是引发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4.
用BamHⅠ和BglⅡ双酶切含SS2嵌合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pAO815-SS2,分离含AOX1启动子区、SS2嵌合基因和AOX1转录终止序列的表达盒。将分离的BamHⅠ-BglⅡ表达盒与经BamHⅠ线性化的pAO815-SS1质粒连接,转化大肠杆菌Top10F′,提取质粒,用BamHⅠ和BglⅡ双酶切分析重组质粒并筛选正向插入SS2表达盒的重组子。将该重组质粒用电转化法导入PichiapastorisGS115细胞,经表型筛选、小试表达和产物鉴定,构建了重组表达菌株GS115-SS1S2。重组菌株经甲醇诱导后制备抗原粗提液,进一步进行ELISA和Westernblot鉴定。ELISA结果显示,产物同时具有S、前S1和前S2抗原性。Westernblot分析进一步表明,表达产物既能与S抗体结合,也能与前S1和前S2抗体结合。工程菌经高密度发酵,表达量达到300~600mg/L。抗原经纯化后进行电镜观察,形成直径20~35nm的球形颗粒。纯化抗原经SDS-PAGE分析,SS1和SS2多肽仍然保持完整,基本无降解。  相似文献   
5.
6.
分子筛层析作为分析蛋白质颗粒聚集物的一种有力工具,被用于研究重组乙肝表面抗原聚集物的形成。已去除聚集物的表面抗原放置在不同的理化条件下或经过不同的纯化方法处理后,应用HPLC分析其聚集物的形成。为研究发酵过程中是否形成表面抗原聚集物,酵母细胞破碎后立即用Sepharose 4 FF层析柱分离为不同的组分,并分别进行HPLC分析。结果发现,在纯化过程和酵母发酵阶段都有表面抗原聚集物的产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