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1篇
  免费   1544篇
  国内免费   4315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496篇
  2022年   504篇
  2021年   502篇
  2020年   515篇
  2019年   533篇
  2018年   416篇
  2017年   515篇
  2016年   475篇
  2015年   546篇
  2014年   654篇
  2013年   606篇
  2012年   731篇
  2011年   838篇
  2010年   683篇
  2009年   752篇
  2008年   786篇
  2007年   711篇
  2006年   656篇
  2005年   634篇
  2004年   616篇
  2003年   434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67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296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92篇
  1996年   181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118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90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69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窒息新生儿脐血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正常新生儿(67例,对照组)和窒息新生儿(50例,窒息组)脐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水平.结果:新生儿窒息时脐血VEGF比正常脐血对照组显著升高(t=-9.944,p<0.01),IGF-1比正常脐血对照组显著下降(t=-15.943,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VEGF水平的上升与IGF-1水平的下降,提示两者均可能参与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过程,同时检测新生儿脐血VEGF与IGF-1可望成为反映新生儿窒息程度的一个敏感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左心室结构及血清MMP-9的影响.方法:8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分为氯沙坦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40).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w,测定收缩压和舒张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PW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以判定左心室肥厚程度,另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MP-9.结果:治疗8w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LVMI值、血清MMP-9均较治疗前低(P<0.01或P<0.05),且氯沙坦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LVMI值、血清MMP-9较对照组低(P<0.01或P<0.05).结论:氯沙坦能降低原发性高血压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并且能降低血清MMP-9表达.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miR-17-5p抑制物对于骨肉瘤细胞系SOSP_960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进一步计算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将SOSP_9607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分为阴性对照和正常细胞对照组.实验组采用miR-17-5p抑制物(hsa-miR-17-5p inhibitors)抑制SOSP_9607细胞内miR-17-5p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显著抑制SOSP_9607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随着浓度从50 nmol/L逐渐增加至200 nmol/L,抑制率逐渐增高(P<0.01).实验组凋亡率(9.6±1.8)%与阴性对照组凋亡率(3.5±0.4)%相比明显增高(P<0.01).结论:miR-17-5p抑制物通过抑制SOSP_9607细胞中miR-17-5p的活性对SOSP_9607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制备类似人类Ⅰ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取40只SD雄性大鼠分糖尿病组28只及正常对照组12只,糖尿病组28只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STZ65mg.Kg-1,建模成功后分别在1周、2周、3周、4周各取糖尿病组7只及正常对照组3只摘取大鼠眼球,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ng-1、VE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Ang-1、VEGF在正常大鼠视网膜的染色均为阴性,Ang-1在1、2、3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界膜、内核层及散在血管旁周细胞及Mǔller细胞中呈阳性表达,4周时呈阴性染色反应,Ang-1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1周阳性率约为39.5%,2周阳性率约为59.7%,3周阳性率约为78.9%,4周阳性率约为19.0%。VE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1周阳性率约为38.6%,2周阳性率约为54.3%,3周阳性率为78.9%,4周阳性率约为42%。结论:Ang-1、VEGF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形成中起到重要...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ω-3不饱和脂肪酸对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32只7日龄Wistar白鼠分为4组。每组各8只,分别与母鼠共同饲养,制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其中A组为ROP模型对照组,B、C、D组为ω-3PUFAs喂养组,分别按母鼠公斤体重给与ω-3PUFAs2.5mg/kg/d、7.5mg/kg/d及15mg/kg/d喂养。采用免疫组化观察小鼠中突破视网膜内界膜CD31的特异性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视网膜标本中RGS5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观察视网膜CD31的特异性表达,A、B、C、D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17.25±1.04)个、(15.75±1.83)个、(9.75±1.49)个、(8.5±1.69)个;免疫印迹法检测各实验组视网膜RGS5结果:A组与C组、A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01),其中A、B组相比较;C、D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摄入量后对于新生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将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讨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与下肢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1)2型糖尿病患者61例,根据是否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分成无下肢大血管病变组(30例)、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组(31例)与正常对照组(20例)对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出血清MCP-1,比较组间血清MCP-1水平的异常。(2)测出各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水平,分析各指标和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1)2型糖尿病组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组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无下肢大血管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2)以T2DM组为整体,有无下肢大血管病变为因变量Y(有=1,无=0),用MCP-1等其它危险因素为自变量,Logstic回归分析,病程、收缩压和MCP-1入回归方程。结论:MCP-1可能是T2DM下肢大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7.
998.
目的:研究分化抑制因子-1(Id-1)在人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Id-1在56例大肠癌组织及56例远癌肠黏膜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大肠癌组织中Id-1的过表达率为80.4%,在远癌肠粘膜中过表达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d-1过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Id-1过表达可能参与大肠癌演进,Id-1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壁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与胸主动脉夹层(TAD)的关系。方法:采集人TAD的动脉壁组织和正常人胸主动脉壁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α-SMA在组织中的表达程度。结果:在DA组中,α-SMA的表达明显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以增殖表型为主。结论α-SMA的减少主要发生在血管中膜层的VSMC中,细胞发生表型变化,导致中膜弹性变差,发生夹层病变。因此,α-SMA可能在TAD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c-ink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亚砷酸钠(NaAsO2)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JNK、ERK表达水平.结果:低浓度1、2μ mol/L NaAsO2对BMSC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高浓度16、32μ mol/LNaAsO2则对细胞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具有一定剂量-效应关系;2、4、8μ mol/LNaAsO2处理BMSC 24h后,JNK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增加,ERK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降低;JNK抑制剂SP600125可明显降低高浓度16、32μmol/LNaAsO2的生长抑制作用;ERK抑制剂PD98059可抑制低浓度1、2μ mol/LNaAsO2对BMSC的促增殖作用.结论:低浓度NaAsO2激活ERK信号通路,提高细胞增殖率,可被抑制剂PD98059阻断;高浓度NaAsO2激活JNK信号通路,提高细胞凋亡率,可被抑制剂SP600125阻断.NaAsO2致癌机制可能与JNK、ERK信号通路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