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分析及血清炎性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6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90例为感染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肺癌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00例为肺癌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对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病原菌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常见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统计病原菌耐药率。对比三组受试者的炎性因子水平。结果:90例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送检痰液标本共检出100株病原菌,100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比63.00%、22.00%、15.00%。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对氨苄西林、甲氨苄啶的耐药率均较高。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均较低。感染组、肺癌组的血清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感染组以上指标水平高于肺癌组(P<0.05)。结论: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体内病原菌种类繁多,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且患者体内存在较强的炎性反应,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子痫前期(PE)患者外周血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及其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的功能,探讨单核细胞TLR4 在 PE 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2 例子痫前期患者(PE 组)和23 例正常孕妇(HP 组)作为研究对象。经知情同意后抽取4 mL 静脉血,肝素钠抗凝。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单核细胞TLR4表达;脂多糖(LPS)刺激单核细胞18 小时,Luminex 液相芯片检测培 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alpha、白细胞介素(IL)-6、IL-12P70 和IL-10 浓度;并分析PE 患者单核细胞TLR4 阳性频率与外周 血清细胞因子浓度的相关性。结果:与HP 组相比,PE 组单核细胞TLR4 阳性细胞频率(TLR4+:23.2 (18.4-44.3) % vs59.7 (19.8-79.7) %)和平均荧光强度(MFI:32.3(27.6-49.2)vs48.6 (32.4- 93.2)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核细胞经50 ng/mL LPS 刺激培养18 小时,PE 组上清液TNF-alpha(243.5± 15.2 pg/mLvs123± 81.3 pg/mL)、IL-6(3122.7 ± 534.2 pg/mLvs1380.4± 332 pg/mL)浓度明显高于HP 组,IL-10(84.2 ± 24.9 pg/mL vs164.5 ± 47.1 pg/mL)低于HP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 患 者单核细胞阳性频率与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TNF-alpha、IL-6 具有相关性(r=0.634、r=0.528,P<0.05)。结论:PE 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TLR4表达明显增加,并处于活化状态,分泌较多的促炎细胞因子IL-6 和TNF-alpha,参与子痫前期的疾病过程。因此,抑制单核细胞 TLR4表达可能是治疗子痫前期的新途经。  相似文献   
3.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依据国内外近10年来有关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的成果,综合阐述了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方法研究,重点讨论植物-微生物联合作用,主要包括植物根际微生物、根分泌物以及菌根对石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提出了污染土壤原位修复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根-土界面微生物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取沈抚灌区的主要修复植物蓖麻为实验材料,分析了蓖麻根区土壤、根际土壤、根面、根内4个层面上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优势菌种的生理生化特征,及细菌菌株生长营养类型,揭示了根-土界面微生物区系特征与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关系.结果发现:修复植物根-土界面上,细菌数量为根际>根面>根内,真菌数量为根内>根面>根际,根面细菌与真菌数量均处于根际与根内区域微生物数量之间;修复植物蓖麻根面区域优势细菌种类最多,根内区域优势真菌种类最多;根际与根内的优势细菌具有较强的降解大分子物质的能力;根面细菌在营养需求分类上可归为氨基酸需求菌群.  相似文献   
5.
太子河水体中多环芳烃分布与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振荡提取-硅胶柱净化-HPLC荧光(FLD)/二级阵列检测器(DAD)检测法测定了太子河水中USEPA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枯水期(4月)、丰水期(7月)和平水期(10月)太子河水中PAHs总浓度分别为454.5~1379.7、1801.6~5868.9和367.0~5794.5ng.L-1,同国内外河流相比,太子河水中PAHs污染较严重,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丰水期PAHs浓度远高于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太子河水中均以2~3环PAHs为主,但不同季节代表性PAHs的种类不同。污染来源分析表明,枯水期太子河水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丰水期和平水期主要来源于石油源和燃烧源的混合源。  相似文献   
6.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与土壤酶活性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不同油浓度污染土壤经过两个为期125d的生物修复后的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脂肪酶的酶活变化,分析了土壤中3种酶活性的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油浓度的增加,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下降,脂肪酶活性增加;经过生物修复后,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第二周期要比第一周期提高,而脂肪酶活性下降;这3种土壤酶活性变化受污染物浓度影响不显著,但不同浓度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要大于对多酚氧化酶和脂肪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沈阳市采暖期和非采暖期街道灰尘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两个时期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结果表明:采暖期,4种重金属Zn、Cu、Pb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是土壤背景值的13.23、2.87、3.68和7.35倍,非采暖期分别是土壤背景值的4.52、3.12、3.33和6.64倍;采暖期,Zn和Pb平均含量的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工业点位商业网点,Cu为工业点位商业网点居民点,Cd为工业点位居民点商业网点;非采暖期,除居民点Pb含量较高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工业点位和商业网点;4种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评价结果为采暖期PbZnCuCd,非采暖期PbCuCdZn,其值均小于1,可以认为对人体的非致癌风险较小或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锁定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随着与土壤接触时间的延长,被锁定在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性下降.锁定可能导致过高估计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暴露风险,影响修复技术的实施.锁定发生的内在机制主要源于粘土矿物、有机质及非水相液体的不可逆吸附和微孔束缚,而影响土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锁定的关键因素包括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环境条件(湿度、温度、pH等).基于此,进一步阐明了目前土壤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锁定机理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沈抚石油污灌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技术对沈抚灌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沿灌渠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且在垂直灌渠方向上,距灌渠越远,含量越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亚表层(平均值为亚表层的1.7倍);沈抚灌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方式、污灌形式和污灌年限影响;水田有机质变异系数大于旱田,随灌渠水流的流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在下游地区存在异常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污灌年限的增长而上升,污灌36-50年的水田表层和亚表层有机质含量是其它年限的1.71-2.36和2.51-2.87倍,旱田表层有机质含量在污灌16年后变化不大,保持在3.2%-3.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和表达带HIV-TAT穿膜序列(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PTD)的人FOXP3突变体PTD-hFoxP3-△E251,为研究人FOXP3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T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总RNA中扩增得到人FOXP3(hFOXP3)的cDNA,然后再利用重叠PCR技术扩增获得hFOxP3-△E251基因实变体片段.将该重组突变体插入表达载体pET28a-PTD中,构建表达质粒pET28a-PTD-hFOXP3-△E251,然后转化感受态细菌E.coli Rosetta(DE3),最终采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表达.结果: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经0.5mM IPTG诱导8h后,可高效表达重组的融合蛋白,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结论:成功制备了带穿膜序列的人FOXP3△E251突变体融合蛋白.为更好地研究人FOXP3的功能与特性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