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2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19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白细胞介素8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细胞介素8主要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主要分子形成为含72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编码基因位于第4号染色体的q^12-q^21位点,信号传递依赖于靶细胞膜上与G蛋白偶联的白细胞介素8受体的介导。白细胞介素8对中性粒细胞有较强的趋化和激活作用,参与局部炎症的形成,是一种新发现的炎症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22.
白细胞介素-3(humanInterleukin3,hIL-3)是一种造血前体细胞早期分化的关键调节因子。用PCR方法从人T淋巴细胞cDNA文库中扩增出0.44kb的DNA片段,并克隆入pUC19载体中。经DNA序列测定,确定0.44kb的PCR产物合完整的编码人白细胞介素-3成熟蛋白cDNA序列,并在信号肽与成熟蛋白编码序列之间通过突变引入了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和ATG起始密码。构建的PL启动子控制下的hIL-3cDNA表达质粒,转入大肠杆菌Tap106,经42℃热诱导,获得hIL-3的表达产物。SDS-PAGE电泳显示表达产物为15kd,约占细菌总蛋白的15%。表达产物经ELISA和Western-blot验证。hIL-3表达产物在细胞内形成包涵体,纯化包涵体,使产物纯度提高到70.8%,产物复性后,能明显促进hIL-3依赖细胞株生长,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产物转移到PVDF膜后进行N端序列分析,N端16个氨基酸正确。  相似文献   
23.
本实验采用中文吖啶橙荧光标记技术,结合微循环观察用显微超高速摄录像装置,观察了内毒素对微血管内白细胞与微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毒素对大鼠的血压、微血管口径和微动脉血流速度影响不大,微静脉血流速度在滴注内毒素后45和60min下降了16.67%和17.95%(P<0.05);但内毒素能迅速改变微静脉内的白细胞流态,明显增加附壁滚动的白细胞数和粘附白细胞密度指数,经测量同一微静脉内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流速,求得白细胞与微静脉内皮细胞之间的破裂力在5min和15min时下降了25.96%和42.88%(P<0.01),下降趋势持续整个实验过程;说明内毒素能明显地增加白细胞与微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力。由此提示,研究白细胞与微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粘附力增强机制及寻找其抑制因素对改善微循环紊乱、抢救休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4.
本文利用PCR技术,对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基因进行了改造,并将其与人白细胞介素-6(hIL-6)成熟肽编码区cDNA进行融合,构建了5′IL-6-TNF△融合蛋白的表达质粒pBVIL6-TNFA△。DNA序列分析证明,PCR扩增片段核苷酸序列与引物设计序列及相应的cDNA序列完全一致;重组子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含有正确的IL6-TNF△融合cDNA片段;表达产物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子量约为37kD,与预计的相符合;生物学活性分析初步表明,该融合蛋白具有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5.
本研究用PAP法、胸腺细胞增殖法、脾细胞增殖法,分别检测16例体外HBV感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与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感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中的HBcAg和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的诱生活性(以△cpm值表示)。结果显示,体外HBV感染组与体内HBV感染组骨髓MNCs中HBcAg检出率分别为50%和43.7%。本实验结果表明,HBV在体外感染骨髓MNCs,且与体内自然感染相符,但光镜下未观察到致细胞病变效应(CPE)。体外感染组与体内感染组IL-I和IL-2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且细胞中HBcAg检出阳性者较阴性者下降更为明显(P<0.01)。IL-1和IL-2诱生活性降低与HBV侵染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内复制有密切关系,从而提示,IL-1和IL-2降低可能影响HBV的清除而引起慢性化过程。  相似文献   
26.
本研究用PAP法、胸腺细胞增殖法、脾细胞增殖法,分别检测16例体外HBV感染和骨髓单个核细胞与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感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HBcAg和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的诱生活性。结果显示,体外HBV感染组成体内HBV感染组骨髓MNCs中HBcAg检出率分别为50%和43.7%。本实验结果表明,HBV在体外感染骨髓MNCs,且与体内自然感染相符,但光镜下未观察到致细胞病变效应。体  相似文献   
27.
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与炎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所有细胞因子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炎症反应,其中以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与炎症关系最为密切。它们对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具有广泛的调节和效应,在诱导炎症反应中,具有多效、高效、协同、相互诱生和激发其它炎性介质级联反应的特征。对疾病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8.
白细胞介素—8与炎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白细胞介素-8(IL-8)在炎症反应中促进和抑制白细胞游出的机理及其病理生理意义;介绍了IL-8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等病理过程中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29.
用寡核苷酸诱导的基因定位突变法,将人白细胞介素-2C末端两亲性a螺旋中125位和127位基分别或同时突变为Pro,并测定其生物活性和空间结构。结果发现所得突变体的生物学活性均急下降,同时a螺旋含量以及C端螺旋中残基的空间位置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结果提示,C端a螺旋尤其是其疏水面的完整性对维持白介素-2的生物活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0.
用寡核苷酸诱导的基因定位突变法,将人白细胞介素-2C末端两亲性α螺旋中125位和127位残基分别或同时突变为Pro,并测定其生物活性和空间结构。结果发现所得突变体的生物学活性均急剧下降,同时α螺旋含量以及C端螺旋中残基的空间位置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结果提示,C端α螺旋尤其是其疏水面的完整性对维持白介素-2的生物活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