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WSSV和IHHNV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基因库中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AF369029)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AF218226)基因序列,设计了WSSV和IHHNV的两对特异性引物和两条用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对反应条件和试剂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WSSV和IHHNV的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好,对WSSV和IHHNV的检测敏感性分别达到2和20个模板拷贝数;此外抗干扰能力强,对WSSV和IHHNV不同模板浓度进行组合,仍可有效地同时检测这二个病毒。对保存的30份经常规PCR检测仅为WSSV或IHHNV阳性的样品进行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都为阳性,其中1份为WSSV和IHHNV混合感染。本研究建立的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用于WSSV和IHHNV的检测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定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致病性强、危害性大、地域分布和宿主范围广泛,目前还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将含有WSSV囊膜蛋白Vp28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HyNPV-Vp28感染家蚕(Bombyx mori)蛹,对发病蚕血淋巴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Vp28在家蚕体内得到了表达。将重组病毒囊膜蛋白rVp28疫苗配制成药饵,持续口服免疫75天,对克氏原螯虾进行预防WSSV,实验虾分为2%重组Vp28疫苗、2%普通蚕蛹组织匀浆(阳性对照)和普通饵料(阴性对照)3个处理组。免疫35天后进行口服攻毒,20天内rVp28疫苗组的累积存活率为63.33%,与阳性和阴性对照比差异显著(P<0.05),PRP分别达54.16%和59.26%;注射攻毒后20 天内rVp28疫苗组的累积存活率与阳性和阴性对照组比差异不显著(P>0.05),PRP分别为46.12% 和49.99%。第55天对存活虾再口服攻毒,20天内rVp28疫苗组与阳性和阴性对照组比累积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PRP分别为55.80%和63.16%;二次注射攻毒后,rVp28疫苗组的PRP均为31.25%。对vVp28疫苗组存活虾的胃、肠和肝胰腺组织进行病毒的原位杂交检测均呈阴性反应,而对照组死亡虾组织都呈阳性反应。本研究表明,口服免疫家蚕蛹表达的病毒囊膜蛋白Vp28能诱导螯虾产生抗病毒保护作用,对应用疫苗预防对虾的病毒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The vaccine made of recombinant envelope protein (rVp28)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expressed in silkworm (Bombyx mori) pupae using a baculovirus vector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oral administration on WSSV disease resistance of Procambarus clarkii. Vaccine was mixed with diet at a ratio of 2% (w/w), and Procambarus clarkii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throughout 75 days. Vaccination with rVP28 showed the significantly higher cumulative survival compared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trol (P < 0.05) following an oral challenge on the 35th day post-vaccination (dpv), with PRP values 54.16% and 59.26%, respectively. rVP28 induced higher resistance via IM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challenge with WSSV stock, with PRP value of 46.12% and 49.99%, respectively. The survivors were subsequently re-challenged on the 55th dpv. rVP28 induced the significantly higher resistance to oral re-challenge (P < 0.05), with both PRP values 55.80% and 63.16%, respectively. rVP28 induced higher resistance to IM injection re-challenge, with both PRP values 31.25%. A DIG labeled WSSV DNA probe was used to detect WSSV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The positive cells were observed in epithelial cells of stomach, hepatopancreas and gut of the infected control crayfish, while negative reac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tissues of survivors-vaccinated.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accination of crayfish with recombinant protein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oral infection, and had higher resistance against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challenge. This suggested the protection against WSSV could be induced in crayfish by recombinant protein rVp28 expressed in silkworm pupae.  相似文献   
44.
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同源性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比较我国沿海不同海域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三个分离株即唐海分离株(渤海湾),宁波分离株(东海),深圳分离株(南海)的同源性。三个WSSV分离株基因组的限制性内切酶(Sac I,Hind III,Pst I)酶切多态(RFLP)以及病毒结构蛋白图谱完全一致,证实造成我国从南至北对虾爆发性流行病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为同一种病毒。利用高保真Taq酶,分别以报道的日本对虾杆状病毒(RV-PJ=PRDV),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BV=PmNOBIII)基因组核酸片段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均能从中国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SV)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相应大小的PCR产物,扩增产物序列分析表明中国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SV)与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BV=PmNOBIII),日本对虾杆状病毒(RV-PJ=PRDV)同源率分别为100%与97%,其结果为证实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为同一种病毒或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株系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5.
比较我国沿海不同海域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三个分离株:即唐海分离株(渤海湾)、宁波分离株(东海),深圳分离株(南海)的同源性。三个WSSV分离株基因组的限制笥内切酶(Sac Ⅰ,HindⅢ,PstⅠ)酶切多态(RFLP)以及病毒结构蛋白图谱完全一致,证实造成我国从南对北对虾爆发性流行病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为同一种病毒。利用高保真Taq酶,分别以报道的日本对虾杆状病毒(RV-PJ-PRDV),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BV-PmNOBⅢ)基因组核酸片段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均能从中国一杆状病毒(WSSV)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相应大小的PCR产物,扩增产物序列分析表明中国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SV)与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BV-PmNOBⅢ),日本对虾相状RV-PJ=PRDV)同源率分别为100%与97%,其结果为证实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为同一种病毒或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株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6.
温度对白斑隐蛛个体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凤想  赵敬钊 《蛛形学报》1998,7(2):146-152
白斑隐蛛在湖北省以成蛛和幼蛛混合群体越冬,全年可完成3代。3代平均发育历期:雌蛛分别为69.13d、71.80d和76.40d,雄蛛为67.30d、61.39d和69.45d。成蛛寿命一般70~90d,其寿命长短与温度呈负相关。发育起点温度、胚胎期为15.88℃;雌蛛全幼蛛期为13.71℃,雄蛛为14.51℃;全世代为13.69℃。有效积温、胚胎期为128.60日度;雌蛛的全幼蛛期为654.21日度,雄蛛全幼蛛期为655.87日度;全世代为818.67日度。抗高温能力较强,胚胎的最适温度是37℃;幼蛛期是35℃。25~30℃为产卵率最高温区。产卵袋最适温区是20℃~35℃之间,其中以30℃产卵袋数最多。产卵间隔在20℃~35℃温区内,与温度呈负相关。在15℃~35℃温区内,温度对卵袋含卵量影响不大,但超过35℃就显著减少。20℃~30℃为单雌产卵量最高温区,高温(35℃以上)可出现无效卵袋。在正常情况下,卵的孵化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7.
1996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毒病原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徐洪涛  朴春爱 《病毒学报》1999,15(2):158-163
1996年6月至8月,青岛地区养殖的中国对虾大面积暴发流行病,死亡率达90%以上。发病对虾典型表征为甲壳白斑。病虾鳃组织匀浆滤液经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后,注射给健康对虾进行人工感染试验,9天内累计死亡率达100%,发病症状及体征与自然发病对虾相似。电镜下自然发病对虾鳃、胃、头胸甲下表皮、淋巴样器官、触角腺等组织细胞核内发现大量杆状病毒,未见包涵体;人工感染对虾相同组织中可见大量同样病毒。切片中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48.
白斑隐蛛(Nurscia albofasciata)的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庆韬  黄红 《蛛形学报》1999,8(1):38-40
以胚胎细胞为材料,利用滴片和火焰干燥法制备了白班隐蛛的染色体,结果表明:白斑隐蛛的染色体数目,雌蛛2n=32,雄蛛2n=30,性别决定机制为X1X2O型,还从白斑隐蛛在分类学位置讨论了蜘蛛染色体进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49.
根据一些病毒的DNA多聚酶氨基酸序列中特有的保守序列VYGDTD设计的简并寡核苷酸,经地高辛标记后与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基因库克隆杂交,筛选出一段长度为707bp的EcoRI基因片段,该片段在一个开放阅读框内。并含DNA多聚酶B家族特有的保守序列YGDTDS。经与基因库比较,其氨基酸序列与藻类DNA病毒科(Phycodnaviridae)的几株藻类病毒的DNA多聚酶片段有部分相似,因此推测该核苷酸片  相似文献   
50.
根据GenBank上WSSV囊膜蛋白基因vp19和vp28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两对引物,PCR扩增得到vp19和vp28两基因,大小分别为370bp和630bp.通过EcoRI位点连接两基因,再按正确的阅读框插入表达载体pET-22b(+)中,构建出重组表达载体pET-vp(19+28)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基因工程菌株35℃IPTG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检测显示有与预期大小41kDa相吻合的融合蛋白带.用Ni2+-柱纯化的基因工程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血清,进行螯虾活体中和病毒实验,结果表明抗血清对WSSV的中和效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