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21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巢湖西半湖富营养化时空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整理了巢湖西半湖6个国控监测点1983~2008年(26年)主要富营养化指标TP、TN、CODmn、Chla的监测数据,计算了6个监测点和西半湖总体26年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图示)时空变化情况。并用Spearm an秩相关系数分析检验了西半湖总体和6个监测点26年∑TLI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按总平均∑TLI排列,6个监测点富营养化由重到轻依次为:南淝河入湖区(66.64)〉塘西(64.93)〉十五里河入湖区(63.35)〉派河入湖区(61.38)〉新河入湖区(59.51)〉西半湖湖心(59.18);在显著水平0.05和0.01各点∑TLI均有上升趋势,其中十五里河入湖区(R=0.715)、新河入湖区(R=0.824)和西半湖湖心(R=0.811)以及西半湖总体(R=0.512)∑TLI有显著上升趋势,而南淝河入湖区(R=0.192)、塘西(R=0.045)和派河入湖区(R=0.325)上升趋势均不显著。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巢湖西半湖富营养化时空变化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2.
任晨春  苗绪红  杨斌  赵磊  孙蕊  宋文芹 《遗传》2006,28(9):1061-1066
为了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浆和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状态, 以找到无创伤性诊断宫颈癌的新指标, 选取151例宫颈癌患者的血浆和30例患者的宫颈癌组织为研究对象,用MSP的方法检测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状态, 并对MSP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在宫颈癌患者血浆和组织中, 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率为30.46%和53.33%, 血浆和组织的总体符合率为80%。而对照中均未检测到甲基化状态。随着患者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增加, FHIT基因甲基化的检出率也在逐渐的增加。表明宫颈癌患者的血浆和肿瘤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的发生是高频事件, 使用FHIT基因作为标记可以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无创伤诊断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3.
肿瘤细胞可以释放DNA进入患者的血浆/血清中,并可作为无创伤性诊断肿瘤的标记物。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CR)结合亚硫酸盐测序法对151例宫颈癌患者血浆和对应的30例组织中E-钙黏着蛋白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并与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的鳞状上皮癌抗原(SCC)相比较,发现此方法的灵敏度为40.39%,特异性为100%,正确性为49.72%,血浆和组织的符合率为76.67%。宫颈炎、子宫肌瘤和正常人的血浆中均未检测到甲基化状态的存在。随着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增加,E-钙黏着蛋白基因甲基化的检出率也在逐渐增加,与SCC结果相比,MS-PCR方法在早期和恶性度高的宫颈癌中的诊断效果良好。使用E-钙黏着蛋白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可以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无创伤性早期诊断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4.
哺乳动物大脑皮层内的神经环路在神经发育、学习记忆、神经和精神疾病过程中表现出令人惊异的结构和功能可塑性。随着新的成像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在细胞和突触水平上观察活体皮层内神经环路的动态结构变化成为可能,因此近十年来有关活动依赖的神经环路结构可塑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该文综述了该方面的部分实验结果,重点阐述个体生长发育、丰富环境、感觉剥夺、病理状态以及学习和记忆等过程和条件下树突的结构可塑性特点,尤其是树突棘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特征;并简单介绍轴突的结构可塑性,以及结构可塑性相关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最后提出未来该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5.
讨论了一类捕食者具有三个阶段结构和Beddington型功能性反应,食饵可以在两个斑块间扩散的非自治捕食者-食饵系统.运用Liapunov函数方法,得到了该系统一致持续生存的充分条件.对于该模型的周期系统,讨论了存在唯一、全局渐近稳定的周期解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6.
107.
癫痫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反复的自发发作为特征,还伴随着对认知,心理以及社交的影响.相比一般人群,癫痫患者更容易罹患认知和行为的障碍,认知障碍在新诊断的部分或者全面性癫痫发作的成人癫痫患者中均有报道.癫痫发作类型、病因、神经病理、发作类型、发作年龄、社会心理问题等一系列因素都和认知功能障碍相关,而且目前癫痫主要的治疗方法(如抗癫痫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也和认知及行为障碍相关.对于这些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临床治疗应该警惕并且尽量避免或者缩小负面的影响.本文从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学因素及治疗相关的因素三个方面综述了癫痫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和预防癫痫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及情绪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同期癫痫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30例)和观察组(n=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治疗第4w、8w、12w、16w比较两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神经电生理P300电位检查、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4w、第8w、第12w和第16w的MoCA评分和P300电位潜伏期时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2w和第16w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显著优于观察组。结论:在癫痫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左乙拉西坦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优于丙戊酸钠,但对情绪的负性影响较丙戊酸钠明显。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分析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合并横纹肌溶解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5月住院患者查阅病例资料,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血糖高渗状态患者根据肌酸激酶升高与否,分为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组(A组)和血清肌酸激酶正常组(B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A、B两组比较,A组较B组血清尿素氮、肌酐、肌红蛋白明显升高,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但出院时A组较B组每天每公斤胰岛素剂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3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大于1000U/L,符合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诊断标准。结论:糖尿病酮酸中毒及高血糖高渗状态患者应重视肌酶检查,早期诊断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保护肾脏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0.
通过比较分布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下生境中的附生鸟巢蕨(Neottopteris nidus)和地生网脉铁角蕨(Asplenium finlaysonianum)的光合特征和光合诱导特性,来研究不同生态型蕨类植物的光斑利用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种蕨类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没有显著差异,但网脉铁角蕨的最大气孔导度远远高于鸟巢蕨,表明后者具有更强的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在暗处理3/J',时接着光照(光强为20I~mol-m-2,s。‘)30分钟后,网脉铁角蕨的初始气孔导度显著高于鸟巢蕨。连续照射饱和强光后,网脉铁角蕨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50%(T50%)和90%的时间(T90%)比鸟巢蕨短:网脉铁角蕨和鸟巢蕨的T50%分别为0.57和5.31分钟,T90%分别为5.85和26.33分钟。诱导过程中,气孔导度对强光的响应明显滞后于净光合速率。鸟巢蕨达到最大气孔导度的时间明显比网脉铁角蕨慢,但在光合诱导消失过程中2种蕨类植物的光合诱导维持能力却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与大多数地生林下植物(如网脉铁角蕨)相比,附生鸟巢蕨的水分保护比碳获得更重要,但却限制了附生蕨对光斑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