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2篇
  免费   764篇
  国内免费   3027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371篇
  2022年   383篇
  2021年   349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309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405篇
  2012年   411篇
  2011年   477篇
  2010年   434篇
  2009年   418篇
  2008年   529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赖氨酸巴豆酰化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类型,在基因表达、细胞代谢及疾病治疗等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调节意义,可能是潜在的药物新靶标。目前研究多关注于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而非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的研究逐渐被重视。本文简要介绍非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将有助于了解非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的功能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2.
类器官(organoid)是由干细胞在体外培育而成的一种三维(3D)细胞培养物,其中包含多种细胞类型的自组装。类器官是生物医学领域内近年来的热门前沿技术之一,可用于发育、内稳态、再生、疾病建模和药物研发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不同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存在差异,因此了解相关进展对成功构建合适的类器官模型非常重要。家畜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构建类器官的方式以其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的饮食安全、医疗保健、精神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评述了类器官的培养方式及家畜类器官研究方面的进展,以便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摘要 目的:探讨红茶菌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中是否有改善效果。方法:将48只清洁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红茶菌组、依达拉奉组。红茶菌组术前给予红茶菌液灌胃7天以及再灌注麻醉清醒后追加灌胃1次,依达拉奉组大鼠在再灌注前15 min经腹腔注射依达拉奉,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遵循Zea Longa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2 h后恢复再灌注24 h 建立MCAO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劲总动脉。再灌注24 h后,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估脑损伤程度;TTC染色观察红茶菌对大鼠脑梗死面积比的影响并用Image J软件测定梗死面积;HE染色后观察大鼠脑组织皮层神经元病理形态学;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及线粒体形态。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红茶菌组神经神经行为学评分为(2.21±0.60),依达拉奉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为(2.01±0.66),均显著低于模型组(2.52±0.52)(P<0.05);TTC染色后观察到模型组大鼠大脑梗死灶明显,红茶菌组与依达拉奉组较模型组大鼠梗死面积明显减小;HE结果显示模型组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明显,红茶菌组与依达拉奉组较模型组大脑皮层神经元坏死减轻,梗死面积缩小;透射电镜下观察到模型组大鼠染色质溶解,线粒体肿胀,红茶菌组与依达拉奉组较模型组溶解减少,线粒体结构较完整。结论:红茶菌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神经元损伤,有望成为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法或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104.
摘要 目的:研究开发一种简易、快速在体外使多能诱导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定向分化为功能性肝样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根据正常肝细胞在体内的发育规律,设计简化诱导方法使iPS细胞定向分化为内胚层细胞,应用qPCR和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纯度后进一步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并通过qPCR、ELISA、免疫荧光等技术鉴定肝细胞的性状和功能。结果:iPS细胞诱导7天后, OCT4和NANOG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内胚层细胞相关基因CXCR4、FOXA2和HNF4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内胚层细胞继续诱导培养15天后,肝细胞特异性标志基因ALB、TDO2、RBP4、G6PC和肝药酶基因CYPs等显著上调,同时产生高水平的白蛋白和尿素;PAS糖原染色为阳性,能主动摄取和释放吲哚菁绿,证实诱导成的肝样细胞具备正常肝细胞的部分功能。结论:该诱导方案能够在体外使iPS细胞遵循正常肝脏发育通路简易、高效地分化为功能性肝细胞。本研究为大量获得iPS来源的肝细胞及其在细胞疗法和药筛模型中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5.
本文提出了人体椎间盘的压缩蠕变力学模型。并且应用二相多孔弹性理论,对蠕变力学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椎间盘压缩蠕变位移公式应为Wf=a.h.p用此式计算与文献上的实验结果相接近,此外还证明了,椎间盘退化较正常椎间盘的蠕变速率为大。  相似文献   
106.
溶脲脲原体的血清型与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溶脲脲原体的分型分展历史,重点综述近几年有关Uu的研究及其精型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还涉及到Uu膜抗原变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7.
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   总被引:60,自引:3,他引:57  
  相似文献   
108.
单甲脒农药对模型池塘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3m×1m×1m(V=3m3)含有底泥的模型池塘生态系统中研究单脒农药对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影晌。规定实验浓度力0、1.5、3.0、6.0和12.0mg/L,每15d加入1次25%单甲脒农药水剂,连续加入4次,实验进行2个多月。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童甲脒农药对水生生物群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浮游生物比较敏感:加药后头几天内,种类、数量及多样性指数下降,浓度越大,影响越明显;大约1周以后,各处理组浮游生物群落逐步得到恢复,实验后期其数量甚至可超过对照水平,但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敏感种类少或消失,耐污种类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底栖生物比较耐污:处理槽大型水生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有所减少,但其种类和生物量未见明显差异;底栖动物种类、数量也未见明显变化。微生物最耐污,在处理槽水层及沉积物中好氧异养菌数量有所增加,沉积物中厌气菌数量也有增加的趋势。青鱼对单甲脒农药较敏感,在1.5mg/L以下浓度尚能正常存活和繁殖。单甲脒农药水剂明显增加水体氮、磷含量,尤其磷酸盐含量高,使水体氮、磷比例失调,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根据综合指标分析,在规定单甲脒盆酸盐浓度<1.5mg/L的实验条件下,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09.
城市生态系统的模拟方法:灵敏度模型及其改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吕永龙  王如松 《生态学报》1996,16(3):309-313
评估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探讨其持续发展对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问题,需要运用动态的模拟方法进行。由德国著名生态控制论专家F.Vester和A.V.Hesler教授提出的“灵敏度模型”方法,将系统科学思想、生态控制论方法及城市规划融为一体,解释、模拟、评价和规划城市复杂的系统关系,是模拟城市生态系统很好的方法。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灵敏度模型”为评价城市持续发展能力、探讨其持续发展对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0.
盐城獐种群生存力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Vortex6.0计算机程序对盐城獐(Hydroptesinermis)种群的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若无狩猎和海潮侵袭的影响,在能容纳500头獐的栖息地中,盐城獐可长期生存。如狩猎死亡率达5%和10%,拥有100~200头獐的种群分别在32~50年和15~27年内灭绝率超过5%;拥有300~500头的现存种群分别在90~95年和29~42年内灭绝率超过5%。在有海潮侵袭的栖息地中,不管现存种群多大,在未来25年左右的时间内种群灭绝率大于5%,在50年内种群绝灭的可能性超过50%。根据该地的实际情况,建议在无海潮侵袭的堤内选择至少能容纳200头獐的栖息地和在相临的堤外选择能容纳500头獐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才能保证盐城獐种群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