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鄱阳湖区的獐种群是一个孤立的种群,近年来其数量急剧减少。本研究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利用漩涡模型预测了鄱阳湖区獐种群在未来100 a内的种群变动趋势,并分析了不同场景下獐种群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鄱阳湖区獐种群在未来100 a灭绝的概率是0.37。如果鄱阳湖区獐的栖息地进一步被破坏,獐种群的灭绝概率将大幅度增加;高概率的幼仔死亡率会使獐种群在未来100 a出现灭绝的概率为100%;灾害对种群的影响也很大,在洪灾和狩猎的双重作用下,洪灾发生频率增加将使獐种群灭绝概率增大。通过本次对鄱阳湖区獐的种群生存力分析,发现幼仔的死亡率和栖息地的破碎化是鄱阳湖区獐种群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议在獐栖息地之间设立生态走廊,加大对偷猎的打击力度,将有利于该地区獐种群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腹角雉人工种群生存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目前,其野生种群仅分布于湖南东南部、浙江南部和西南部、江西、福建、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部,估计数量约为4000只。湖南省雉类繁殖基地自1997年通过对执法检查中获得的黄腹角雉个体进行收容、救护以及驯养繁殖工作以来,该人工种群已经成功繁殖4年,至2004年年底种群数量为131只。本文利用8年的驯养繁殖过程中获得的种群生态学参数,借助漩涡模型(Vortex9.51)对该种群100年内的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按照过去8年的生存情况,该种群在100年灭绝的概率为97%。成年雌性的高死亡率和频繁的灾害是影响种群长期存活的两个关键因素。如果成年雌性的死亡率降低到饲养后3年(2002—2004年)时的水平,种群的灭绝概率降低至5%,如果同时控制灾害的发生,其灭绝概率降至0。增加环境容纳量没有降低种群的灭绝概率和增加其增长速度,但增加环境容纳量对100年后的种群数量和基因杂合度有明显的影响。在降低成年雌性死亡率和杜绝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种群进行收获(用作向野外放养),每次收获的数量应该控制在5只成年雄性和5只成年雌,开始收获时间为种群连续繁殖10年以后。降低成年雌性的死亡率、杜绝食物中毒和火灾等灾害的发生以及增加环境容纳量是该人工饲养种群长期存活和发展壮大的重要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3.
卧龙自然保护区黑熊种群生存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依据黑熊种群的相关参数,借助旋涡软件(Vortex 8.21),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内黑熊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近亲繁殖和食物歉收,人类诱捕等灾害影响的情况下,卧龙黑熊种群数量100年间稳步增长;而在加入近亲繁殖和灾害等因素时,种群数据下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黑白仰鼻猴种群生存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黑白仰鼻猴 (Rhinopithecusbieti)的相关参数 ,借助漩涡模型 (Vortex 9 4 2 ) ,对黑白仰鼻猴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在没有近亲繁殖和偷猎影响的情况下 ,各亚种群 10 0年间均持续增长 ,即使数量较少的攀天阁和白济讯亚种群的灭绝概率也只有 3%和 6 %。在加入近亲繁殖和偷猎因素时 ,有 5个亚种群 (小昌都、乌牙普牙、金丝厂、富合山和格花箐 )保持增长态势 ,3亚种群 (茨卡通、各摩茸及响姑箐 )数量保持稳定 ,其他 5个亚种群 (米拉卡、巴美、龙马山、攀天阁和白济讯 )呈下降趋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大的环境容纳量能够促进亚种群的增长 ,因此 ,保护生境是保护该物种的根本途径。偷猎对整个异质种群增长有负作用 ,所以杜绝偷猎发生是保护该物种的重要条件。近亲繁殖率随种群减小和时间推移逐渐增加 ,也对猴群的长期存活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佛坪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李欣海  雍严格 《动物学报》1997,43(3):285-293
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借助旋涡模型,对佛坪大熊猫在未来100年的种动态进行了预测,并对其长期存活状况以及它在环境波动、迁移扩散状太民的变化、杠息地变化和不同灾变条件下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佛坪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在100年内大体稳定,略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范朋飞  蒋学龙 《生态学报》2007,27(2):620-626
据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对云南中部无量山大寨子黑长臂猿种群(5个群体)进行了观察,获得了群体大小、配偶体制、繁殖间隔、环境容纳量、死亡率、灾害的发生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近缘种的一些相关数据,利用旋涡模型(Vortex 914),对无量山大寨子地区黑长臂猿亚种群的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大寨子亚种群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潜在繁殖力的种群,如果没有偷猎,亚种群在100a之内不会灭绝,并且能迅速达到环境容纳量。但是每年如果有1只成年雄性和1只成年雌性被猎杀,该种群将会在第78年灭绝,且灭绝概率为100%。不同程度的死亡率对种群影响不大,但高死亡率显著延缓了种群到达环境容纳量的时间。环境容纳量对种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没有猎杀的情况下,种群的长期存活需要一个较大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在黑长臂猿受到严格保护、且栖息地主要在保护区内的今天,严密监控火灾的发生,限制牲畜进入林区等人为干扰的影响,保护好黑长臂猿栖息地是首要工作之一。但如果能使其栖息地周围的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增加其栖息范围,将有利于该地区黑长臂猿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植物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少麟  汪殿蓓  李勤奋 《生态学报》2002,22(12):2175-2185
对十多年来国外植物PVA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具体分析了影响植物种群生存力的各种随机性因子及确定性因子;总结了植物PVA研究的方法步骤及采用的模拟模型;探讨了植物PVA的难点,PVA对管理措施的评价效果;并提出对今后植物PVA的研究展望,认为PVA是研究濒危植物种群灭绝及评价管理或保护措施的有力工具;发展描述复杂种间关系的多种种的PVA模型以及包含多个影响因素的PVA应用模型是未来植物PVA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种群生存力分析(PVA)的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们对资源的加速利用,生境丧失和破碎化导致物种濒危问题日益严重.以岛屿生物地理学为理论起源的种群生存力分析(PVA),通过分析和模拟种群动态过程并建立灭绝概率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途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种群生存力分析已成为保护生物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目前种群生存力分析发展稳定,但对其实际预测能力和准确性尚存质疑,应用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发展.种群生存力分析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要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特别是籍于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性科学的理念,将空间分析手段、经济社会因素纳入到物种和种群的预测和管理上,从而使其具有更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更高的实用价值.为此,本文对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历史、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模型应用和准确性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有关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9.
长江江豚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先锋  王克雄 《生态学报》1999,19(4):529-533
长江江豚是一个独立的种群,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数量呈下降的趋势,运用漩涡模型(VORTEX7.3)分析了长江江豚的种群生存力,预测了未来100a长江江豚的种群动态,比较了在假设环境条件下以及采取和不采取保护措施长江江豚种群的濒危程度,并模拟了江豚饲养群体的动态,主要结果显示,长江江豚在未来100a内灭绝的概率为0.01平均灭绝时间为100a,如长江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长江江豚的灭绝概率针大幅度提  相似文献   

10.
朱Huan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11.
2001年2月至3月,用样方法并结合访问当地群众对獐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种生境中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獐在当地主要的小麦和油菜田、棉花田、白茅草地、湿滩涂等四种生境中都有分布,但它们涉足四种生境的目的不同。具体情况为:在白茅草地中休息,到夜间穿过棉花田到小麦或油菜田中取食,白天有时为了避开过多的人类活动而跑到湿滩涂上的大米草滩中躲避。  相似文献   

12.
麝,獐,麂和鹿间线粒体DNA的差异及其系统进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李明  玉手英利 《兽类学报》1998,18(3):184-191
用PCR技术和序列测定方法从线粒体DNA上得到367bp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得出,麝与獐、麂和鹿的遗传差异在12.53%~14.44%之间,处在科间变化范围之内,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表明麝应作为一独立科;獐、麂和虎间序列的平均差异为10.28%,属于业科间的差异,与形态研究结果一致。麝、獐、麂和鹿的系统进化中,麝约在600万年前与鹿科分歧,而鹿科的三个亚科是在350~500万年开始分歧;麝、獐、麂和鹿共同组成一单系群.在600万年前具有一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和滩涂变迁对苏北沿海地区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查阅历史资料,访问当地群众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獐在江苏沿海的历史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和滩涂变迁对其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历史上,江苏沿海地区有大量适合獐生存的草滩,尤其是1128年黄河夺淮后,使江苏沿海的滩涂迅速淤涨,形成了大面积的适合獐生存的草滩。1855年黄河北归以后,滩涂淤涨减少,本世纪初开始,随着人类对滩涂围垦和开发的强度日益增加,獐分布面积日益减少。近20年来,獐的分布区开始破碎。目前,江苏沿海獐的分布已分裂为4个面积不足100km2的小区,如没有有效的措施保护獐的栖息地,该地区獐的灭绝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4.
1993年5~8月在英国惠普斯耐德野生动物园半自然条件下研究了獐(Hydropotesinermis)的单亲育幼行为。描述了母幼獐建立关系,母獐的探访和育幼行为,授乳行为,舔犊行为以及母幼间距离等。研究结果表明,母獐昼夜间仅探访幼兽4~5次。初生獐寻找乳头时往往寻错位置,找向母獐的前胸和颈区。在幼獐出生后的早期,哺乳行为的启动是由母獐启动的,但幼獐一周龄后即为启动者。平均哺乳时段为48.2±10.2s。母獐的舔犊行为常与哺乳同时发生,舔犊的位置最常见于幼獐的头部(62.7%),其次是肛殖区(13.9%),再是背部(8.4%)、胁部(7.2%)、胸部(5.6%)和颈部(2.1%)。此外,还讨论了母兽对不同性别的幼獐的投资的差异及其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南坡鹿围栏种群动态与食物资源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宋延龄  李善元 《兽类学报》1993,13(3):161-165
1986年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境内设立面积为95公顷的围栏,将86只海南坡鹿分隔成一个孤立的种群。经过3个繁殖年度,种群发展到158只。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坡鹿采食植物的种类密度、高度和频率均明显减少,而坡鹿不食的植物种类则明显增加。种群出生率和年度增长率随种群数量增加而逐年降低,而种群死亡率却有增加趋势。种群密度过高产生的拥挤效应和食物资源不足是造成种群出生率和年度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就保护区应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丰麋鹿种群的增长与管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于长青  丁玉华 《兽类学报》1996,16(4):259-263
大丰自然保护区于1986年引入麋鹿39头,到1994年发展为191头,其成体平均产仔率为83.5%,周岁内仔鹿成活率为91%。周岁后年存活率平均为97%。根据Leslie矩阵模型,到1998年,麋鹿将发展到400余头,接近其环境容纳量,到2000年将发展到约1600头。届时它将逐渐达到稳定年龄分布。雌性麋鹿4岁时繁殖价最高。约为新产仔鹿的1.8倍。将麋鹿种群调整到环境容纳量水平上的固定年龄分布后,每年从1~2龄麋鹿中调出约28只(70.96%)。即可维持在种群规模为400头的固定年龄分布。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东部马鹿集群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明海  钟立成 《兽类学报》1992,12(4):243-247
本文根据野外观察到的112群马鹿,初步研究了马鹿的集群行为。野生鹿群大小范围为2—19头,平均群内头数为3.55,鹿群在各季节具有明显的变化。通过对3种类型鹿群的观察分析,发现母仔群是主要的鹿群类型,该类型在各季节中所占比例较大(26%—53%),且在产仔期和哺乳期群内分化较高。而在妊娠期群内分化较低。公鹿群在全年比较稳定,混合群在各季节变化较大,每群平均数4.58头,为3种鹿群类型中最大者。  相似文献   

18.
秀丽高原鳅种群生存力分析及最小可存活种群数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系金沙江的土著种, 是云南省重要保护鱼类; 由于其栖息水域建设水电站, 加之云南连年干旱, 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采用漩涡模型对不同生境下的秀丽高原鳅种群生存力进行了模拟分析, 并估算了其最小可存活种群数。结果表明: 灾害是影响种群长期存活的关键因子, 种群繁殖率和性未成熟个体死亡率对种群生存力影响较大, 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大小则无显著影响; 若连续进行40年的成鱼捕获(2000尾/年), 可使种群在100年内的灭绝概率增至100%, 而若连续进行20年的人工增殖放流(1000尾1龄鱼/年), 可使100年内的灭绝概率降至35.8%。通过模拟计算, 使种群在当前生境下以95%的概率存活100年所需的最小种群数为16000尾。由此可见, 减少灾害发生频率、降低性未成熟个体死亡率、增加繁殖率以及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是秀丽高原鳅种群保护与恢复的有效措施。研究为秀丽高原鳅种群保护、渔政管理与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盐城保护区狗獾洞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徐宏发  陆厚基 《兽类学报》1997,17(2):107-112
本文对苏北盐城保护区6个狗獾洞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洞巢平均有12.7个洞口组成,占地面积平均为192.1m2。洞径的平均大小为25.8(±8.1)×32.3(±11.8)cm。洞道口可分为斜向型、垂直型和水平型,分别占总洞口的77.6%、11.8%和10.5%。每个洞巢动物经常用来进出的洞口2~3个,占总洞口数的19.7%,废弃的洞口占总数的55.3%,另有25%洞口偶而使用。狗獾极其敏感,一旦常用洞口有异物即放弃使用,另掘新洞口  相似文献   

20.
笼养白头叶猴夏季水分摄入与消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乘明  卢立仁 《兽类学报》1997,17(2):100-106
叶片中的水分含量是白头叶猴水分的主要来源,占水分需求总量的83.68%,其它的16.32%来自于自由水。在笼养条件下,白头叶猴可饮用自来水,野生状态下,动物饮用露水或雨水。尽管饮水行为不是每天都有,但能经常观察到,特别是在夏季雨后.除了体表和呼吸系统的水分蒸发外,白头叶猴通过尿和粪便丢失的水分含量分别是44.68%和55.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