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56篇
  免费   1126篇
  国内免费   5177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579篇
  2022年   569篇
  2021年   559篇
  2020年   547篇
  2019年   573篇
  2018年   430篇
  2017年   528篇
  2016年   567篇
  2015年   667篇
  2014年   945篇
  2013年   817篇
  2012年   888篇
  2011年   934篇
  2010年   848篇
  2009年   854篇
  2008年   1356篇
  2007年   697篇
  2006年   624篇
  2005年   723篇
  2004年   633篇
  2003年   600篇
  2002年   763篇
  2001年   557篇
  2000年   450篇
  1999年   415篇
  1998年   298篇
  1997年   288篇
  1996年   305篇
  1995年   273篇
  1994年   241篇
  1993年   192篇
  1992年   196篇
  1991年   177篇
  1990年   149篇
  1989年   147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对差速离心纯化的汉坦病毒R84-1毒株进行了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发现有67k和43k两条蛋白区带能与汉坦病毒抗体起反应。经单克隆抗体鉴定,67k多肽可能属病毒囊膜蛋白,43k多肽未定。用免疫印迹法对出血热患者进行检测,初步证明野鼠型感染者具有上述两种蛋白抗原的抗体,大鼠型患者仅具有67k蛋白的抗体,这对出血热患者血清学分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阿胶冲剂与阿胶的化学成分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常用滋补中药,具有许多特殊的功效,国内外享有盛誉。据《本草纲目》及《本草纲目拾遗》等介绍,阿胶在明代以前系用(沙牛)牛,水牛,驴皮或猪、马、驼皮等杂皮熬制而成。自清代始一律采用黑驴皮熬制。以往服用阿胶必须将阿胶先用水浸泡后,然后加热溶解后才能服用.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山东化工学院研制了一种用开水冲服的阿胶新制剂——阿胶冲剂.为了弄清阿胶经物理方法处理后的化学组成成份与原阿谱的化学组成成分的不同变化。我们对其所含微量元素、氨基酸进行了对比分析.另外,本文首次报道了阿胶及阿胶冲剂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3.
94.
 分别从人肝及鼠肝中高度纯化L型和M_1型丙酮酸激酶(Pyk),制备相应的免抗血清。从抗血清中纯化IgG并水解成F(ab')_2,进而还原成Fab',后者与辣根过氧物酶(HRP)交联成Fab'-HRP,再利用这两种复合物建立了各自的高灵敏夹心ELISA来免疫定量L及M_2型(与鼠M_1-Pyk有交叉免疫)Pyk,结果发现:正常人肝中95%的Pyk为L型,M_2-Pyk仅占5%,而肝细胞癌中L-Pyk降至正常肝的3.5%,M_2-Pyk却增至正常的14.6倍,以致M_2-Pyk占总量的95.5%。免疫组化研究进一步证实定量的结果,正常人肝L-Pyk染色呈强阳性。M_2-Pyk染色较弱,而肝细胞癌恰好相反,L-Pyk染色明显减退,而M_2-Pyk不仅癌组织染色很深,癌周组织也明显深于正常,而且愈近癌巢,染色愈深。测定血浆Pyk,发现正常人L-Pyk占89.9%,M-Pyk(以M_2计)仅占10.1%。肝细胞癌患者血浆L-Pyk略见降低,为正常值的79.6%,p值在0.02~0.05之间,但血浆M型Pyk明显升高至正常的4.59倍,占Pyk总量的39.6%,并证明主要来源于肝癌组织中的M_2,故M_2-Pyk有可能成为肝细胞癌诊断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95.
96.
 本文提出一种测定FeMo-co催化活力的反应体系,用此反应体系,在测定FeMo-co催化活力的过程中,FeMo-co与变种UW45抽提液的重组活性始终保持不变。讨论了水含量、还原剂对FeMo-co催化活力和重组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用兔抗人血小板TGF-β_1 N末端1—29氨基酸残基人工合成多肽抗血清作探针以及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染色技术,分析了1—12天小鼠早期发育期间胚胎的TGF-β_1物质分布。结果表明,着床前胚胎包括卵裂细胞,桑椹胚和胚泡的ICM及滋养外胚层等细胞均显示TGF-β_1阳性免疫荧光染色。免疫酶染色还证明,沿囊胚腔顶部单层排列的原始内胚层细胞比邻近的ICM细胞有较深的染色反应。随着胚胎着床和进一步发育,7天龄胚胎中胚层早期形成阶段,紧靠中胚层一侧的外胚层胞质中含有浓集的棕色颗粒;各胚层的部分区域也存在着染色强度上差别。8—12天龄胚胎中,体节,心壁、间质细胞和肠道以及卵黄囊的脏壁中胚层均有显著的TGF-β_1免疫酶阳性物质。这些结果表明,着床前小鼠胚胎富含TGF-β_1物质,着床后的胚外组织,例如卵黄囊也为胚胎进一步发育提供了富含TGF-β_1物质的微环境;同时也提示,小鼠早期胚胎发育期间的胚泡形成,ICM细胞分化出原始内胚层,卵柱期中胚层形成,以及以后的神经管、体节和肢芽形成阶段等一系列形态发生和器官形成过程中,TGF-β_1可能是参与重要作用的一种生长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98.
本文报道了一组新的核仁组织者区蛋白(ANOP)。这些蛋白由三种多肽组成,分子量分别为65,76和78KD。它们集中分布在核纤丝中心周围的高密度纤维组分中。研究表明ANOP广泛地分布于各种脊椎动物细胞中,有较强的抗原保守性。但在两栖类的红细胞和原肠期以前的早期胚胎细胞中则缺乏此种抗原。而在原肠形成过程中,ANOP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加,表明ANOP可能与rRNA基因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9.
100.
电针引起脊髓P物质释放的频率依赖性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沈上  边景檀 《生理学报》1996,48(1):89-93
我室以往的研究表明,不同频率的电针可引起脊髓释放不同种类的阿片肽。本工作观察P物质(SP)释放的频率依赖性,电针频率选择2,4,8,15,30和100Hz,分别收集电针期间及电针前后各30min的脊髓灌流液,通过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大鼠电针有效组和电针无效组P物质免疫活性(SP-ir).结果如下:(1)电针有效组:2Hz引起SP-ir降低,与电针前相比,P<0.01;4Hz电针前后SP-i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8,15,30,100Hz时SP-ir均增加(P<0.01),其中15Hz时SP增加最多(P<0.001),表明刺激引起SP释放有频率依赖性。(2)电针无效组:不论应用何种频率,电针前后脊髓灌流液中SP-ir变化不大(均P>0.05)。提示,电针时脊髓液中SP含量变化与镇痛效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