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用DIGFA单盲检测各类胃病患者血清HP特异性抗体,结果表明其敏感性为979%,特异性为915%,诊断效率达947%,youden’s指数为089。通过本法与常规ELISA比较,发现两法前四种诊断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但DIGFA简易、快速,无需任何设备,数分钟内即可得出正确结论,因此适合于基层医院查病、胃镜检查前过筛及流行病学调查应用  相似文献   
52.
本文研究了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sphaericus)C3-4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产生条件和部分特性。当C3-41菌株处于孢子囊中期时为产SOD酶高峰期,在30℃下的平板培养物及培养基起始pH为中性(pH7.0)时产生的SOD酶比活最高,经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3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G-100凝胶过滤提纯了SOD酶。此酶属Mn-SOD,在25~35℃和pH5~9范围内较稳定,但在55℃下10min完全失活。  相似文献   
53.
本文报道了球形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森田芽孢杆菌三种昆虫病原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电泳图型及其同源性。实验证明B.S和B.tSOD分别具有Ef25~30、56.8和52.9特征酶带,B.mSOD也具有与B.T相同的特征酶带;免疫琼脂双扩散实验证明B.sSOD与B.T和B.mSOD无同源性,B.tSOD抗血清与B.sSOD抗原无沉淀反应,但与B.mSOD抗原产生沉淀反应,证明B.S与B.t和B.M的亲缘关系远,B.T和B.M的亲缘关系近。  相似文献   
54.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的根除率,选择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三联疗法的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措施的四联疗法。方法:选择2010年8月到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采取序贯疗法,对照组的患者采取标准四联疗法。对比两组的根除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根除率为86.7%,对照组患者根除率为51.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7.8%;实验组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4.4%,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的根除率以及疗效高于标准四联疗法。  相似文献   
55.
目的:应用信号标签突变技术(Signature tagged mutagenesis,STM)构建幽门螺杆菌突变体文库重组质粒。方法:采用平末端内切酶随机酶切幽门螺杆菌基因组DNA,并回收300~500bp片段(记作Fr),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ID700-Fr,电转化E.coliDH5α筛选阳性克隆,提取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1200个幽门螺杆菌STM文库重组质粒。结论:STM技术可用于幽门螺杆菌致病以及耐药相关基因的筛选,为幽门螺杆菌致病及耐药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将为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56.
四种石斛兰种胚发育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玫瑰石斛、尖刀唇石斛、短棒石斛、兜唇石斛种子为材料,进行种胚非共生萌发研究,并对其种子形态和胚的发育进程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处于球形胚阶段的石斛兰种子,种胚吸胀后突破种皮,发育至吸收毛和芽生长点出现后,种胚形成原球体;种子萌芽后胚尚未成熟,只进入心形胚阶段。呈纺锤形种子的种皮两端形状不同,一端存在结点,呈弯曲状的尖形,另一端种皮呈收拢的圆口形。4种石斛兰种子,玫瑰石斛种子最长,为两端狭长的纺锤形;兜唇石斛种子最短,呈两端稍细的纺锤形。玫瑰石斛、短棒石斛、尖刀唇石斛种子胚培养需要5~10 d萌发;兜唇石斛种子和胚皆偏小,萌发需要30 d。石斛兰种胚和种皮吸水膨胀后,种胚向种皮的一端移动、脱出或种胚撕裂种皮中央后突破而出,形成裸胚。玫瑰石斛种子撕裂种皮后主要从种皮中央突破;短棒石斛、尖刀唇石斛、兜唇石斛部分种胚从种皮一端脱出,部分种胚则从中央撑破种皮脱出。充分膨胀、变绿后萌芽的裸胚,存在极性,顶部芽生长点萌动,下部出现成群散射状吸收毛。  相似文献   
57.
摘要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胃癌组织中微小核糖核酸-1290(miR-1290)、微小核糖核酸-134(miR-134)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增殖基因、侵袭基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126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Hp检测结果分为Hp阳性胃癌组(n=84)和Hp阴性胃癌组(n=42),另同期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组织中miR-1290、miR-134、增殖基因[磷脂酰肌醇3催化亚基A(PIK3CA)、C-myc癌基因(c-myc)]和侵袭基因[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Twist)、N钙黏素(N-cad)]的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Hp阳性胃癌组织miR-1290、miR-134与肿瘤增殖PIK3CA、c-myc和侵袭基因Twist、N-cad表达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Hp阳性胃癌患者miR-1290、miR-134表达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miR-1290、miR-134表达与Hp阳性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Hp阳性胃癌组患者癌组织miR-1290表达高于Hp阴性胃癌组癌组织及对照组胃粘膜组织,miR-134表达低于Hp阴性胃癌组癌组织及对照组胃粘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胃癌组织中miR-1290表达与增殖基因PIK3CA、c-myc和侵袭基因Twist、N-cad mRNA表达呈正相关性(r=0.620~0.725,均P<0.05),miR-134与增殖基因PIK3CA、c-myc和侵袭基因Twist、N-cad mR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r=-0.670~-0.784,均P<0.05)。不同肿瘤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Hp阳性胃癌患者癌组织中miR-1290、miR-134表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Hp阳性胃癌组患者中,miR-1290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8.78%(20/41),75.61%(31/41)。miR-1290高表达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miR-1290低表达组(Log rank χ2=6.366,P= 0.012)。miR-134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2.86%(18/42),82.50%(33/40)。miR-134低表达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miR-134高表达组(Log rank χ2=10.640,P=0.001)。结论:Hp阳性胃癌组织miR-1290表达增加,miR-134表达降低,两者可能通过促进肿瘤增殖和侵袭基因的表达,导致肿瘤恶性进展及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58.
采用常规的生物测定方法确定了纯化的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的缺失信号肽的97kDa营养期杀蚊毒素(Mosquitocidal toxin 1,Mtx1)蛋白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27.3kDa的Cyt1Aa晶体蛋白对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Mtx1和Cyt1Aa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对致倦库蚊的毒力比单独毒素蛋白高,经统计分析表明两毒素蛋白对目标蚊幼虫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在LC98处理浓度下,Mtx1和Cyt1Aa按3∶1混合的混合物LT50值比单独Mtx1的提前了6.36h。表明Cyt1Aa和Mtx1对致倦库蚊具有协同毒杀作用,提高对目标蚊虫的毒力、缩短半致死时间。该结果为深入研究Mtx1和Cyt1Aa的杀蚊作用方式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在蚊虫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9.
Cdc42和球形肌动蛋白在卵母细胞胞质分裂中的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活性Cdc42与球形肌动蛋白(G-actin)在爪蟾卵母细胞胞质分裂中的定位关系。分别用GFP-wGBDmRNA与罗丹明-594-微管蛋白、Alexa-488-球形肌动蛋白与罗丹明-594-微管蛋白、GFP-wGBDmRNA与Alexa-594-球形肌动蛋白共同显微注射爪蟾卵母细胞。利用共聚焦显微镜,时间延迟摄影方法,分别观察活体卵母细胞中活性Cdc42、球形肌动蛋白在胞质分裂过程中的定位,以及活性Cdc42与球形肌动蛋白在胞质分裂中的定位关系。在卵母细胞胞质分裂中,活性Cdc42与球形肌动蛋白存在空间上共定位现象,并且在时相上具有一致性。结果提示活性Cdc42和球形肌动蛋白在卵母细胞胞质分裂过程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0.
稻、麦秸秆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洁生  杨维东  高洁  李诗盈 《生态学报》2007,27(11):4498-4505
考查了秸秆及其浸出液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影响,分析了秸秆附着微生物及秸秆物理吸附作用对秸秆抑藻活性的影响,观察了稻杆浸出液对藻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一定量的物理破碎稻杆、麦杆及其浸出液均可有效抑制棕囊藻的生长,灭菌与未灭菌秸杆之间抑藻效果相差不大。不同条件处理的秸杆浸出液总酚含量与抑藻作用间均存在很大差异,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秸秆处理组细胞膜破裂、细胞塌陷,结构不完整,细胞粗糙度明显增加。这些结果提示微生物和物理吸附对秸杆抑藻作用的贡献很小,秸秆中存在的或降解产生的抑藻活性成分是秸秆抑藻的主要原因;除了酚酸类物质外,秸杆中可能存在其他可以显著抑制藻类生长的物质;秸秆通过破坏藻细胞的膜结构,导致藻细胞出现空洞,细胞内容物流出,从而抑制或杀灭藻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