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钦州湾越冬鸻鹬类对不同生境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及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先后两次对钦州湾的越冬鸻鹬类进行了调查,对越冬鸻鹬类退潮后在各类型生境的分布情况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制定有效保护越冬鸟类及其生境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退潮后各生境内记录到的鸻鹬类物种数和种群数量均不同,钦州湾不同生境鸻鹬类结构特征随天气变化改变。相似性比较显示,晴天各生境中鸻鹬类相似性指数最高的是盐田-养殖塘生境和农田生境,相似性指数为0.96;鸻鹬类相似性指数最低的是红树林滩涂生境和光滩生境,相似性指数为0.49。阴冷天气各生境中鸻鹬类相似性指数最高的是光滩生境和盐田-养殖塘生境,相似性指数为0.79;最低是红树林滩涂生境和光滩生境,相似性指数为0.52。分析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对越冬鸻鹬类生境选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2.
王迪  陈丕茂  逯晶晶  马媛 《生态学杂志》2013,24(6):1686-1692
2008-2009年对钦州湾及附近海域进行4个季节航次的浮游植物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1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达101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7.1%;甲藻次之,23种;其他种类3门7种.浮游植物以广温性种和暖水性种为主.总种类数的季节变化与硅藻种类数均为春季最低,夏、秋、冬依次增加,冬季最高.各季节浮游植物丰度为232.28×104~977.0×104 cell·m-3,平均为558.57×104 cell·m-3;各季节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夏、春、冬和秋依次减少的趋势;各区域浮游植物丰度四季均为由内湾至外湾先升高、到湾外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夏季其高丰度区由外湾南移至湾口附近.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18和0.63,多样性水平较高.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盐度、溶解性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的相关关系因季节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3.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1年对莱州湾20个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运用功能群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群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2011年共发现177种大型底栖动物,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各功能群所含种类占全部种类的百分比依次为C>D>Pl>O>Ph,栖息密度百分比依次是Pl>D>C>O>Ph,生物量百分比依次是Pl>C>D>O>Ph;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0个站位分为3组;各功能群的种类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季节变化上均无显著差异,各功能群的丰富度指数(d)依次是C>D>P1>O(Ph功能群除外),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均匀度指数(J')依次是C>D>O>Pl,季节间差异不显著,多样性指数(H')依次是C>D>Pl>O,季节间差异不显著;种类多样性和功能群多样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ABC曲线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扰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其食物来源共有4个营养级,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占第Ⅱ、Ⅲ、Ⅳ营养级,各营养级之间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  相似文献   
104.
2009年2-11月以水采、网采和显微鉴定的方法分别对湛江湾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分析了湛江湾角毛藻(Chaetoceros)群落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湛江湾角毛藻共有32种,其中有17种为赤潮种,优势种有旋链角毛藻(C.curvisetus)、假弯角毛藻(C.pseudocurvisetus)和牟氏角毛藻(C.muelleri)3种;种类丰富度和细胞丰度在季节分布上表现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而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湾口高,向内湾逐渐降低.相关分析表明:角毛藻细胞丰度与水温、盐度、pH、叶绿素a浓度及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DIN、SiO32-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PO43-相关性不显著:角毛藻细胞丰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水温,由季节更替而产生的种间竞争和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空间变化则受到光照、盐度、pH和高丰度养殖贝类滤食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泉州湾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汞分布及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泉州湾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汞的含量,研究了汞的分布特征、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泉州湾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含量范围0.03~0.22 mg·kg-1,除14#采样点外,其余各采样点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 Ⅰ类标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汞占总汞的比例为可氧化态(84.0%)>残渣态(14.0%)>可还原态(1.8%)>弱酸溶态(0.2%);沉积物中汞的生物有效性较高,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06.
于2006年9月和2007年5月对乐清湾5条潮间带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3种, 其中软体动物40种, 多毛类25种, 甲壳动物24种, 棘皮动物9种, 其它动物15种。从季节来看, 物种数秋季(81种)高于春季(68种),但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春季(分别为(91.90±59.14) g/m2和(1541±1261.41)个/m2)明显高于秋季(29.20±22.20)g/m2和(201±52.97)个/m2);春季以焦河蓝蛤 幼体、彩虹明樱蛤 、婆罗囊螺 、绯拟沼螺 为主要优势种,而秋季以短拟沼螺 、彩虹明樱蛤、淡水泥蟹 、巢沙蚕 为主要优势种,说明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随着季节有着较大的变化。各断面的Shannon-Winner指数(H')为2.34-3.31,平均为2.85±0.35;Margalef's species richness 指数(d)为3.02-6.42,平均为4.29±1.10;Pielou's evenness 指数(J')为0.46-0.73,平均为0.62±0.09。运用ABC曲线、等级聚类和MDS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群落结构已受到中度干扰,稳定性差。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向次生型群落转化,原因可能与过度采捕、生境恶化、海岸工程以及围塘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对环渤海区域进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通过本研究为这一区域的林蛙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多年来的野外调查,结合已有研究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本区域分布林蛙有6种,其中黑龙江林蛙、徂徕林蛙和昆嵛林蛙分布区域狭窄,徂徕林蛙和昆嵛林蛙不仅是中国的特有种,也仅分布于本区域的山东省。林蛙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药用价值巨大,养殖产业不断发展。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林蛙保护问题日显突出。结论环渤海区域是中国林蛙属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东北林蛙养殖的主要地区,应加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8.
2001年11月至2002年8月在泉州湾浮山(R1)、下洋(R2)、垵头(R3)和大坠岛(R4) 选择4条岩相潮间带断面对底栖生物分布进行了调查,共采集了6687号标本.经分析鉴定共有324种,其中有藻类17种,多毛类102种,软体动物96种,节肢动物62种,棘皮动物11种,其他动物共有36种.岩相断面种类的水平分布受制于潮流和海浪,不同断面的种数排序是浮山(206种)>下洋(197种)>大坠岛(193种)>垵头(166种).垂直分布主要受制于潮汐和海浪.各断面不同潮区的共同特征是中潮区的物种最多,在129-156种之间;低潮区居第二,在87-116种之间;高潮区的种类最少,在9-20种之间.种数的季节变化反映生物对水温的适应性,不同季节种数排序为夏季(190种)>春季(164种)>秋季(158种)>冬季(150种).  相似文献   
109.
盐度对墨西哥湾扇贝幼虫和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0年4月和2001年4月在浙江省玉环县抛西水产育苗场研究了海水盐度对墨西哥湾扇贝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浮游幼虫的适宜盐度为16.54—36.58,最适生长盐度为23.38—30.02;稚贝的适宜盐度为23.38—42.70,最适生长盐度为23.38—36.58。  相似文献   
110.
四十里湾栉孔扇贝清滤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的现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生物沉积法在四十里湾不同海区对栉孔扇贝的生理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1龄栉孔扇贝 (4 1 .1± 4.1 mm,软体干重 0 .48± 0 .1 0 g/ ind)清滤率变化范围为 0 .72~ 2 .5 4(平均 1 .2 7) L/ (ind· h)或 1 .65~ 5 .97(平均 2 .61 ) L/ (g· h)。清滤率受 TPM的变化影响不大 ,而摄食率却随 TPM的升高而升高。 2龄扇贝 (软体干重 1 .91± 0 .3 2 g/ ind)清滤率为2 .0 9~ 3 .99(平均 3 .1 0 ) L/ (ind· h)。栉孔扇贝吸收速率与 POM呈正相关关系 ,而与饵料质量 (POM/ TPM)无明显的相关性。1龄扇贝和 2龄扇贝吸收效率没有显著差别 ;扇贝对 POM的吸收效率与 TPM (或 POM)关系不大 ,却与饵料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扇贝对 POC、PON和 PP的吸收效率平均分别为 68.9%、64.0 %和 63 .6%。在沿岸养殖海域 ,栉孔扇贝通过大量的滤水摄食以及较高的吸收效率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