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了解福建省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数量时空分布及群落结构现状,2005年11月和2006年4月在湄洲湾潮间带选择了灵川(Mch1)、苏厝(Mch2)、郭厝(Mch3)、东吴(Mch4)和东桥(Mch5)5条断面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潮间带底栖生物225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88.00%,三者构成潮间带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断面间比较,东桥断面种数较多,苏厝断面较少。季节比较,春季各断面种类较秋季多。平均生物量22.91g/m2,以软体动物居第一位,甲壳动物居第二位;平均栖息密度为388个/m2,以多毛类居第一位,软体动物居第二位。生物量以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栖息密度以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调查结果显示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较高,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灵昆岛围垦滩涂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葛宝明  鲍毅新  郑祥 《生态学报》2005,25(3):446-453
于2003年秋季在浙江温州灵昆岛进行了不同围垦年份的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通过以空间替换代替时间替换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围垦年份滩涂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并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于6门8纲20科.主要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在潮沟的不同位置即草滩(GF)、边滩(BaC)和潮沟底(BoC),物种的组成和数量有所不同,草滩发现的大型底栖动物为18种,边滩23种,潮沟底13种.草滩上的种类主要是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种类较少,软体动物的种数多于节肢动物的种数,以底上运动迟缓型的面上生活类群(GS)为主.边滩底栖动物群落主要是由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组成,底内型和穴居型的面下生活类群(GSB)为主.潮沟底发现种类大多为甲壳动物,以底内型和游泳型种类为主.草滩、边滩和潮沟底的种类GS/GSB分别为1.43、0.44和0.44.(2)3条潮沟草滩、边滩和潮沟底的密度GS/GSB平均值分别为3.86、1.14和0.21.(3)3条潮沟同一站位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草滩58.81g/m2,边滩67.07 g/m2,潮沟底14.38 g/m2,按照大小排序为边滩>草滩>潮沟底.潮沟3个站位的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87年潮沟30.15g/m2,1992年潮沟47.65g/m2,1997年潮沟57.56g/m2,按照大小排序为1997年潮沟>1992年潮沟>1987年潮沟.(4)不同围垦年份潮沟不同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Margalef种类丰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的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各有不同的表现.不考虑围垦年份因素,潮沟的3个站位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为边滩>潮沟底>草滩;Pielou均匀度指数潮沟底>边滩>草滩;Simpson优势度指数草滩>边滩>潮沟底.(5)以不同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密度的4次方根为基础所进行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条潮沟共9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以分为3组,即潮沟底、边滩、草滩,以聚类时得到的距离矩阵为基础的2维的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结果更为直观的显示了潮沟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距离和相似情况,并支持聚类所得结果.讨论了围垦后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点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江口3个区域潮间带(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嵊山岛)监测数据,对长江口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长江口海域泥相和岩相潮间带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9门57种,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多毛类构成主要类群。崇明东滩、南汇边滩两个泥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6.4个/m~2和160.4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8.42 g/m~2和45.71 g/m~2;嵊山岛岩相潮间带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8.9个/m~2和763.72 g/m~2。各断面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位于1.36—3.24、0.75—2.88和0.48—0.77,泥相潮间带低潮区生物多样性优于中潮区和高潮区,岩相潮间带中潮区生物多样性最好。聚类分析可见长江口海域潮间带底栖生物分为泥相和岩相2个大组群,物种分布存在明显的分潮区现象,高潮区站位成群或与个别中潮区站位成群,低潮区站位成群或与个别中潮区站位成群,表明底质类型和潮汐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近30年来,崇明东滩和南汇边滩底栖生物种类数存在一定波动,嵊山后陀湾断面生物种类数明显下降;3个区域潮间带...  相似文献   

4.
浙南岛屿岩相潮间带石鳖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浙南岛屿岩相潮间带石鳖的群落结构。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种类均匀度(J)、Margalef种类丰度(d)、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I)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水平变化,H′值为北麂的关帝山最大、七星岛最小,J值为洞头的鸽尾礁最大、七星岛最小,d值为南麂的马祖岙口和北麂的海利相对较大、北麂的筲箕屿最小,I值为七星岛最大、洞头的鸽尾礁最小;垂直变化,潮区由高到低,H′、J和d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I值中潮区开始则逐渐变小;季节变化,H′、J、d值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I值则相反。用Bray-Curtis群落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浙南岛屿潮间带石鳖群落可聚为两大类型。温度、潮汐、海岸开敞度、浪击度和空间异质性是影响石鳖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表明,受盐度及海岸开敞度影响,该列岛岩相潮间带生活着低盐性、广盐性及高盐性3种类型群落.多毛类数量,从西部到东部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软体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顺序分别为SS4>HL3>SJ2>DY1和DY1>SJ2>HL3>SS4;甲壳动物分别为DY1>SJ2>HL3>SS4和SS4>HL3>SJ2>DY1;藻类生物量顺序为HL3>SS4>SJ2>DY1.垂直分布上,多毛类数量,断面DY1及SJ2为中湖区>低潮区>高潮区,断面HL3及SS4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藻类生物量顺序均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藻类生物量一般以春秋季最高,夏季较低;底栖动物生物量,DY1以夏秋季生物量较大,冬季最小,SJ2、HL3分别以春秋生物量最大,SJ2以冬季最小,HL3以春季最小.  相似文献   

6.
夏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与昼夜垂直移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左涛  王荣  王克  高尚武 《生态学报》2004,24(3):524-530
对 2 0 0 1年 8月南黄海青岛外海至济州岛断面 ,浮游动物的日垂直变化、断面垂直分布及其与海区水文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浮游动物 40种。断面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 13 62 ind/ m 3 ;种类丰富度与暖水种数呈正相关 ,分布趋势为测区东部高、西部低 ;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parvus)、拟长腹剑水蚤 (Oithona similis)、强壮箭虫 (Sagitta crassa)、近缘大眼剑水蚤 (Corycaeus affinis)。在不同水层 ,浮游动物丰度分布不同 ,随水深增加而减少 ,表层丰度最高 (3 2 2 1ind/ m3) ,温跃层和底层分别为 743 ind/ m3、43 8ind/ m3;种类组成也不相同 ,表层数量最多的种类为鸟喙尖头(Penilia avirostris)、温跃层及其以下水体为中华哲水蚤 ,其它主要种类亦表现不同水层取向。在连续观测站 ,根据浮游动物主要种类的昼夜垂直移动与温跃层关系 ,将之分为表层分布 ,近温跃层分布 ,底层分布及全水层分布 4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台湾岛和海南岛兰科( Orchidaceae)植物区系特征,在充分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2个岛屿兰科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和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并对这2个岛屿与大陆陆地和周边国家兰科植物的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2个岛屿的兰科植物共有146属639种,其中,台湾岛有107属446种,海南岛有96属302种。2个岛屿树兰亚科( Subfam. Epidendroideae)的属和种比例均最高;原始的拟兰亚科( Subfam. Apostasioideae)在台湾岛无分布,而在海南岛分布有2属4种。从属和种的数量看,含1种和2~5种的属比例较高,分别占台湾岛兰科植物总属数的43.9%和36.4%,占海南岛兰科植物总属数的45.8%和40.6%;且包含种数多的属的比例较低。从生活型看,2个岛屿地生兰和附生兰的比例较高,分别占台湾岛兰科植物总种数的52.7%和34.3%,占海南岛兰科植物总种数的37.1%和55.3%。从分布区类型看,台湾岛和海南岛的兰科植物分别可划分为11和10个分布区类型,且均以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型属和种的比例最高,热带亚洲分布型属和种的比例也较高。从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数量比(R/T)看,台湾岛和海南岛兰科植物属的R/T值分别为3.6和3.3,种的R/T值分别为10.9和11.9,说明2个岛屿的兰科植物均以热带成分为主,台湾岛还包含一定的温带成分。从共有属和共有种看,2个岛屿与大陆陆地的兰科植物共有属均约占各自兰科植物总属数的90.7%,其中,三地共有属有66属;台湾岛与大陆陆地的兰科植物共有种比例较低(46.2%),而海南岛与大陆陆地的兰科植物共有种比例较高(74.9%),说明2个岛屿与大陆陆地兰科植物属的同源性较高,且海南岛兰科植物的大陆性特征更明显。与周边国家相比,2个岛屿与越南的兰科植物共有种比例较高,分别占台湾岛和海南岛兰科植物总种数的33.9%和75.2%。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台湾岛和海南岛的兰科植物种类丰富,生活型齐全,且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但台湾岛的兰科植物还表现出一定的温带性质;2个岛屿与大陆陆地兰科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但台湾岛兰科植物的特有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鱼类多样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08,28(12):5948-5956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探索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次拖网调查中,共鉴定鱼类64种,其中16种是暖温种,其余48种为暖水种。银姑鱼(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us)是6月份的关键种,龙头鱼(Harpodon nehemus)是9月份的关键种。瓯江口北部岛屿密集的区域,也是鱼类种类密集的水域。多样性指数(H’)值平面分布格局显示:岛群之间水域H’值较高,岛群外部水域H’值远远低于岛群之间和岛群内侧水域。岛屿周围与岛屿之间鱼类物种丰富,物种分布与海底地形多样化、底质多样化和水流环境多样化有关。单一优势种出现是导致外侧水域鱼类H’值较低的主要原因,种数较少仅仅是次要原因。瓯江径流的季节变化,瓯江南口和北口冲淡水势力差异,台湾暖流势力的季节变化是影响瓯江口海域鱼类种类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水文因素。暖流势力减弱,一些物种开始向外海深水做越冬洄游,这是9月份鱼类种数少于6月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蒙新区草盲蝽复合组昆虫标本鉴定和资料整理,共得到5属34种。其中,种类最多的是草盲蝽属Lygus13种(38.24%),占绝对优势。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蒙新区草盲蝽复合组昆虫以古北界为主,种数占15种(44.12%)。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草盲蝽复合组单独分布于蒙新区的物种有8种,约占物种总数的1/4(23.54%),其次是蒙新区与华北区共有5种(14.72%),蒙新区与东北区共有3种(8.82%),其它动物区系分布的物种均较少。在蒙新区动物地理区划中,蒙新区草盲蝽复合组昆虫以西部荒漠亚区种数最多,共14种(41.18%),其次为东部草原亚区和西部荒漠亚区共有9种(26.47%)。  相似文献   

10.
胡亮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403
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重要代表。福建平潭岛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北部, 是中国大陆距台湾岛最近之处, 其海域内的底栖贝类区系对了解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和底栖生物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2015-2018年间中山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系在平潭岛海域采集的3,346号底栖贝类标本的鉴定, 结合已发表文献整理出了平潭岛海域底栖贝类名录, 并梳理了各物种在中国近海的地理分布类型。结果显示, 本研究所采标本分属58科122属161种, 其中47种为平潭岛海域新记录。结合历史文献记录, 平潭岛海域共有底栖贝类98科244属395种。其中93.7%的种类在南海亦有分布, 82.0%的种类在东海有分布, 31.1%的种类在黄渤海有分布, 42.3%的种类在台湾岛东部海域有分布。南海-东海分布型种类占区系总种数的49.9%; 其次为南海-黄渤海分布型(27.6%)和南海-台湾海峡分布型(16.2%)。分布限于台湾海峡及其以北的种类仅占总种数的6.3%。研究结果表明, 平潭岛海域底栖贝类区系具典型的亚热带性质, 暖水性种类和广温性种类占主要优势, 与南海北部和东海大陆沿岸地区的关系密切, 与台湾岛周边海域的联系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
贵州毕节野生大型经济真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毕节地区野外调查,采集并鉴定标本437份,共计发现野生大型经济真菌31科52属100种(含变种、变型),加上文献记载的该地区的大型真菌共有44科86属187种.种类最多的为红菇科(Russulaceae)真菌,共34种,占全部种数的18.2%;第二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有17种,占全部种数的9.1%.蘑菇科(Agaricaceae)和牛肝菌科(Boletaceae)并列第三,分别有14种,各占全部种数的7.5%.在所有野生大型经济真菌中,食用菌141种,药用菌46种;木本植物外生菌根真菌96种,占总数的51.3%;88种为腐生菌,2种为寄生真菌,1种为虫生真菌.外生菌根真菌在毕节大型真菌种类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以上,对维持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分析了真菌在不同海拔、林型和季节的分布规律:野生大型经济真菌的种类随海拔不断增高而逐渐减少,但是当海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真菌的数目又趋于稳定;7-8月和9-10月是菌类生长的主要时期;不同林型真菌种数排序为华山松与茅栗的混交林>山茶、水杉和云南松混交林>华山松林>百里杜鹃天然林.农贸市场出售的种类仅16种,占8.6%,表明当地真菌的开发应用潜力尚待挖掘.  相似文献   

12.
浙江金华市郊地面苔藓植物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小伟  郭水良 《广西植物》2003,23(2):112-120
在金华市郊不同生境设立30个样点。调查发现共有67种地面苔藓植物。计测了其中的54个主要种类的生态位重叠值和宽度,以生态位重叠值为指标,应用最小生成树法和主坐标排序法对它们进行分类。结果发现,金华市郊的地面生苔藓植物可被分成3个生态类群,苔藓植物种数(N)与生态位宽度(B)符合:N=27.304e 11.425B(R2=0.9915),大部分的地面生苔藓植物生态位宽度很窄。  相似文献   

13.
南岭南北坡灰蝶的区系组成与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岭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发源地和保存地,研究南岭蝴蝶的区系和生态分布对保护蝴蝶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岭中段南北坡的灰蝶进行多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南岭保护区共记录到灰蝶101种,82.178%的种分布在东洋区。按中国动物区系划分,南岭灰蝶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中、西南三个区。从灰蝶在南岭南北坡的分布来看,2012-2014年在南北坡调查点共发现灰蝶865头,分别属于31个种,其中南坡共发现470头(隶属于27个种)、北坡228头(隶属于13个种)。这说明南坡的灰蝶种数多,是北坡种数的2倍;南坡的种群密度也比北坡高,是北坡的2.06倍。从同一坡向不同海拔来看,南坡1000-1100 m与500-600 m两个海拔的灰蝶种类数相同,但前者的种群密度为后者的1.55倍;北坡灰蝶种数与种群密度1000-1100 m均高于500-600 m;山顶灰蝶种类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2010年和2011年春季和秋季于福建宁德、莆田、湄洲、厦门、漳浦和东山等6个港湾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和相关数据。6个港湾共记录浮游植物4门102属206种,种数以硅藻最多,甲藻次之,金藻和蓝藻较少。6个港湾中,种类数最多的为莆田(110种),其次为东山(106种)、厦门(100种)、漳浦(95种)、湄洲(86种),宁德最少(63种)。季节分析表明,春季的浮游植物种数呈北部港湾高于南部的分布态势,秋季反之;春季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布大致为由北部港湾至南部港湾递减,秋季相反。春季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1.15–3.05,最高值出现在东山,最低出现在宁德;秋季多样性指数在2.55–3.65之间,最高值在东山,最低值在厦门。分析认为,浮游植物多样性分布模式受不同水系消长的影响。与历史数据相比,浮游植物总平均丰度较以往上升,优势种排序出现变化,适应高营养盐的种类成为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8年8月15日—2008年9月7日南海北部调查期间所获得的网采浮游植物资料,对该海域的4个断面共计13个站位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包括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多样性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等基本状况。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3属169种(含变种和变型),主要以暖水性、广温性和广布性种为主,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ceae)37属114种,占总种数的67.4%,甲藻门(Pyrrophyta)12属50种,占总种数的29.6%,蓝藻门(Cyanophyta)2属3种及金藻门(Chrysophyta)2属2种等。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18.06×104cells/m3,其中硅藻丰度平均值为55.72×106cells/m3,甲藻丰度平均值为0.81×106cells/m3。调查区域内的优势种包括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藻类为聚类分析(UPMGA)将站点大致上分为4个生态区(珠江口生态区,吕宋海峡区,琼东上升流区和18°N断面区),结果表明,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比较相近的站点具有较高的群落结构组成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统万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无定河畔,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乌审旗相毗邻。通过对统万城遗址土夯城墙上苔藓植物的分布、植物多样性、水分生态类型及区系地理成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统万城遗址土夯城墙上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共有26种,其中苔纲1科1属1种,藓纲2科9属25种;(2)苔藓植物在城墙阴阳面种类分布有所不同,城墙阳面苔藓植物共有18种,占苔藓植物总数的69.23%,呈斑块状分布,多数为旱生种类。城墙阴面苔藓植物共有24种,占苔藓植物总数的92.31%;(3)不同生境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体现为城墙阴面下部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城墙阳面中上部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4)水分生态型分析表明:旱生类型占总种数的73.07%,中生类型占26.92%,不存在湿生和湿中生类型;(5)统万城遗址城墙上的苔藓植物共有6种区系地理成分,其中北温带分布最多,共14种,占总种数的53.84%,古热带和温带亚洲分布最少,各有1种,各占总种数3.85%。  相似文献   

17.
嵊泗列岛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清菁  蒋霞敏  徐镇  唐锋  王弢 《生态学杂志》2012,31(9):2350-2355
于2010年8月-2011年8月对嵊泗列岛潮间带大型海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大型海藻114种,隶属3门53属,其中红藻门33属75种,占总数的65.8%,褐藻门13属21种,占18.4%,绿藻门7属18种,占15.8%;枸杞最多(87种),金平其次(42种),马关最少(26种);79.8%海藻分布在低潮带,62.3%分布在中潮带,种类组成相似性指数中、低潮带为0.57,高、中潮带为0.15,高、低潮带为0.06;种类组成夏季(57种)>冬季(55种)>春季(52种)>秋季(46种),春季优势种有裙带菜、孔石莼、长石莼和厚膜藻等,夏季优势种为瓦氏马尾藻、粗枝软骨藻、鼠尾藻和麒麟菜等,秋季优势种为江蓠、小杉藻、鼠尾藻和石莼等,冬季优势种为萱藻、圆紫菜、鼠尾藻和日本多管藻等.  相似文献   

18.
贺兰山天牛科昆虫区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2015年对贺兰山不同海拔和垂直植被带的天牛科昆虫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贺兰山共有天牛科昆虫6亚科31属45种,其中,沟胫天牛亚科属、种数最多,有14属21种,其种数占总种数46.67%,天牛亚科有9属12种,幽天牛亚科有4属5种,花天牛亚科有2属4种,锯天牛亚科2属2种,膜花天牛亚科仅有1属1种。区系组成上,古北界有17种,占总种数的37.78%,其中中亚成分占35.29%,广布型28种,占总种数的62.22%。在我国昆虫地理区划中的分布共有13个分布类型,全国广布型最多,占总种数的20%。以蒙新区种类为主体,并与东北区和华北区关系密切联系。在垂直分布上,以山前阔叶林带采集到的天牛种类最多,有22种,占总数的48.89%;从低海拔的山前荒漠半荒漠带到高海拔的山地针叶林带,天牛物种数量逐渐增加;除山地草原带外,随海拔增高,古北界种类逐渐增多。通过聚类分析显示,山地针叶林带和针阔混交林带天牛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山地灌丛带、山地疏林带和山前阔叶林带相似性较高;山前荒漠半荒漠带、山地草地带与其他植被带天牛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天祝夏玛林区蝶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雄  马怀义  刘汉成  马正学 《昆虫知识》2011,48(6):1798-1805
2008-2010年每年7-9月,在天祝夏玛林区按照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植被类型的自然环境,对蝶类进行了系统的采集,共获得蝶类标本2000号,经整理、鉴定出71种蝶类,隶属于8科50属。其中粉蝶科9属20种,占总种数的28.2%,为优势类群;蛱蝶科15属15种,眼蝶科13属14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1.1%和19.7%,为次优势类群;绢蝶科(1属9种)和灰蝶科(8属8种)为常见类群;弄蝶科(2属2种)、凤蝶科(1属2种)和蚬蝶科(1属1种)为罕见类群。区系成分分析结果是,属于古北界的种类有51种,占总种数的71.8%;属于东洋界与古北界兼有种类有14种,占总种数的19.7%;广布种6种,占总种数的8.5%;完全属于东洋界的种类无分布。结果表明,该地区分布的蝶类区系成分以古北界的种类为主。  相似文献   

20.
2006—2013年,采集到甘肃省花尺蛾(Geometridae:Larentiinae)标本1870号,鉴定出花尺蛾77属213种及亚种。其中游尺蛾属(Euphyia)和15种及亚种为甘肃新记录。7个优势属(Photoscotosia,Dysstroma,Rheumaptera,Xanthorhoe,Stamnodes,Eulithis,Epirrhoe)含58种,属占总数9.09%,种占总种数27.23%。不同采样区之间物种分布有明显差异。甘肃省花尺蛾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呈现出中段高(陇东、甘南地区)、两端较低(定西、河西地区)的现象,这与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因素有关。分析213种及亚种花尺蛾的区系特征,结果显示:古北界种类有107种及亚种,占总种数50.23%;东洋界种类有21种及亚种,占总种数9.86%;两界兼有种类有85种及亚种,占总种数39.91%,即古北界成分占优势,同时具有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