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宜昌鳅(鱼它)系底栖性小型鱼类,在长江宜昌江段的渔获物中时有出现。繁殖期为5—6月,产漂流性卵,膜径在3.1—4.0毫米之间,水温21.2—25℃时,受精卵约经40小时孵出。作者对其仔稚鱼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实验材料系长江宜都江段采得的天然受精卵,经室内孵化培养而成的仔稚鱼。选择一尾经乌拉坦(ureathane)麻醉后在解剖镜下测量身体各部比例,记述形态特征,并绘制草图。另选两尾作对照。开始摄食后,以浮游生物喂养,培育至外形与成鱼相似时才鉴定种类。    相似文献   
62.
饥饿对杂交鲟仔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仔鱼期是鱼类生活史中最脆弱,对环境条件最敏感的时期,饥饿是导致此阶段仔鱼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海洋鱼类补充量研究的焦点之一。殷名称曾指出采用饥饿研究的方法,可以确定仔鱼的初次摄食期和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这对于鱼类苗种培育和人工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王吉桥等、宋昭彬等开始将饥饿研究应用于多种淡水鱼类仔鱼。然而,有关鲟类仔鱼的饥饿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3.
为揭示炔诺酮(norethisterone)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质量浓度为1 000 ng/L的炔诺酮处理海洋青鳉(Oryziasmelastigma)仔鱼24 h,分析炔诺酮对海洋青鳉仔鱼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炔诺酮处理导致海洋青鳉1 848个基因转录模式发生显著改变,其中,728个基因上调,1 120个基因下调。GO富集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肽酶活性,作用于L-氨基酸肽”和“辅因子结合”等途径显著富集。KEGG富集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铁死亡、 DNA复制和脂肪酸代谢通路显著富集。其中,在铁死亡通路中,acsl4、acsl3和gass下调。在DNA复制和脂肪酸代谢通路中,所有差异表达基因全部下调。结果表明,炔诺酮暴露可影响海洋青鳉仔鱼的生长和发育有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对海洋青鳉的早期发育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4.
本文运用组织学方法对异齿裂腹鱼仔鱼发育过程中除眼睛以外的黑色素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异齿裂腹鱼孵化出膜后,黑色素在各个组织器官的出现顺序为: 脑颅外膜→围心腔、背部皮肤→腹腔内膜、脊髓腔。其中,出膜5 d时脑颅外膜处出现黑色素;7 d时围心腔和背部皮肤出现黑色素;10 d时腹腔内膜、脊髓腔出现黑色素。异齿裂腹鱼出膜10 d后,其皮肤和内脏器官(脑颅、围心腔、腹腔内膜、脊髓腔)均具有黑色素,且主要分布在背侧。黑色素在异齿裂腹鱼仔鱼发育过程中的出现时序和分布规律可能与其所处的强紫外辐射环境有关。本研究可为研究鱼类黑色素的紫外防护机制提供参考,并为今后高原鱼类仔鱼的培育条件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5.
66.
通过人工干法授精获得大渡软刺裸裂尻鱼的受精卵,观察了实验室孵化培育条件下的仔鱼形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平均水温为11.86℃(9.0~16.0℃)下胚胎历时9 d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1.65 mm±0.27 mm,鳃弓、口凹和肛门原基明显,眼色素和胸鳍原基出现,肌节43对(12+20+11),心跳140~160次/min。出膜9 d,仔鱼肠道贯通,鳔雏形和背鳍原基出现。臀鳍原基出现和尾鳍分叉分别于出膜后13 d和16 d发生。出膜19 d,腹鳍原基出现,此时背鳍鳍条4~6枚,臀鳍鳍条2~4枚。出膜32 d,鱼体全长22.99 mm±0.65 mm,除存在少量鳍褶外,基本具备成鱼的形态特征。仔鱼卵黄于出膜第12天吸收完全,卵黄囊体积与出膜后天数呈显著的多项式相关(P0.01)。体长、全长、头长和肛后长的生长均呈明显的二项式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大渡软刺裸裂尻鱼早期发育生物学资料,为人工养殖研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太平洋鳕仔鱼饥饿实验及不可逆生长点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艳秋  姜志强  孙阳  毛明光  孟祥科 《生态学报》2014,34(14):3873-3878
通过研究饥饿胁迫对太平洋鳕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太平洋鳕仔鱼最佳投饵时间及不可逆点,以期为太平洋鳕人工育苗提供科学参考。实验设饥饿组和摄食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0.0—11.0℃时,太平洋鳕仔鱼在孵化后第5天开始摄食,此时卵黄囊容量约从初孵时的0.2402mm3降至0.0062mm3,卵黄囊体积随仔鱼生长逐渐变小。从第8日龄开始,饥饿仔鱼的全长、体长、肛前长、体高等指标与摄食组差异极显著(P0.01),多项生长指标出现负增长,饥饿组与摄食组仔鱼开鳔率及鳔体积差异明显,表明饥饿对仔鱼生长发育起延迟作用。太平洋鳕仔鱼初次摄食率为30%,第7天初次摄食率达90%,仅保持1d。太平洋鳕仔鱼的耐饥饿能力较差,PNR为9日龄。最佳投饵时间为5—7日龄。  相似文献   
68.
鲈鲤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仔鱼(0~57日龄)的异速生长模式.结果显示:鲈鲤仔鱼全长由慢速生长到快速生长的转折点为25日龄;其多数外部器官均具有异速生长特点,头部和尾部的生长快于躯干部,均在22 ~ 27日龄出现生长拐点;眼径在14 ~ 15日龄较早出现生长拐点,促使眼睛充分发育,以提高早期仔鱼开口期摄食外源食物的能力;吻长在33~34日龄出现生长拐点,促进了口的充分发育,以适应不同的饵料环境;胸鳍、背鳍、尾鳍、臀鳍和腹鳍分别在13~14日龄、31~32日龄、32 ~33日龄、38 ~39日龄、43 ~ 44日龄出现生长拐点,除胸鳍和尾鳍外,其余各鳍的鳍条均在拐点处分化完全,即鲈鲤仔鱼的游泳能力已得到大幅提高.研究表明,鲈鲤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保证了各重要功能器官的充分发育,以适应多变的环境,有效地保障了其早期的生存,可为育苗生产和野生早期资源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9.
研究了盐度梯度对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水温(28±0.5)℃下,观察比较了8个梯度的盐度(3‰、6‰、9‰、12‰、15‰、18‰、21‰、24‰)及纯净淡水(盐度为0)条件下,新吉富罗非鱼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同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对4批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实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值。结果表明,新吉富罗非鱼受精卵在盐度6‰~15‰时,孵化率较高(89.0%~92.7%);盐度低于3‰和高于18‰时,孵化率较低。仔鱼生存适宜盐度3‰~15‰,最适盐度6‰~9‰。新吉富罗非鱼仔鱼在盐度0~3‰及18‰~24‰时,仔鱼的SAI值较低,不适宜仔鱼培育;盐度为6‰~15‰时,仔鱼的活力较高。仔鱼的SAI值与受精卵的孵化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0.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是抑制肌肉生长和发育的生长调控因子.将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MSTN成熟肽cDNA改造后克隆到pET32a(+)载体上,构建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表达.SDS-PAGE检测表明重组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大小约28 kD,含量为菌体总蛋白的34%.用纯化后的表达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大口黑鲈MSTN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证实所获得的抗体可与抗原蛋白特异性结合,抗体的效价为1: 62 500.将获得的抗体显微注射到大口黑鲈的受精卵卵黄区,结果显示具有促进仔鱼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