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涉及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是狼疮性肾炎。研究表明,IL-17和产IL-17细胞可以浸润肾脏,与其他细胞因子协同作用,引起肾脏局部炎症反应。拮抗IL-17的生物制剂已应用于银屑病、强制性脊柱炎等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的研究尚少。本文对IL-17与狼疮性肾炎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IL-17及其抑制剂在狼疮性肾炎治疗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2.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出现中枢感染前长期使用泼尼松治疗,曾误诊为狼疮脑病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治疗过程中出现狼疮活动,激素加量后症状缓解。结论 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感染相关症状与SLE表现部分重叠,腰穿脑脊液墨汁染色找隐球菌和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治疗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的42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并确诊为紫癜性肾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激素联合霉酚酸酯,另一组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3、6、9个月,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血浆白蛋白变化.结果:治疗3、6、9个月临床完全缓解率霉酚酸酯组与环磷酰胺组分别为38.1%和33.3%、61.9%和47.6%、80.9%和66.7 %(P>0.05);临床部分缓解率霉酚酸酯组与环磷酰胺组分别为42.8%和38.1%、28.6%和33.3%、14.3%和23.8 %(P>0.05);总缓解率(完全+部分缓解)霉酚酸酯组与环磷酰胺组分别为80.9%和71.4%、90.5%和80.9%、95.2%和90.5 %(P>0.05).治疗6、9个月时尿蛋白缓解率霉酚酸酯组高于环磷酰胺组,分别为80.6%与53.8 %(P<0.05)、和91.2%与66.4 %(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肉眼血尿均消失,治疗6个月时血尿缓解率霉酚酸酯组高于环磷酰胺组(67.9%与38.7%,P<0.05);9个月时两组血尿缓解率相近(93.5%与90.8%,P>0.05).霉酚酸酯组8例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上呼吸道感染和轻度肝损害.环磷酰胺组12例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轻度肝损害、上呼吸道感染和脱发.结论: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联合中等量激素治疗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紫癜性肾炎临床完全缓解率均较高,但前者在缓解蛋白尿和血尿方面更有优势,且不良反应较少.紫癜性肾炎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敏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4.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以体内产生抗核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目前未明,一般认为是遗传、环境、内分泌、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与人SLE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等有着相似特点,是研究SLE、筛选抗炎免疫药物较理想的实验性病理模型。本文对近年来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制备的方法及评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5.
目的:分析紫癜性肾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两者之间相关性,并利用临床指标评估肾脏损伤的程度。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肾活检及临床确诊为紫癜性肾炎的101例住院病人。分别比较年龄、病程、紫癜出现的次数、血压、蛋白尿、尿红细胞数、血肌酐、血浆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与肾脏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紫癜性肾炎肾脏损伤程度与病程(P〈0.0001)、血压(P〈0.0001)、蛋白尿(P〈0.0001)、血肌酐(P〈0.0001)、纤维蛋白原(P=0.0189)呈正相关;与血浆白蛋白(P〈0.0001)呈负相关;与年龄(P=0.6515)、紫癜出现的次数(P=0.912)、血尿(P:0.0781)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紫癜性肾炎的I陆床表现及化验指标,如紫癜的病程、紫癜出现的次数、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浆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等与肾脏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通过对临床表现及化验指标的评价分析可以对肾脏损伤程度作出初步评估,对肾活检患者的选择、治疗方案的确定及判断预后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6.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 ( VCAM-1 )的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紫癜 (AP ) 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 为 AP 患儿 85 例, 均为早期无肾损害的 AP 病儿。根据第七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有关章节的诊断标准和随访结果, 进一步将研究 对象分为有肾损害 AP 为 APN 组, 无肾损害 AP 为 AP 组, 于同时间、同群体中选择健康儿童 35 名为对照组。应用 ELISA 法分别 检测三组患儿早期无肾损害时血 VCAM-1 的含量, 分析血 VCAM-1 在儿童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APN 组 血 VCAM-1 水平均高于 AP 组和正常对照组; AP 组亦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01 )。结论: 对早期无肾损害的 AP 病儿, 检测血浆 VCAM-1 对 AP 发生 APN 的预后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7.
本文对白囊耙齿菌子实体不同提取物防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进行研究,采用腺嘌呤灌胃法建立小鼠慢性肾小球肾炎模型,探究白囊耙齿菌子实体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的高、中、低剂量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防作用及不同提取物的高剂量组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作用,并对小鼠体重进行测量,检测尿蛋白(UP)、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固醇(TC)、超氧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分析肾、肝、脾、胸腺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水提取物中剂量(240mg/kg)能显著降低小鼠尿蛋白含量和肾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使血清生化指标维持正常,并对免疫器官有保护作用;醇提取物高剂量(200mg/kg)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治疗作用,但对免疫器官保护作用较弱。研究表明,白囊耙齿菌子实体水提取物中剂量具有预防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且效果优于阳性药肾炎康胶囊,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8.
已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参与介导血小板对血管和微血管的粘附作用,并且vWF在慢性肾病患者血浆中的水平明显升高。为了揭示vWF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在紫癜性肾炎患者血浆中的表达,以及vWF和vWF-CP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残余胶原蛋白结合试验分别检测紫癜性肾炎患者(HSPN组, n=62)、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患者(MCN组, n=16)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n=10)血浆vWF水平和vWF-CP活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中vWF和vWF-CP的表达。另外,应用ELISA检测了紫癜性肾炎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分析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HSPN组和MCN组的vW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vWF-CP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ISKDC分级的升高,紫癜性肾炎患者的vWF水平逐渐升高。而vWF-CP活性则随着ISKDC分级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大量蛋白尿组(≥2.0 g/24 h)的vWF水平((183.4±27.37)%)显著高于非大量蛋白尿组(2.0 g/24 h,(132.64±19.79)%),而大量蛋白尿组的vWF-CP活性((44.47±6.63)%)显著低于非大量蛋白尿组((74.86±11.17)%)。HSPN组和MCN组的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紫癜性肾炎患者和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患者中,vWF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vWF-CP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紫癜性肾炎患者的vWF水平与TNF-α水平显著正相关(r=0.452, p=0.010),而vWF-CP活性与TNF-α水平显著负相关(r=-0.496, p=0.006)。本研究初步结论表明vWF和vWF-CP参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vWF和vWF-CP的合成和分泌可能受到TNF-α等促炎症因子的调节。  相似文献   
79.
目的:考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多苷联合复方丹参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患者凝血功能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并评价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2例HSP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低剂量组(1.0 mg/kg雷公藤多苷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和高剂量组(1.5 mg/kg雷公藤多苷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每组各24例,三组均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三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血小板计数(PLT)、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水平及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评价三组疗效,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TT、APPT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FIB和PLT明显降低,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变化更明显(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PT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VEGF及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FMD值较治疗前升高,且高剂量组VEGF及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FMD值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的有效率为95.83%(23/24),高于低剂量组的75.00%(18/24)和对照组的42.67%(10/24)。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剂量雷公藤多苷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较低剂量的合用可明显改善HSPN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恢复内皮细胞功能,疗效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血清白介素-8(IL-8)在过敏性紫癜(HSP)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和比较过敏性紫癜急性期(包括紫癜性肾炎、非紫癜性肾炎)患儿、过敏性紫癜恢复期患儿、健康体检儿童血清IL-8的含量。结果: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血清IL-8含量显著高于过敏性紫癜恢复期患儿和健康儿童(P0.05),而过敏性紫癜恢复期、健康儿童血清IL-8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紫癜性肾炎患儿、非紫癜性肾炎患儿的血清IL-8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且非紫癜性肾炎血清IL-8含量显著低于紫癜性肾炎患儿(P0.05)。结论: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IL-8含量上调,可能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并可能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