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狭叶柴胡各器官结构与其分泌道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狭叶柴胡全株不同器官的结构及各器官中分泌道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狭叶柴胡的主根从外向内由周皮、中柱鞘薄壁细胞环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其中柱鞘薄壁细胞环是不同于一般双子叶植物根的一种结构;茎从外到内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叶为等面叶,其上、下表皮内都具栅栏组织;花主要由花瓣、雄蕊...  相似文献   
112.
临夏盆地下中新统的甘池梁地点发现了一件残破下颌带有m2和m3齿列。在齿列前方,其水平支伸长,并且不向下转折或倾斜。下颌角位置较低。颊齿小,冠面结构特征原始。齿谷在前后方向宽度中等,副齿柱侧及主齿柱中心小尖不分裂,副齿柱中心小尖不发育。这些特征与哈萨克斯坦图尔盖地区早中新世的意外嵌齿象(Gomphotherium inopinatum)相同,应归为该种。这是该种在中国的首次报道,并且是中国发现的最原始的种。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的嵌齿象各种的系统关系。维曼嵌齿象(G.wimani)代表了一种在欧亚大陆东部发现的进步类型,可以与欧洲的施泰因海姆嵌齿象(G.steinheimense)相联系。间型嵌齿象(G.connexum)则似乎是属于真正的"狭齿嵌齿象类群",因为其与狭齿嵌齿象(G.angustidens)的颊齿具有相似性。亚似貘型嵌齿象(G.subtapiroideum)或许代表了一个与狭齿嵌齿象不同的分支,而陕西嵌齿象("G.shensiensis")则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变异。  相似文献   
113.
对0、30、150、300、450和600μmol·L-1Pb胁迫条件下狭叶香蒲(TyphaangustifoliaLinn.)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0、450、900、1800和2700μmol·L-1Pb胁迫对狭叶香蒲幼苗叶片及根系中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b浓度提高,狭叶香蒲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以及下胚轴长度均逐渐下降且低于对照,而其下胚轴长度抑制指数则逐渐增大,但在30μmol·L-1Pb胁迫条件下各项萌发指标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随Pb浓度提高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在450和900μmol·L-1Pb胁迫条件下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在1800和2700μmol·L-1Pb胁迫条件下显著低于对照。在Pb胁迫条件下叶片和根中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但变化趋势不同;随Pb浓度提高,叶片SOD活性呈波动但整体上升的趋势,而根中SOD活性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叶片和根中POD活性均随Pb浓度提高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在450和900μmol·L-1Pb胁迫条件下叶片的POD活性低于对照、根的POD活性高于对照,但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在1800和2700μmol·L-1Pb胁迫条件下叶片和根的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在Pb胁迫条件下叶片和根中AsA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随Pb浓度提高,叶片的AsA含量总体上逐渐增加但在450和900μmol·L-1Pb胁迫条件下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根的AsA含量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随Pb浓度提高,叶片的MDA含量先增后降但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根的MDA含量呈“高-低-高”的波动趋势且仅在450μmol·L-1Pb胁迫条件下与对照差异显著。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狭叶香蒲幼苗根系对Pb胁迫的敏感性可能强于叶片;狭叶香蒲种子可在轻度Pb污染水体中萌发和生长;其幼苗对Pb胁迫具有一定的耐性,可用于中度Pb污染水体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4.
为了解狭果秤锤树(Sinojackia rehderiana)群落的物种共存机制,研究了群落0.5hm~2样地内5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紫弹树(Celtis biondii)处于群落上层,尾叶冬青(Ilex wilsonii)在群落中层,下层以狭果秤锤树、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为主。狭果秤锤树、香樟、尾叶冬青、瓜木在小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呈现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的趋势;紫弹树在全部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尾叶冬青、瓜木在较小尺度上与狭果秤锤树的空间分布呈负相关,而香樟、紫弹树与狭果秤锤树则在较大尺度上呈负相关性,香樟、紫弹树、尾叶冬青、瓜木两两之间均无明显空间相关性。因此,推断密度制约和种子扩散限制对狭果秤锤树群落空间格局形成起作用,生境异质性的影响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群落尚未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5.
于不同温度(25℃/20℃、35℃/30℃和40℃/35℃)下测定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F. mosseae+G. versiforme 混合菌种处理对狭叶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AMF能与狭叶薰衣草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以混合菌种处理的侵染率最高,达到68%。40℃/35℃下,与不接种AMF对照相比,混合菌种处理的狭叶薰衣草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叶绿素等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46%、68%、65%、29%和70%;与不接种AMF对照相比,3种温度处理下接种AMF显著增加了狭叶薰衣草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而降低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表明接种AMF能增强狭叶薰衣草抗氧化酶活性,减轻高温造成的伤害,增强耐热性,与单一接种相比以混合接种摩西斗管囊霉和变形球囊霉提高狭叶薰衣草耐热性的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16.
为探究草食性小型哺乳动物狭颅田鼠的代谢及体温特征,测定了栖息于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的狭颅田鼠的体重、静止代谢率、热传导等生物学指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狭颅田鼠的平均体重为(20.8±0.8)g(n=12),基础代谢率为(1.85±0.05)mLO_2/(g·h),热中性区为27.5℃~35℃,热传导值为(0.19±0.03)mLO_2/(g·h·℃),热适应能力A<0(适应冷环境),适应途径指数I=0.8(热传导对调节体温影响更大)。狭颅田鼠具有低代谢率、低热传导和较宽的热中性区,在较大的温度变化范围内保持较低的能量代谢水平,这是生活于较高纬度寒冷地区的狭颅田鼠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生存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117.
以狭叶黄芩的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消毒剂处理、不同植物生长激素配比对狭叶黄芩茎段腋芽诱导、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分化、增殖、生根及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消毒方式为0.1% HgCl2消毒5 min,污染率最低为8.25%;诱导腋芽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1 6-BA+1 mg·L-1 NAA,诱导率可达73.66%;诱导愈伤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1 6-BA+1 mg·L-1 2-4D,诱导率为91.33%;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1 6-BA+0.5 mg·L-1 NAA,分化率为44.71%。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1 6-BA+0.5 mg·L-1 NAA,其芽增殖倍数为5.8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1 IBA,生根率可达到74.07%;试管苗移栽时蛭石:珍珠岩:园土比例按1:1:3的体积比搭配使用,移栽成活率最高达到79.24%,并且植株生长旺盛。本研究建立狭叶黄芩再生体系,为狭叶黄芩野生资源在妥善的保护基础上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8.
目的:分离与分析白马雪山流石滩地区植物狭果葶苈高温响应基因,研究高山植物高温耐受机制。方法:应用磁珠介导的抑制消减杂交分离差异表达序列标签(EST),通过测序与Blastx比对,用Blast2go程序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路径分析。结果:大部分EST功能与物质能量代谢、生物合成、蛋白和脂肪结合、转移酶活性相关,还有一些胁迫响应的基因。结论:狭果葶苈高温胁迫应答机制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众多基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9.
记述璐蜡蝉科1中国新记录属:狭璐蜡蝉属Podoschtroumpfa Soulier-Perkins及采自云南的该属1新记录种:红带狭璐蜡蝉Podoschtroumpfa rubrolineata Liang,首次描述了该新记录种的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并提供了该新记录种的生境照片。  相似文献   
120.
本文对山西狭苞橐吾中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筛选。用不同浓度的4种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干预携带有P53和SV40肿瘤病毒大T抗原基因的AH109菌液,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的β-半乳糖苷酶活力测定方法,分析了4种倍半萜对P53蛋白与SV40大T抗原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发现8β-methoxyeremophil-7(11)-ene-12,8α(4β,6α)-diolide(1)和8β-hydroxyl-6β-angloxyeremophil-7(11)-ene-12,8α-olide-15-oic acid(2)对P53蛋白及SV40-大T抗原相互作用没有显著影响,但是中、高浓度的furanoeremophilan-4β,6α-olide(3)和低、中、高浓度的8β-hydroxyeremophil-7(11)-ene-12,8α(4β,6α)-diolide(4)对P53蛋白与SV40大T抗原之间相互作用有抑制效应。说明从山西狭苞橐吾中提取出的化合物3和4对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P53和SV40-大T抗原的相互作用有生物学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