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5篇
  免费   678篇
  国内免费   1887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88篇
  2022年   314篇
  2021年   291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241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经会阴二维超声对自然分娩女性产后盆底三腔室运动和早期盆底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7月于我院进行自然分娩的产妇284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诊治的未育女性2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经会阴二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静息期、张力期、缩肛期的肛管直肠连接部(ARJ)、宫颈外口(CV)、尿道膀胱连接部(UVJ)的位置及运动变化情况,对比两组静息状态下以及最大Valsaval动作下盆底超声参数。结果:研究组静息期、张力期、缩肛期的CV距离水平参照线的垂直长度(CV-VD)、UVJ距离水平参照线的垂直长度(UVJ-V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张力期对应静息期垂直长度△r-s CV-VD、△r-s UVJ-VD均高于对照组,而缩肛期对应静息期垂直长度△r-s CV-VD、△r-s UVJ-V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BNP)低于对照组,而膀胱尿道后角(PUA)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最大Valsaval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BND)、PUA、尿道旋转角(URA)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经会阴二维超声可对自然分娩女性产后盆底三腔室运动和早期盆底功能进行有效观察,有助于评估女性盆底结构、功能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术用于肾移植患者术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分为A、B、C三组,A组(27例,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B组(20例,术后发生过敏肾功能异常病变但治疗后肾功恢复正常)、C组(13例,术后血肌酐水平持续增高肾功能异常者),三组均采用超微血管流成像术检测血管指数,比较不同组患者的血管指数并分析其与血肌酐水平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的肾移植长径、前后径、左右径、皮质厚度、叶间动脉阻力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患者的肾皮质血管指数(23.34±6.03%)明显低于A组(33.23±3.45%)、B组(31.23±4.23%)(P0.05)。肾功能异常患者肾皮质的血管指数较低,且随着血肌酐水平的升高而下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5)。结论:超声微血流成像术用于肾移植患者术后评估可较好地反映肾皮质血供及术后肾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63.
摘要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死(LI)伴脑白质病变(WML)患者血清miR-146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纯化酶(NSE)水平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从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LI伴WML患者108例进行研究,记作LI伴WML组。另取同期收治的单纯WML患者与单纯LI患者各100例,分别记作WML组与LI组,再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四组人员的血清miR-146a和NSE水平、MoCA评分,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LI伴WML组、WML组、LI组血清miR-146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而LI伴WML组血清miR-146a相对表达量又显著低于WML组、LI组(均P<0.05);LI伴WML组、WML组、LI组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LI伴WML组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WML组、LI组(均P<0.05)。LI伴WML组MoCA总分显著低于WML组与LI组,且WML组与LI组MoCA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LI伴WML组患者血清miR-146a相对表达量与MoCA总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血清NSE水平与MoCA总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LI伴WML患者的血清miR-146a水平存在明显低表达,而NSE水平存在明显高表达,并与MoCA评分相关,两者可能在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4.
摘要 目的:探究CT联合MRI在早期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78例已知或疑似肝癌患者,分别对其实施CT及MRI检测,以病灶部位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50例确诊为早期肝癌,28例为良性病变),分别评估CT、MRI、CT联合MRI对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将确诊为肝癌的50例患者按照病灶大小区分为直径≤3 cm组(21例)和>3 cm组(29例),对比CT与MRI对不同直径肝癌诊断率。结果:(1)检测发现,CT对早期肝癌诊断一致性为73.08 %,灵敏度为72.00 %,特异度为75.00 %;(2)MRI对早期肝癌诊断一致性为82.05 %,灵敏度为82.00 %,特异度为82.14 %;(3)CT联合MRI检测对早期肝癌诊断一致性为93.59 %,灵敏度为92.00 %,特异度为96.43 %;(4)对比发现,对直径≤3 cm的早期肝癌患者,MRI诊断率明显高于CT(95.24 % vs 76.19 %,P<0.05)。结论:CT及MRI对早期肝癌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联合检测明显优于任一单独检测,同时对病灶直径≤3 cm的早期肝癌患者,MRI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65.
气候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大规模排放, 气候正在快速的发生变化, 对植物的分布影响巨大。研究采用山茶科山茶属尖萼红山茶(Camellia edithae Hance.)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地考察和网上查阅获取其分布数据, 从世界气候网站和兰州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获取环境变量, 结合R语言、Erdas和ArcGIS等软件对其当前和将来(2070)的分布区进行模拟并得出置信度和计算其面积变化和质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AUC值均大于0.9, 属于非常好的预测, 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是Bio01(年平均温度)、Bio04(温度季节变化)、Bio15(降水量变异系数)和Bio03(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在四种二氧化碳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6.0及RCP8.5)所进行的预测均表明尖萼红山茶的分布面积均有收缩, 且收缩面积随着碳排放程度的加剧而增加, 且最大收缩面积占总面积的80%。通过对该物种质心变化的预测中发现, 其总体呈现向北部迁移的趋势。通过本次的预测发现气候变化在未来可能对尖萼红山茶的生存威胁很大。  相似文献   
66.
全球变化因子(如增温和氮沉降)可能会影响生物入侵,但是这些因子如何影响入侵物种的表现并进一步调节入侵物种与本地竞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仍不清楚。本文通过为期五个月的温室实验,研究了增温(开顶式增温箱,+0.62°C)和氮添加(4.2 g N m−2)对入侵物种北美 车前(Plantago virginica)原产地和入侵地种群与本地车前草(Plantago asiatica)竞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增温及其与氮添加处理(W × N) 的相互作用下,P. virginica的入侵种群(PV-In)和原产地种群(PV-Na)在与本地竞争者P. asiatica竞争时具有不同的生物量分配策略。其中,PV-Na在与P. asiatica竞争时增加了地下生物量,而PV-In增加了地上生物量。我们还发现,P. virginica对增温和氮添加比P. asiatica的反应更强 烈。增温显著降低了P. virginica的竞争能力,这表明P. virginica比P. asiatica对增温的响应更为敏感。同样,在竞争条件下,氮添加及 其和增温交互作用减少了PV-In地下生物量,但增加了PV-Na地上和总生物量。这些发现表明,P. virginica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生物量分配 策略,PV-In展示出更具弹性的竞争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特别是增温)。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我们预测气候变化下的植物入侵并制定相应的 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7.
覃信梅  盘波  卢永彬  沈利娜  张强  梁燕妮 《广西植物》2020,40(10):1466-1476
石山苣苔属(苦苣苔科)约41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到目前为止,仅其中四种的染色体数目被研究和报道,其余绝大多数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尚不清楚,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在该属及其姐妹属报春苣苔属中的演变历史及其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的影响亦不清楚。该文以叶片水培生根法获取的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 [即石山苣苔原变种(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albatus)、齿缘石山苣苔(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nticulatus)、弄岗石山苣苔(Petrocodon longangensis)、石山苣苔未定名种(Petrocodon sp.)]的根尖细胞为材料开展染色体实验,探索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并获取染色体数目,在石山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的系统树上追踪了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的演变历史,同时探讨染色体数目尤其是倍性变化是否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存在影响。结果表明:(1)长度为1~1.5 cm的根尖,0.002 mol·L-1 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5 h,解离4 min为较适宜的染色体制备条件。(2)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二倍体(2n=2x=36)。(3)两属之间及两属各自的最近共同祖先染色体数目尚不能确定,除个别物种染色体条数或倍性有变化以外,其余已知染色体数目的物种均为2n=2x=36,在两属中高度一致,石山苣苔属与报春苣苔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尤其两属物种多样性巨大差异与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组倍性变化无关。综上结果为石山苣苔属植物及其近缘类群染色体制备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对该类群的分类、系统演化和物种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68.
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的背景下,研究区域绿地系统时空演化特征,探讨人为因素对绿地系统生态服务的影响,对于改善绿地资源管理、促进区域永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和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评估法,运用ArcGIS 10.2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1990-2015年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绿地系统时空演化特征及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核心区绿地景观规模随时间的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呈现先扩大后缩减的态势;绿地景观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存在阶段性与指向性特征;绿地景观格局总体上表现为初期集聚同质化、后期破碎异质化。(2)长三角核心区绿地系统生态服务价值随时间变化明显,不同绿地景观类型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长三角核心区绿地系统生态服务类型中,调节服务对于绿地系统整体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3)长三角核心区绿地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呈现南北不均衡的特征,总体上呈南高北低态势,其中杭州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在不同阶段均最高。区域地形地貌是影响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9.
横断山区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也是全国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川藏铁路雅安至昌都段横跨横断山核心地区, 铁路建设形成的交通网络将沿线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与外界相连, 导致生物入侵风险陡增。为获得区域内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特征信息, 为即将开始的铁路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及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参考, 我们在雅安-昌都段内选择43个位点各进行长度1 km、宽度20 m的样线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雅安-昌都段共发现外来入侵植物58种, 隶属于18科42属, 其中出现频度最高的种类依次是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秋英(Cosmos bipinnatus)和鬼针草(Bidens pilosa)。从危害等级来看, 其中10种为恶性入侵种, 16种为严重入侵种, 8种为局部入侵种, 15种为一般入侵种, 9种为有待观察种, 超过半数种类具有明显入侵性。原产地分析结果显示美洲是该区域外来入侵植物的主要原产地。基于海拔及主要河流区段的比较研究发现: 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递减的趋势, 该分布格局是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铁路沿线入侵现状和生境特征, 本文分析了铁路建设可能造成的外来植物入侵风险, 并针对入侵的防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0.
宋础良 《生物多样性》2020,28(11):1345-57
群落内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高度组织化的。群落结构对多物种共存的影响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目前生态学界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一个可能的原因是, 由于环境因子的复杂性, 大部分研究忽略了环境因子对群落结构和物种共存的重要影响。在这一背景下, 近期发展起来的结构稳定性理论系统地联系了群落结构、环境因子和物种共存,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和经验数据紧密结合的理论框架。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当前关于群落结构研究的争鸣, 然后介绍了结构稳定性的理论框架和计算方法, 最后详细介绍了结构稳定性理论在不同生态群落和不同生态学问题中的应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结构稳定性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群落层面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