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0篇
  免费   520篇
  国内免费   1563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435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346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484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91.
用诱变剂N 甲基 N 亚硝基脲 (NMU)诱变向日葵种子时 ,温度、2 ,4 二硝基苯酚 (DNF)、利福平 (R)、KT、硝酸铵(AA)、二氨基苯甲酸 (DABA)和处理时间都会影响NMU对向日葵叶绿体的突变诱导效果。突变诱导的最佳温度为 15℃ ,2 ,4 二硝基苯酚、利福平、硝酸铵和二氨基苯甲酸明显降低花叶植株的频率 ,而KT则增加叶绿体突变的频率 ,在 0 .0 15 %KT作用下 ,叶绿体突变频率由 (8.5± 2 .9) %提高到 (2 5 .0± 4 .2 ) %。咖啡因 (COF)对诱导叶绿体突变没有任何作用。  相似文献   
892.
细胞薄层培养在植物激素调节形态发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外源激素对形态发生的调节、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形态发生的内源激素动态等方面概述了细胞薄层培养在植物激素诱导与调节形态发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在植物信号转导、玻璃化现象的发生机制、离体再生障碍的克服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和尚存在的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93.
刘芳  娄永根  程家安 《昆虫知识》2003,40(6):481-486
综述了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相互作用的进化过程。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特征和功能是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之间长期进化的结果。在植物、植食性昆虫与天敌相互作用的进化过程中,3个不同营养级,包括植物、植食性昆虫和天敌有着各自的调节和利用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策略。但有一些问题,如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的诱导防御在田间是否真正能起到保护作用等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894.
稻瘟菌侵染诱导水稻凝集素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从非亲和性稻瘟菌生理小种131侵染的水稻品种爱知旭(Oryza sati-vaL.cv.Aichi-asahi)叶片中分离了8个诱导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对这8个差示片段进行了回收,重扩增和克隆,以其中一个长度为321碱基并与甘露糖结合水稻凝集素和水稻盐诱导蛋白基因高度同源的差示片段为探针。筛选水稻非亲和性cDNA文库,获得12个阳性克隆。序列测定和数据库查询表明该基因的cDNA与水稻凝集素基因的cDNA及盐诱导蛋白基因的cDNA核苷酸同源笥高达96%。推定的氨基酸序列与甘露糖结合水稻凝集素的氨基酸序列一致。与水稻盐诱导蛋白仅相差2个氨基酸。Southern杂交显示该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有两个同源拷贝数。Northern杂交表明非亲和性稻瘟菌侵染可强烈诱导该基因表达。因此推则该基因参与了水稻对稻瘟菌侵染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895.
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中分离了一个类核糖核酸酶(WRN1)基因的cDNA。WRN1的转录受自然衰老和黑暗诱导衰老的负调控。在幼嫩组织中WRN1也有表达。由于在两个保守的位置上组氨酸被替换,WRNl很可能已经失去了核糖核酸酶的活性。Southern分析表明,在普通小麦基因组中,WRN1以一个小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896.
利用热诱导的位点专一性重组系统在烟草中控制基因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热激启动子Gmhsp17.5C控制Cre定位重组酶介导的DNA删除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在热激启动子控制下的Cre重组酶的表达导致两侧带有相同方向loxp位点的CaMV35S—GUS片段从转基因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cv.W38)的基因组中删除。通过定量PCR的方法鉴定这个转基因系统,显示了这个系统的重组效率。结果显示在两个小时热激处理后转基因烟草中有41%的CaMV35S—Gus片段被删除。由于热激诱导的定点重组系统有容易操作、对热敏感和无背景表达等优点,因此有利于采用这个系统在转基因植物中进行可诱导的基因操作。  相似文献   
897.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启动子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构建和筛选天麻(Gastrodia elata Bl)基因组文库,克隆了一个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组DNA。该基因组DNA含有一个516碱基组成的编码区。没有内含子结构。其启动子区含有保守的TATA盒及CAAT盒。为研究启动子活性。构建了-1157bp启动子区与GUS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并将其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导入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中,获得了稳定转化的烟草。利用荧光检测及组织化学染色法对GUS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启动子能够启动GUS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组织特异性地表达。GUS基因在根中的表达水平最高。茎中次之,叶中只有低水平表达,而且该启动子具有诱导表达活性。可被真菌及水杨酸,茉莉酸强烈诱导表达。  相似文献   
898.
研究了重穗型杂交水稻培矮 6 4s/E3 2的灌浆过程和强、弱势颖花中内源IAA、ABA和GA1 GA3水平的动态状况。籽粒发育过程中不同内源激素水平高低依次为 :IAA >GA1 GA3>ABA。IAA和ABA水平在强势颖花中较高而GA1 GA3水平在弱势颖花中较高。 3种激素水平的变化与谷粒增重速率之间均存在正相关 ,两个最高的相关系数值分别存在于单位鲜重样本的IAA含量(ng/gFW ) 与籽粒鲜重的增重速率之间 (r =0 .82 1 8 )和单个籽粒IAA含量 (ng/grain)与籽粒干重的增重速率之间 (r =0 .8485 )。推测启动和维持籽粒灌浆过程可能需要较高的IAA水平 ;ABA可能具有促进籽粒中同化物的累积和种子成熟的作用 ;GA1 GA3可能具有保持弱势颖花活性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899.
盐地碱蓬GST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表达特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从盐地碱蓬 (Suaedasalsa)幼苗的cDNA文库中克隆到一个 0 .9kb的全长cDNA ,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全长cDNA与已报告的大豆 (Glycinemax)GST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达 5 5 % ,可能编码由 2 35个氨基酸组成的谷胱甘肽转移酶 (glutathioneS transferase ,GST)。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GST基因在碱蓬基因组中可能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拷贝 ;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 ,4 0 0mmol/L的NaCl处理 4 8h ,幼叶中GSTmRNA的表达量是对照的 2~ 3倍 ,说明碱蓬中GST基因受盐诱导  相似文献   
900.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介导的SNT1(亦称为FRS2)底物磷酸化具有宿主细胞以及受体特异性。为探明这种宿主细胞特异性的决定因素,我们构建了1个FGFR2Ⅲb/R1嵌合受体。该嵌合受体具有1个FGFR2Ⅲb的胞外片段及1个FGFR1蛋白质酪氨酸激酶片断。当表达在3T3细胞(内源性受体为FGFR1并能强烈响应FGFR1的信号)以及DTE-R1/100细胞时,该嵌合受体能即刻诱导SNT1磷酸化。DTE-R1/100细胞为经长期培养的带有外源性FGFR1的非恶性前列腺肿瘤上皮细胞(DTE)并已获得未转化DTE细胞所不具备的FGFR1信号响应性。与此相反,当表达在非转化DTE细胞或未经长期培养的FGFR1转化细胞(DTE-R1)时,FGFR2Ⅲb/R1嵌合受体则无法诱导SNT1磷酸化。我们曾报导DTE细胞对FGFR1介导的SNT1磷酸化活力及其刺激细胞生长信号的响应性是一种获得性的性质,这种性质的获得与细胞恶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此我们进一步证明FGFR介导的SNT1磷酸化具有宿主细胞特异性。这些结果表明细胞内围绕着激酶的微环境而不是细胞外环境决定了SNT1是否可为FGFR1所磷酸化。而且,长期受外源性FGFR1刺激诱发DTE细胞内微环境的变化,从而使表达在DTE细胞里的FGFR1激酶可强烈地磷酸化SNT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