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陆源碳经内陆水体生态系统输出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一环,其中溪流碳排放超过内陆水体平均碳排放,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碳收支.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了当前溪流二氧化碳分压(pCO2)、二氧化碳排放通量(FCO2)的动态变化特征,二者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且随溪流分级的增大而减小;梳理了影响溪流pCO...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利用室内饲养成虫,对柑桔爆皮虫的蛹及正常取食和交配、正常取食但未交配以及正常交配但未取食三种处理的雌成虫的卵巢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显示:该虫具有1对卵巢,每侧有5根卵巢管。前两种处理的雌虫卵巢管均能正常发育,成虫寿命在30天左右; 没有取食的雌虫寿命只有7天左右,在其卵巢管的生长区和成熟区均无卵形成。根据卵巢的形状、卵的产生过程、卵巢萼内有无卵粒以及卵黄沉积情况等将卵巢发育程度分为6个级别,即发育初期(0级)、卵黄沉积前期(Ⅰ级)、卵黄沉积期(Ⅱ级)、成熟待产期(Ⅲ级)、产卵盛期(Ⅳ级)和产卵末期(Ⅴ级)。每头雌虫最高怀卵量在140粒左右,根据雌虫怀卵量变化趋势,推测正常取食和交配的柑桔爆皮虫雌虫在出孔后10天左右开始产卵,产卵历期可达22天左右。据此提出该虫卵巢管发育到成熟待产期(Ⅲ级)之前(即羽化出孔后10天之内)为出孔成虫的防治适期。  相似文献   
63.
不同海拔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海拔(2 100~2 700 m)下,野生和人工栽培云南黄连的生物量、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生物量平均值在海拔2 600 m和2 700 m处分别为87.5 kg·hm-2和97.0 kg·hm-2,显著高于海拔2 300 m处(34.8 kg·hm-2,P<0.05),且海拔2 300、2 600和2 700 m的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均大于野生云南黄连,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野生云南黄连的根茎和根生物量均与全株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700 m处最高,分别为4.60%和1.93%; 根茎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根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巴马汀含量在2 300 m处最高.人工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600 m处最高,分别为4.41%和1.90%; 根茎巴马汀含量,根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茎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300 m处最高.海拔2 600~2 700 m处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中各有效成分产量显著高于海拔2 100和2 300 m处(P<0.05). 野生云南黄连分株的根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高度和冠幅沿海拔梯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增大种植密度和加强人工管理可以提高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产量.  相似文献   
64.
酸性硫酸盐土中铝的形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方法 ,把酸性硫酸盐土中可提取的非晶体态铝区分为交换态铝 (ExAl)、吸附态无机羟基铝 (HyAl)、有机配合铝 (OrAl)、氧化铁结合铝 (DCBAl)、层间铝 (InAl)和非晶体态铝硅酸盐 (NcAl) ,其平均值分别为 1.79、2 .5 1、4.17、4.14、4.31和 18.6 6g·kg-1Al2 O3.实际酸性硫酸盐土中NcAl>OrAl >InAl >DCBAl>ExAl>HyAl,潜在酸性硫酸盐土NcAl >InAl >DCBAl >HyAl >OrAl >ExAl.可提取Al总量平均为 35 .5 7Al2 O3g·kg-1,占全Al 2 5 .0 4% .其显著特征是活性铝ExAl、HyAl和OrAl的含量较高 .每一种Al形态的结构组成与酸性硫酸盐土相应性质和生态特性密切相关 .酸化的ASS的强酸环境导致Al的过量游离 ,并转化为活度较大的活性Al,从而产生Al毒  相似文献   
65.
利用离心法进行土壤颗粒分级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按照离心机Mandal RC5C的转子尺寸,根据Stocks公式对Anderson和Tiessen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中的离心时间重新设定,用新设计出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对3种黄土高原的土壤(黄绵土、灰褐土、黑垆土)和2种加拿大北美大草原的土壤(典型褐灰钙土、典型黑灰钙土)进行了分组,其结果与吸管法所得的结果相吻合,表明这一分级方法的分析误差小、适用的土壤范围广,可用于土壤有机质、土壤中N、P、S等元素在不同粒径中分布等研究,同时,讨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土壤颗粒分散技术的使用条件,建议针对特定土壤应对能量输入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66.
以皖南山区的河源溪流为研究区域, 根据2016年7月和11月两次的调查数据, 在区分土著物种和本地入侵物种的基础上, 初步比较研究了低水头坝的坝上蓄水区和冲刷区鱼类群落的季节动态及所受水坝大小和功能的影响。共采集鱼类24种, 隶属4目10科, 其中土著鱼类13种, 本地入侵鱼类11种。尽管坝下冲刷区的鱼类群落无显著季节变化, 但坝上蓄水区的鱼类群落季节动态显著, 其中11月的鱼类个体数显著高于7月。水坝大小对鱼类群落的影响相对较小, 仅冲刷区入侵鱼类群落结构随水坝大小显著变化; 水坝功能对鱼类群落的影响较大, 蓄水区土著鱼类群落及冲刷区入侵鱼类群落等都随水坝功能显著变化——同蓄水坝相比, 引渠坝的蓄水区中宽鳍鱲较少但中华花鳅和吻虾虎鱼较多, 且引渠坝的冲刷区中高体鳑鲏和泥鳅具有更高多度。研究表明, 在研究区域内, 低水头坝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视水坝蓄水功能而不同, 而水坝大小的相对重要性较低。研究也进一步证实, 因亲流性土著鱼类与广布性入侵鱼类对低水头坝干扰的响应不同, 在开展有关人类活动对溪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评价时, 有必要区分土著物种和入侵物种来进行, 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7.
自2015年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相关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分级诊疗制度能否持续有效贯彻落实,仍需法律层面的调整和保障。为此,针对当前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提出了立法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68.
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璐  杨海军  李昆  李玲  南晓飞  张振兴 《生态学报》2018,38(13):4834-4842
源头溪流是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区域,对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我国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薄弱,对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季节动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采用野外原位定量取样的方法,力图阐释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特征及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共计采集底栖动物90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纲9目38科。其中,水生昆虫85属,占绝对优势。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明显,底栖动物密度及多样性在夏、秋季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并在冬季达到最低值。(2)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占优势,其次为撕食者、捕食者和刮食者,滤食者相对丰度最低。不同功能摄食类群的季节动态不一致,但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整体表现为秋季最高。(3)水温、凋落叶分布和流速是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本研究可为长白山源头溪流后续相关研究及长白山松花江水系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及参考。  相似文献   
69.
群落时空格局研究是后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基于2012年山东省新薛河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就新薛河上游典型溪流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底栖动物108种,隶属10纲,74属;短脉纹石蛾(Cheumatopsyche sp.)、长钝直突摇蚊(Orthocaldius vaillanti)、拟长跗摇蚊属一种(Paratanytarsus sp.E)、Neozarelia sp.为研究区域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分别为25.1%、9.8%、9.0%、8.6%。各河段优势物种组成、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和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从群落层面验证了不同河段群落结构的差异;且发现,流量越小,群落分化越明显。通过指示物种和双向聚类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物种组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总之,不同生境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栖境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科技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生物安全级别最高的防护实验室,是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也是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不被感染、外界环境不受污染的防护屏障。近年来,强致病性微生物引发的烈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扩散。世界各国为满足应急控制传染病突发事件以及提升生物国防实力的重大需求,纷纷开始加紧建设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阐述了世界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与等级划分,各国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进展与成果以及我国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以及国产化四级模式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科技进展,并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