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1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是为害我国蔬菜作物的重大害虫之一。本研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温室白粉虱进行研究,筛选出一条620bp的特异性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JQ690764),据此片段的测序结果设计一对特异性的序列特异性扩增区(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标记(Tv-F和Tv-R),可成功从室内饲养的和从不同地区田间采集的温室白粉虱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条412bp的特异性条带,而不能从供试的其他粉虱类害虫中扩增出该相应条带。单头温室白粉虱成虫的基因组DNA稀释1000倍时,该SCAR标记仍可成功扩增出预期条带,显示出极高的灵敏度。该SCAR标记对温室白粉虱的基因组DNA扩增重复性和稳定性好,且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用于样品的大规模检测,为田间温室白粉虱的快速识别鉴定及其有效防治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2.
CH4在温室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估算中亚热带CH4的源汇现状,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土壤CH4 排放通量特征及水热因子对其的影响。对2004年9月~2005年12月期间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土壤总体表现为大气CH4的吸收汇,原状林地土壤(Forest soil)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为7.67~-67.17μg•m-2•h-1,平均为-15.53μg•m-2•h-1;无凋落物处理(Litter-free)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是9.31~-90.36 μg•m-2•h-1,平均为-16.53μg•m-2•h-1。 二者对土壤CH4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秋>夏>冬>春,但无凋落物处理CH4变化幅度较原状林地土壤大,无凋落物处理吸收高峰出现在10月,最低值出现在翌年3月,原状林地土壤则分别在9月和翌年2月,均提前1个月。对土壤CH4吸收通量与温度和湿度的相关分析表明: 无论是原状林地土壤还是无凋落物处理情况下,土壤CH4通量都与地下5 cm的温度和湿度相关性最高。偏相关分析反映了不同季节水热配置对土壤吸收CH4通量的影响:冬季为12月~翌年2月,温度起主要作用;雨季3~6月,温度作用为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水分作用微弱;7~8月,CH4吸收通量随着湿度的降低而增加,但高温限制了CH4的吸收;秋季(9~11月)水热配置适宜,CH4通量达到高峰值。总之,CH4吸收通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 湿度的降低而增大,但温度过高会抑制其吸收。  相似文献   
63.
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土壤CH4排放通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CH4在温室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估算中亚热带CH4的源汇现状,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土壤CH4 排放通量特征及水热因子对其的影响。对2004年9月~2005年12月期间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土壤总体表现为大气CH4的吸收汇,原状林地土壤(Forest soil)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为7.67~-67.17μg&;#8226;m-2&;#8226;h-1,平均为-15.53μg&;#8226;m-2&;#8226;h-1;无凋落物处理(Litter-free)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是9.31~-90.36 μg&;#8226;m-2&;#8226;h-1,平均为-16.53μg&;#8226;m-2&;#8226;h-1。 二者对土壤CH4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秋>夏>冬>春,但无凋落物处理CH4变化幅度较原状林地土壤大,无凋落物处理吸收高峰出现在10月,最低值出现在翌年3月,原状林地土壤则分别在9月和翌年2月,均提前1个月。对土壤CH4吸收通量与温度和湿度的相关分析表明: 无论是原状林地土壤还是无凋落物处理情况下,土壤CH4通量都与地下5 cm的温度和湿度相关性最高。偏相关分析反映了不同季节水热配置对土壤吸收CH4通量的影响:冬季为12月~翌年2月,温度起主要作用;雨季3~6月,温度作用为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水分作用微弱;7~8月,CH4吸收通量随着湿度的降低而增加,但高温限制了CH4的吸收;秋季(9~11月)水热配置适宜,CH4通量达到高峰值。总之,CH4吸收通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 湿度的降低而增大,但温度过高会抑制其吸收。  相似文献   
64.
国际石油价格飚升以及对减排温室气体的日益重视.为发展生物燃料提供了潜在市场。乙醇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燃料,美国是利用玉米生产乙醇最主要的国家,该国的一些种子及化学公司如孟山都、杜邦等都一直在探索改进乙醇生产工艺提高产量的方法,然而,迄今未有满意成果。但Anglo-Swiss种子及作物保护集团的Syngenta公司却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65.
藏药湿生扁蕾有效成分抑菌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K-B纸片扩散法和生长速率法分别研究了从湿生扁蕾中得到的6个化合物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6个化合物对供试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对毛霉,辣椒疫霉,瓜类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8.3%,51.4%,50.7%.  相似文献   
66.
土壤水分对温室春黄瓜苗期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津优1号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土壤不同水分含量对温室春黄瓜苗期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90%时.黄瓜幼苗长势健壮,茎粗大,根系活力强,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高.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说明土壤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培育黄瓜壮苗。株高和叶面积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加;细胞汁液浓度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且对植株水分状况反应十分敏感,可以用来作为判断植株水分盈亏状况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67.
吉林省担子菌补记(六)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报道了6个吉林省新记录担子菌,即青绿湿伞[Hygrocybepsittacina(Schaeff.:Fr.)W櫣nsche],梭柄金钱菌[Collybiafusipes (Bull.:Fr.)Qu啨l.],黄褐盔孢菌[Galerinahelvoliceps(Berk .etCurt.)Sing .],内鬼笔(EndophallusyunnanensisZangetPetersen) ,粉托鬼笔[Phallushadriani(Vent.)Pers.]和蓖齿地星(GeastrumpectinatumPers .)。其中,内鬼笔属为吉林省新记录属,青绿湿伞、梭柄金钱菌、内鬼笔和篦齿地星为首次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现。标本存放在吉林农业大学标本馆(HMJAU)内。  相似文献   
68.
报道斑痣盘菌科的两个寄生种,即生于茶树Camelliasinensis(L.)Kuntze枝梢上的硬湿皮盘菌新种HypoheliondurumY.R.Lin,C.L.Hou&S.J.Wangsp.nov.和生于青杄PiceawilsoniiMast.针叶上的线孢小沟盘菌新组合Lirulafiliformis(Darker)Y.R.Lin&S.J.Wangcomb.nov.。湿皮盘菌属HypohelionJohnston同时为中国新记录属。对此二种进行了汉文描述、图解和讨论,新种附有拉丁文特征简介。供研究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相似文献   
69.
两个不同葡萄种对高湿弱光气候的表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吴月燕 《生态学报》2004,24(1):156-161
在高湿弱光条件下 ,对欧亚种葡萄无核白鸡心、京玉、汤姆逊无核、火红无核、深红无核、红地球、里查马特和美人指与欧美杂交种葡萄巨峰、藤稔、醉金香和金星无核进行了研究。与欧美杂交种比较 ,欧亚种葡萄普遍表现徒长 ,花芽形成困难 ,产量低下。高湿弱光使大部分欧亚种葡萄 PS 光化学效率 Fv/ Fm、光化学猝灭系数 q P、最大荧光 Fm和 PS 非环式电子流的量子效率 PS 下降 ,而初始荧光 Fo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q N上升 ,净光合作用与初始荧光 Fo、最大荧光 Fm、PS 光化学效率 Fv/Fm、PS 非环式电子流的量子效率 PS 、光化学猝灭系数 q P和荧光非化学猝灭系数 q N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r=- 0 .782 1* ,r=0 .9384 * * ,r=0 .8176 * ,r=0 .90 11* * ,r=0 .880 1* * ,r=- 0 .86 2 5 * * ) ,表明光合结构受到一定的破坏。大部分欧亚种葡萄叶片叶绿素 a与叶绿素 b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欧美杂交种葡萄 ,表明吸收光的能力较差 ;部分欧亚种葡萄叶片叶绿素 a/ b与欧美杂交种无明显差异 ,表明利用散射光的能力较强 ;叶绿素 a/ b与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r=- 0 .780 0 * ) ,叶绿素 a/ b高的品种光呼吸也高。大部分欧亚种葡萄乙醇酸氧化酶活性低于欧美杂交种 ,乙醇酸氧化酶活性与产量和净光合速  相似文献   
70.
气候变化科学:适应,减缓,还是漠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缎花 《生态学报》2004,24(7):1570-1572
气候变化是真实的,并且与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密切相关。有记载以来,地球上最热的十年出现在1 991年之后,上个世纪,气温大概升高了0 .6℃[1 ]。在同一时期,全球的海平面大约上升了2 0 cm,其中部分来自于陆地冰的融化,部分来自于海洋的受热膨胀。许多山顶上覆盖的冰冠也正在消失[2 ,3] ,数十年来,北极地区夏季及秋季的海冰已经减少为原来的4 0 % ,尽管其已有稳定的趋势[4 ,5] 。在英国,为防止伦敦被泰晤士河的洪水淹没,泰晤士河防洪措施的使用次数,已经由2 0世纪80年代的每年不到1图1 泰晤士河防洪措施的使用次数次增加至年均6次以上(图1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