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6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培养基成分对口腔福赛类杆菌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培养基成分对福赛类杆菌ATCC43037生长的影响,寻找一种有效促进福赛类杆菌生长的培养基.方法将福赛类杆菌ATCC430 37 接种到5种不同培养基(包括琼脂板和液体培养基)中,在厌氧培养箱内37℃厌氧培养7 d,观察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在λ=550 nm处每24 h测定液体培养菌液A值.细菌通过革兰染色和PCR法鉴定.结果1.生长在血平板上的福赛类杆菌ATCC43037菌落形态呈粉红色或白色小斑点状,在以BHI 为基础培养基中添加氯化血红素、维生素K3、N-乙酰胞壁酸的No2血琼脂培养基生长最好,而在无氯化血红素、维生素K3及血的No4琼脂板上不生长.2.福赛类杆菌ATCC43037在以TSB 为基础培养基中添加酵母提取物、植物蛋白胨、氯化血红素、维生素K3、N-乙酰胞壁酸和D TT的No1液体培养基生长最好,培养7 d后A值>0.8,在缺乏N-乙酰胞壁酸的No5液体培养基中几乎不生长.3.菌落细菌革兰染色为G 梭状杆菌,PCR法鉴定为福赛类杆菌.结论福赛类杆菌在血平板和液体培养基中存在不同的生长特性,N-乙酰胞壁酸是福赛类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最重要的成分,DTT有益于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82.
环境样品中DNA的分离纯化和文库构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研磨 /冻融和SDS/蛋白酶K热处理等理化方法 ,直接从性质不同的环境样品中提取和纯化混合基因组DNA。所获得纯品DNA的产量为每克样品 2~ 1 6μg。对纯品DNA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后 ,构建了以pUC1 8为载体的DNA文库。建库效率为从每克环境样品获得约 1 0 3~ 1 0 4 个含 3~ 8kb外源随机插入片段的克隆。通过DNA序列测定和基因注释 ,对从文库中随机选取的克隆进行了分析 ,发现外源插入片段均含序列未见报道的新基因。本文所做的尝试对于保存、研究和开发未培养微生物基因资源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83.
稻瘟病抗病基因Pi15的精细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瘟病抗病基因Pi15曾被作者鉴定为与已知抗病基因Pii具有连锁关系,但是,Pii基因究竟位于染色体6还是9上存在争议。为了确定Pi15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利用分子标记在由15个抗病个体和141个感病个体组成的F_2群体中,通过混合群体分离法(BSA)与隐性群体分析法(RCA)相结合的手段,对目标基因进行了连锁分析。首先,从染色体6和9分别选择10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位于染色体9的RM316与目标基因连锁,重组率为(19.1±3.7)%。为了进一步确定这种连锁关系,从染色体9选择了4个序列标定位点(STS)标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只有G103与目标基因连锁,重组率为(5.7±2.1)%。为了获得与目标基因更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目标基囚进行了RAPD分析。在筛选、分析了1000个随机引物之后,从中获得了3个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BAPi15_(486)、BAPi15_(782)、BAPi15_(844)。它们与目标基因的重组率分别为0.35%、0.35%和1.1%。这些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基因聚合和克隆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4.
陈敏 《微生物学杂志》2002,22(1):27-28,31
研究了糙皮侧耳 (Pleurotusostreatus)和康氏木霉C 3(TrichodermaKoningiiC 3)降解稻草生产饲料蛋白的发酵工艺。发酵产物的粗蛋白含量达到 2 2 .7% ,粗纤维降解率为 34 %。  相似文献   
85.
摘要 目的:探讨婴幼儿喂养指数法(ICFI)评价6~23月龄婴幼儿的喂养状况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418例6~23月龄婴幼儿作为调查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喂养建议建立喂养指数体系(包括母乳喂养、奶瓶喂养、膳食多样性、食物频率和喂养频率),进行ICFI评分。结果:本次共调查1418例婴幼儿,男766例(54.02 %),女652例(45.98 %)。6~8月龄组482例(33.99 %),9~11月龄组457例(32.23 %),12~23月龄组479例(33.78 %)。母乳喂养率为45.06 %,随月龄增加母乳喂养率降低(x2=234.486,P<0.05)。奶瓶喂养率为74.75 %,随月龄增加奶瓶喂养率升高(x2=75.671,P<0.05)。膳食多样性总满分率为67.42 %,满分率随月龄增加而增加(x2=154.146,P<0.05)。6~8、9~11月龄食物频率总满分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谷类、蔬菜/水果、蛋/鱼/禽肉类、豆类及其制品、畜肉类;12~23月龄依次为奶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蛋/鱼/禽肉类、畜肉类、豆类及其制品。三个月龄组间食物频率评分随月龄增加而增加(F=1240.819,P<0.05)。喂养频率满分率为41.11 %(583/1418),随月龄增加而降低(x2=149.05,P<0.05)。结论:ICFI可客观地反映婴幼儿的喂养状况,目前6~23月龄婴幼儿喂养状况不容乐观,喂养状况随着月龄减小而变差。  相似文献   
86.
前期研究已从全国各地的表层海水中分离驯化得到了能有效固碳的非光合固碳微生物菌群(Non-photo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y,NPMC),并发现在好氧条件下,混合电子供体(Mixture of Electron Donors,MEDs)(配比为0.46%NaNO_2、0.50%Na_2S_2O_3和1.25%Na_2S)能显著提高其固碳效率。但其与最佳H_2作为电子供体相比促进效果如何,其促进机制是什么,尚未见有报道。本文在比较了NPMC以MED和H_2为电子供体的固碳效率基础上,从NPMC的固碳基因丰度和表达活性角度分析了MED促进NPMC固碳效率的分子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1) MED系统的固碳效率可以达到H_2系统的水平,并显著高于传统的NH_4~+系统的固碳效率;(2)卡尔文循环关键基因cbbL和cbbM在MED系统中的较高基因丰度和同时较高的表达可能是MED促进NPMC固碳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3)由于MED系统含有不同价态的N和S,有利于多种微生物生长,丰富了微生物多样性,为形成不同菌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cbbL和cbbM的同时高表达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7.
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的酚类物质是植物影响其周边环境的主要媒介之一,然而凋落物混合分解对酚类物质释放的非加和性影响尚不清楚。本文以秦岭地区云杉、华北落叶松和华山松以及槭树、红桦和灰楸的凋落叶组成9种1∶1(w/w)针阔叶混合凋落物,采用分解袋法在室内条件(20~25℃、恒湿避光)下进行6个月的分解实验,研究针阔叶凋落物的存在对彼此水溶性酚和缩合单宁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云槭和落槭凋落物混合分解初期对水溶性酚释放产生总体拮抗效应,但在试验后期转为产生总体协同效应,其中针阔叶凋落物在试验初期显著抑制彼此水溶性酚释放,随后转变为相互促进(P<0.05)。其余7种混合物分解时对水溶性酚释放产生总体拮抗效应(P<0.05),其中在云桦、云楸、落楸和落桦混合物中,针叶凋落物的水溶性酚释放由受到显著抑制转为受到显著促进(P<0.05)或不受影响(P>0.05),而在华桦、华楸和华槭混合物中,针叶凋落物的水溶性酚释放倾向于受到显著抑制(P<0.05)。在以上7种混合物中,阔叶凋落物的水溶性酚释放则普遍受到显著抑制(P<0.05)。(2)所有混合组合均对凋落物缩...  相似文献   
88.
目的:将非药物性干预措施与传统药物方法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出生的喂养不耐受极低出生体重儿11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MED)55例、非药物治疗组(NON-MED)55例。药物治疗组采用红霉素;非药物治疗组采用腹部按摩法与非营养性吸吮。结果:两组患儿经治疗后,MED组腹胀消失天数(4.4±0.5)、呕吐天数(2.2±0.5)、每日呕吐次数(3.5±0.8)、胃潴留量占每日喂养量(18.3±0.8)、达全肠道喂养天数(8.2±0.7);NON-MED组腹胀消失天数(3.7±0.1)、呕吐天数(1.9±0.6)、每日呕吐次数(2.8±0.1)、胃潴留量占每日喂养量(12.6±0.4)、达全肠道喂养天数(6.1±0.3)。各项治疗指标的对比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治疗有效率76.4%;NON-MED组治疗有效率83.6%。结论: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89.
依据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49株人工落叶松1179个圆盘和轮盘数据,分析了心材半径的纵向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心材半径随树高增高而逐渐减小,与树干外形基本一致,其中去皮半径(XR)、胸径(DBH)及形成层年龄(CA)与心材半径之间关系较显著,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落叶松心材半径(HR)和面积(HA)模型:HR=b1+b2XR2+b3CA+b4XR, HA=b1+b2DBH·XR+b3CA+b4DBH·XR2.应用AIC、BIC、对数似然值以及似然比检验等模型评价指标,对利用样地、样木效应拟合的心材半径和面积模型进行比较.当考虑样木效应拟合心材半径和面积模型时,将b1、b2、b3作为混合参数得出的模型最好.混合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基本模型.在应用上,总体心材半径和面积可以通过混合模型来预测.采用Beta回归模型模拟了心材比例,模型中各参数均显著,决定系数较高,模型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0.
王燕  丁翠 《昆虫学报》1997,40(1):7-14
AsNPV+HasNPV、AsNPV+HaNPV、AsNPV+PsNPV分别感染烟青虫、棉铃虫和粘虫幼虫,对分离到的核型多角体病毒(AsNPV+HasNPV)-Helicoverpa assulta、(AsNPV+HaNPV)- H.Armigera和(AsNPV+PsNPV)-Pseudaletia separata,经电镜观察,多角体蛋白及病毒粒子蛋白SDS-PAGE电泳,病毒核酸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分析等研究,证明各病毒的多角体形态不规则,大小差异极大,病毒粒子为杆状,(AsNPV+HasNPV)-H.Assulta 和(AsNPV+HaNPV)-H.Armigcra病毒粒子有单粒和多粒包埋类型, (AsNPV+PsNPV)-P.Separata为多粒包埋型。各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本上只有一种多肽,分子量为25 000道尔顿左右。(AsNPV+HasNPV)-H.Assulta、(AsNPV+HaNPV)-H.armigera和(AsNPV+PsNPV)-P.Separata的病毒粒子分别有10、14、5条多肽,分子量大小在13 500~98 000,13 000~88 000,18 500~52 000道尔顿之间。病毒核酸经EcoRI,HindIII,HindIII+BamHI酶解,其DNA的酶切位点,大小及DNA的总分子量与AsNPV和原寄主的Has-NPV,HaNPV和PsNPVDNA的酶切图谱存在一定差异,混合病毒侵染昆虫后新复制的病毒核酸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导致病毒蛋白和病毒形态的变化。混合感染后AsNPV对Has-NPV、HaNPV和PsNPV的侵染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