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目的:探讨NLRP3炎性小体及其下游产物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患者动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8例TAO患者截肢后的下肢动脉,13例ASO患者截肢后的下肢动脉,5例因窒息死亡的新生儿主动脉,将三组动脉分别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半定量的测量3组动脉中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的累积光密度值(IOD)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组动脉组织的HE染色结果均符合其特征。TAO组和ASO组动脉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在TAO和ASO患者动脉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NLRP3炎性小体及其下游产物可能参与了TAO和ASO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术后分别予利伐沙班5 mg、10mg口服以预防DVT。术前及术后1d、7d检测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同时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DVT发生情况,观察临床出血事件。结果:术后1d两组Fbg水平明显降低,PT明显延长(均P0.05);术后7d两组Fbg水平与术后1d相比明显回升,PT明显缩短(均P0.05)。两组各时期的Fbg与PT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两组D-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利伐沙班5 mg组明显高于利伐沙班10 mg组(P0.05);术后7d两组D-D水平均较术后1d明显降低(P0.05),且利伐沙班10 mg组明显低于利伐沙班5 mg组(P0.05)。利伐沙班10 mg组术后早期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5 mg组(P0.05)。两组预防性抗凝后临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口服大剂量(10 mg)利伐沙班,可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且不会明显增加临床出血事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3.
蕲蛇酶对大白鼠和家兔实验性脑血栓的溶栓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广芬  王晴川 《蛇志》1997,9(3):6-8
采用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二磷酸腺苷(ADP)加肾上腺素(Ad)从家兔颈内动脉或大白鼠颈总动脉注入,以形成脑血栓,2h后各组动物分别从静脉给予不同剂量蕲蛇酶(150、300和600mg/kg),阳性对照药潘生丁(10mg/kg)及空白对照生理盐水(1ml/kg)。以脑组织对伊文思蓝通透性改变及脑组织切片计算血栓数目为指标,判断蕲蛇酶对血栓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蕲蛇酶组对大鼠或家兔的实验性脑血栓均比生理盐水组血栓消褪加快,形成的血栓数目减少,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亦明显减少;潘生丁组亦显示促血栓消褪的效果  相似文献   
54.
股动脉注射蝮蛇抗栓酶等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标  王继 《蛇志》1997,9(4):40-41
67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从股动脉注射药物,观察其疗效。方法采用蝮蛇抗拴酶0.75IU、654-210mg,妥拉苏林25mg、1%普鲁卡因20ml行患侧股动脉注射治疗15天,治疗前后对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月国动脉、股动脉共276条血管分别用经颅多普勒血流仪(TCD)检查。结果治疗后患肢动脉血流峰值明显增高,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明显降低,临床表现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55.
大鼠实验性血栓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Virchow血栓形成原理,采用机械性损伤内膜,同时降低血流速度方法制备大鼠实验性血栓模型。结果显示,利用此方法制备血栓模型成功率为78.4%,血栓平均长度8.53±1.42mm,血栓形成后,腹主动脉的收缩功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6.
目的:评价新型手工血栓抽吸装置在经皮冠脉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冠心病患者在冠脉造影发现病变含有高血栓负荷后,采用新型ZEEK经皮血栓抽吸装置手工抽吸血栓,然后按照常规方法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前术后采用冠脉造影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显像分级和血栓积分评价血栓抽吸装置的有效性。结果:38例患者中26例患者术前罪犯血管为完全闭塞,12例患者为次全闭塞病变,病变血管血栓抽吸后血栓积分较术前显著下降(3.2±0.7vsl.5±0.2,P<0.01),冠脉TIMI血流分级显著好转(0.8±0.5vs2.1±0.4,P<0.01),心肌灌注显像分级显著提高(0.7±0.5vsl.9±0.4,P<0.01),35例患者即刻植入支架。38例患者在血栓抽吸治疗中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新型手工血栓抽吸装置可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安全应用,并能有效降低血栓积分,改善冠脉血流,提高支架植入成功率,有助于达到理想的再灌注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7.
蛋白C(Protein C)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它在凝血酶或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的作用下转变为活化蛋白C,即APC(activated protein C),APC有灭活Va、VIIIa及增加纤溶的活性,因此具有抗凝作用。蛋白S是蛋白C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C/S缺乏是由编码蛋白C/S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引起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易产生深静脉血栓,特点是首次发生血栓的年龄小,血栓发生次数多,且静脉血栓形成易造成肺栓塞,所以当临床上遇到有上述特点的静脉血栓患者时,应进行血浆蛋白C系统检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对遗传性蛋白C/S基因的基因突变和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治疗上无临床症状的PC缺乏症者无需治疗,在术前或分娩前的抗栓治疗中,可输注PC浓缩剂、新鲜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或肝素,血栓形成时需做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脊柱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形成,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效果及临床效应。方法:将120例经颅部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DVT的形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DVT方面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与临床效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0.
赵晓华  邱合信  李其斌 《蛇志》2012,24(3):269-270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并发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发病情况,总结治疗经验,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3~2011年收治的NS合并PE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PET的NS患者5例均为男性。临床表现为短暂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和发热,其中经肺通气/灌注扫描(V/Q扫描)确诊1例,CT肺血管造影(CTPA)确诊4例;胸片和ECG无特异性。经溶栓、抗凝、抗血小板及激素治疗后,4例缓解,1例自动出院。结论 NS并发PET属临床罕见急症,应重视NS并发PET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防止漏诊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