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严重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后指导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急诊处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指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 h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灌注指标、液体复苏6 h后液体平衡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及在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入住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尿量均大于30 m L/h,提示复苏成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和微循环灌注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血液动力学指标和微循环灌注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6 h后液体平衡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EICU病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恢复管理和治疗过程具有指导意义,使血管活性药物得到有效利用,精确进行液体管理,减少盲目补液,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经济高效,是指导治疗和评估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究限制性输液与充分液体复苏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麻醉中的应用,从而为患者治疗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因感染性休克入院接受治疗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输液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限制性输液)与对照组(充分液体复苏)各41例,观察两组患者转归情况,记录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氧分压(PaO_2)、出血量、总输液量、尿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术后研究组患者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5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例,2例病情控制不佳者转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例死亡,总发生率为26.83%;对照组患者出现DIC 8例,ARDS 7例,MODS 5例,最终出现3例死亡,总发生率为56.10%,两组患者术后转归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MAP、CVP、HR、出血量、总输液量及尿量等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PaO_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较充分液体复苏能够显著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组织血流灌流状况,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更显著,更适合在围手术期麻醉中使用。  相似文献   
83.
一种炭角菌菌丝体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物学报》2017,(6):730-742
从一种牛肝菌Boletus sp.中分离得到一株炭角菌菌株,通过液体深层发酵获得菌丝体,并对其粗多糖石油醚和氯仿提取物进行了体外免疫力、抗氧化和抗肿瘤等活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此株炭角菌的菌丝体石油醚和氯仿提取物抗氧化和提高免疫活力的效果不明显,但炭角菌石油醚和氯仿提取物相对SPCA-1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100μg/m L石油醚和氯仿提取物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0.08%和68.41%,而50μg/m L石油醚和氯仿提取物可以分别诱导25.4%和26.3%的SPCA-1细胞发生早期凋亡,并引起P53、Caspase-3和Bax抗肿瘤标志蛋白表达上升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降,表明两种提取物抗肿瘤效果是通过样品诱导细胞线粒体释放ROS来发挥的。同时,发现炭角菌可以激活细胞自身的保护性自噬,从而降低炭角菌的抗肿瘤活性。以上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和开发以炭角菌为来源的抗肺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阴道镜直视宫颈多点活检与传统宫颈活检对宫颈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我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疾病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宫颈活检,研究组患者采用阴道镜直视宫颈多点活检。对比两种检查方法与病理检查结果的检出率,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漏诊率,另外考察影响阴道镜直视宫颈多点活检漏诊率的相关因素。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除宫颈炎和宫颈癌外,研究组对其他类型宫颈疾病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除宫颈癌外,研究组对各种宫颈疾病的漏诊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年龄超过50岁,高级别的CIN类型、标本个数的减少及宫颈微小病变都可能升高阴道镜直视宫颈多点活检漏诊率。结论:与传统宫颈活检相比,阴道镜直视宫颈多点活检对宫颈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并且漏诊率较低,可以适当增加活检的样本个数来降低漏诊率,从而尽早发现并进行有效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5.
邵倩  杨焱  李婷婷  冯杰  刘艳芳  颜梦秋  谭琦 《菌物学报》2014,33(5):1103-1111
利用液体发酵、木屑固体发酵和米饭固体发酵3种方式培养鲍姆纤孔菌(桑黄)菌丝体,对菌丝体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抗肿瘤和抗衰老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屑固体发酵、液体发酵和米饭固体发酵的菌丝体醇提物清除H2O2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78.28±0.32、27.73±0.57和7.84±0.37;米饭培养的桑黄菌丝体醇提物在低浓度500μg/mL下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到达80%,在相同的浓度下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表现出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木屑以及米饭培养方法得到的菌丝体对PC12神经细胞损伤修复均有较好的效果,液体培养的桑黄菌丝体表现的修复作用较低;液体发酵培养的菌丝体醇提物浓度在100μg/mL时,对肿瘤细胞HepG2的抑制率达70%,高于其他两种培养方法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6.
液体培养蛹虫草虫草素和腺苷的代谢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提高虫草素和腺苷的代谢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作检测手段,以二者含量为检测指标,对液体培养的氮源种类、氮源水平、碳源水平、动态变化、培养体系的虫草素及腺苷含量和总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仅蚕蛹粉,豆粕和豆粉也是很好的氮源;培养液以3%氮源、4%碳源为佳;振荡培养8d,培养液中虫草素总量是菌丝体中虫草素总量的6倍多;振荡培养7~9d,可使每瓶培养物的虫草素和腺苷总量达到10mg以上。  相似文献   
87.
先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苦参水煎汁,然后培养灵芝,得到灵芝培养液,再按乙醇氯仿-5%碳酸氢钠溶液-氯仿的顺序提取培养液中的有机酸成分,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6个新组分,用这些组分分别作用于转染了乙型肝炎病毒DNA的2.2.15细胞,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含量,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结果表明,其中的3个组分对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有抑制作用,提示可能具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综述昆虫病原线虫液体培养的研究概况。包括液体培养的研究历史,不同培养基组分对昆虫病原线虫产量的影响,营养源的选择,培养参数在昆虫病原线虫液体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感染期昆虫病原线虫脂肪酸含量,以及昆虫病原线虫应用前景等。  相似文献   
89.
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的诱导及其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ATCC15834感染三裂叶野葛(Pueraria phaseoloides)叶片外植体20 d后产生毛状根,毛状根可直接从叶片外植体叶脉处或从叶脉处产生的愈伤组织上产生。感染35d后,约85%的叶片外植体产生毛状根。毛状根能在无外源生长调节剂的 MS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自主生长。PCR扩增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BrolC基因已在三裂叶野葛毛状根基因组中整合并得到表达。与固体培养的毛状根相比,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毛状根不仅生长迅速,也不会形成愈伤组织。在无外源生长调节剂的液体MS培养基中培养15d的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的鲜重、干重、可溶性总糖含量及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分别为固体培养毛状根的1.59倍、1.18倍、5.25倍和1.16倍。  相似文献   
90.
宫颈上皮内病变与HPV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辽宁省妇女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情况,研究辽宁省妇女宫颈上皮内病变与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行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 Max)检测的患者,该600例患者均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Liguid-based cytologic teset,LCT)检查,有127例患者行病理活检,结合3种方法研究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导流杂交HPV-DNA检测结果与LCT结果相结合,600例患者中,感染HPV的阳性率分别为正常32%(92/288),Asc-us42%(87/208),LSIL53%(40/75),HSIL86%(19/22),癌100%(7/7)。导流杂交HPV-DNA检测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相结合,感染HPV的阳性率分别为:正常或慢性炎症36.17%(17/47),CINⅠ66.67%(36/54),CINⅡ-Ⅲ84.21%(16/19),癌100%(7/7),HPV感染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升高。细胞学与组织学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LSIL72%(54/75),HSIL86.36%(19/22),SCC100%(7/7)。不同年龄阶段妇女感染HPV的阳性率依次为20-29岁46.76%(65/139),30-39岁43.41%(79/182),40-9岁40.48%(71/174),50-59岁38.16%(29/76),60-69岁37.50%(6/16),70岁76.92%(10/13)。600例患者HPV感染总阳性率为40.83%(245/600),在HPV21种亚型中,有19种亚型均被检测出,感染率最高的是HPV16 35.51%(87/245),其它常见型别依次为HPV58,HPV6,HPV53,HPV18,HPV31,HPV52和cp8304。此外还发现高危型HPV16的感染率:正常或慢性炎症35.29%(6/17)CINⅠ33.33%(12/36),CINⅡ-Ⅲ56.25%(9/16),癌85.71%(6/7),其感染率阳性率在各种程度的宫颈病变中占很大比重,也随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增高,进一步论证了HPV16的高危性。结论辽宁省妇女HPV感染的主要亚型是HPV16,HPV58及HPV6.无论是与细胞学检测结果相结合还是与病理活检结果相结合,HPV感染阳性率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提示宫颈病变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预防及治疗HPV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