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1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1828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405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4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脐腹小蠹Scolytus schevyrewi Seme.是榆树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本研究在宁夏盐池县通过室内观察和林间调查相结合,研究了脐腹小蠹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史、成虫寿命、习性、交尾行为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脐腹小蠹虫在宁夏盐池县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老熟幼虫约占98.2%,蛹约占1.8%。越冬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5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第2代幼虫于6月底、7月初开始化蛹,7月下旬达羽化盛期,8月上旬羽化结束;脐腹小蠹雌成虫平均寿命为(27.14±3.74)d,雄成虫的平均寿命为(16.86±4.13)d,差异显著(P<0.05);此外,脐腹小蠹无滞育现象;脐腹小蠹的4种天敌,分别是榆小蠹长茧蜂Elachistocontrum sp.、虱形螨Pedieuloids ventricosus Newport、拟截斑郭公虫Thansimus sp.和蠼螋Labidura sp.。  相似文献   
992.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群落结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地区群落结构动态研究,是生态重建和石漠化治理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该文基于黔中普定县6块永久监测样地在2013年、2015年和2019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7年间喀斯特次生林重要值、物种消长结构、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朴树(Celtis sinensis)等乔木种的优势度增大,更新率较高,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等先锋种的重要值减少,且死亡率较高。(2)物种多样性指数各年间无显著差异,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基本稳定,均匀度指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在2013年和2019年之间差异显著。(3)径级和树高结构呈"倒J型"和"左偏正态"分布,各年间差异不显著,乔木层大径级(DBH≥10 cm)个体数增加,但高大乔木(H≥9 m)个体数和种数减少,灌木层中火棘、杭子梢和小冻绿树(Rhamnus rosthornii)等灌木种在0 m≤H3m和0 cm≤DBH2.5 cm的个体数减少,而刺楸、朴树等乔木种个体数增加。喀斯特次生林的自然演替过程较缓慢且复杂多样,层次结构不明显,群落总体处于演替进展的中前期,群落更新良好,将进一步以乔木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93.
互花米草被引入我国滨海地区后,经过多年的生长与演替,改变了潮间带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而影响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后潮滩有机碳储量演变特征,该文以广西北部湾大风江口入侵约6 a的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8年8月、11月及2019年1月、3月采集的样品中有机碳及相关理化指标。结果表示:(1)互花米草植物年均地上碳储量为9.68 t·hm~(-2),高于地下根系的5.56 t·hm~(-2);(2)互花米草入侵湿地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互花米草植物本身,且不同季节中春季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3)土壤的C/N比值为3.53~9.67,表明互花米草入侵群落有机碳受海源的潮汐输入影响较大;(4)互花米草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季节性变化规律一致;(5)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互花米草生态系统中有机碳储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提高了光滩的有机碳储量,并能提高光滩的固碳能力。该文可为科学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光滩碳储量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在不同磷素水平培养条件下,探讨磷胁迫对柱花草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评价柱花草对磷浓度的耐受性。该文以12个不同基因型柱花草品种为材料,设置7个磷肥梯度,分别为0.2、0.1、0.075、0.050、0.035、0.02 g·kg~(-1),以不施磷肥为对照,采用盆栽方法进行施肥试验,比较不同柱花草品种形态指标对不同磷浓度的响应及生物量状况,旨在筛选出磷高效的柱花草品种。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磷浓度的逐渐增大,各品种柱花草均呈现分枝数、株高和茎粗均逐渐增大,根长逐渐减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升高的趋势。(2)在低磷和高磷处理下'西卡'、'库克'柱花草的地上生物量均小于每株9.64 g(以供试材料中最高生物量的约2/3为临界线),为磷低效型柱花草;'有钩'、'GC1463'柱花草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每株9.64 g,为磷高效型柱花草;'澳克雷'、'CIAT11365'、'格拉姆'、'爱德华'(90080-2)、'热研5号'、'Capitata'、'GC1480'、'GC1576'柱花草的地上生物量在低磷处理下小于每株9.64 g,在高磷处理下高于每株9.64 g,为磷敏感型柱花草。土壤磷含量对柱花草的形态指标影响较大,磷高效型柱花草对低磷土壤环境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995.
结合林木育种方法,以3个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9个麻栎种源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 地点(环境)显著影响叶片碳、氮、磷、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解释量占总变异量的13.2%~66.7%,而种源(遗传)的影响并不显著,解释量只占总变异量的2.9%~11.0%.叶片氮与碳氮比、氮与氮磷比、磷与碳磷比、磷与氮磷比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无论是地点间还是东西部种源间均存在共同的标准化主轴斜率.表明在单一树种(麻栎)水平上,种源间具有相似的碳、氮、磷生化过程,其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受环境的影响;而化学计量特征在地点间和东西部种源间稳定的相关系数反映出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特定耦合比例不受环境和种源的影响,支持化学计量学的内稳性理论.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Bc1-2相联系的抗凋亡基因1(Bag-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科收集的79例胃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标本收集时间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检测两组标本中的Bag-1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Bag-1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的Bag-1蛋白阳性表达率65.82%显著的高于癌旁组织的13.33%(P0.05);Bag-1蛋白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30.77%显著的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的55.56%(P0.05);Bag-1蛋白阳性和阴性表达的患者1年以及2年生存率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g-1蛋白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30.77%显著的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的55.56%(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Bag-1蛋白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胃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97.
鸣叫对无尾两栖类动物的生存与繁殖起重要作用。蛙类的鸣叫行为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2016年8和9月,采用录音机和指向性话筒,在野外录制了57只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的鸣声并对其鸣声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悬挂录音笔和自动温湿度记录仪研究了沼水蛙鸣叫节律(17 d)及其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显示,沼水蛙的鸣声由1 ~ 4个音节组成,不同类型鸣声间的音节主频、音节时长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该物种全天具有鸣叫行为,13:00 ~ 14:00时为鸣叫高峰期。白天单音节鸣声、双音节鸣声、三音节鸣声、总鸣声和总音节的数量较夜晚显著增加(P < 0.01)。鸣声数量和音节数量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P < 0.01)。结果表明,沼水蛙通过改变音节数量、音节主频和音节时长改变鸣叫策略。沼水蛙的鸣叫行为具有昼夜节律性且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本试验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4种pH值(5.6、5.0、4.0、3.0)条件下的模拟酸雨对银杏雌、雄幼苗生长及叶片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酸雨pH值的不断降低,银杏雌、雄幼苗地上部分可见伤害逐渐出现,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而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与pH值为5.6的对照相比,pH值5.0和4.0的模拟酸雨对上述测定值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在pH值3.0的模拟酸雨处理后,大部分测定值的变化幅度达到了显著水平。尽管在上述4种处理条件下银杏雌、雄幼苗地上部分所表现出的可见伤害并无明显差异,但从叶片相对含水量、比叶面积、抗氧化酶活性、光合色素含量和各种生化物质含量的测定值进行分析发现,银杏雄株内部生理生化过程受到的干扰要大于雌株。由此推测,高浓度的酸雨(pH=3.0)会影响银杏雌、雄幼苗的正常生长,其耐酸阈值应在pH值4.0~3.0间,且银杏雌株幼苗在耐酸性方面强于雄株。  相似文献   
999.
【目的】为明确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幼虫的发育状况,以便进行预测预报及采取防治措施。【方法】通过野外采样获取不同发育状态的栎黄枯叶蛾幼虫,对其头壳宽度,体长,体宽,额宽,上颚基部宽和单眼间距6项形态指标进行测量,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方法,推断栎黄枯叶蛾幼虫的龄数。【结果】栎黄枯叶蛾幼虫有7龄,头壳宽度为最佳分龄结构。单眼间距、额宽和上颚宽3项指标均可作为分龄的辅助手段,体长和体宽变异较大,不宜用作幼虫龄数划分。【结论】研究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防治该害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近年来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Jakovlev)由以往稳定种群的荒漠昆虫上升为暴发性发生并迁移至农区危害的农业害虫。由于缺乏对巨膜长蝽基础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对其开展监测预警和农业防治存在困难。开展巨膜长蝽个体生物学研究,填补研究空白对于有效监测预报和防控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能为下一步分析巨膜长蝽成灾规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文通过室内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系统阐明该种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和行为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巨膜长蝽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一年发生2代,5月中旬和10月中下旬是两个发生高峰期,6月中旬至8月中旬以成虫进入滞育状态,11月下旬以成虫越冬;雌成虫的平均寿命为(32.14±2.34)d,雄成虫的平均寿命为(28.00±3.13)d,雌雄性比为1︰1.9,有多次交尾多次产卵的习性,每头雌虫抱卵量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10~15粒左右;食性杂,群居危害,喜食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等沙生草本植物的种子。【结论】该虫具有以成虫形态越冬和滞育、迁移性强等生物学特性。在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动后,能够经历逆境后迅速恢复种群并迁移危害。宁夏中南部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极大改变了该地区的荒漠生态环境,促使巨膜长蝽在经过夏季高温滞育恢复种群后无法获得足够野生寄主的情况下,大规模迁入农田系统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