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0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洋桔梗F1无菌播种和试管苗的快速繁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洋桔梗F1种子在1/2MS培养基中发芽,其种子苗的茎尖和带叶茎段,在含0.1mg/L6-BA,0.03mg/L NAA的3/4培养基中,可连续进行继代培养,增殖大量从生苗,无根苗扦插在珍珠岩基质中约20天发根,成活率达95%。  相似文献   
42.
菜蚜二项式抽样设计及其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2年间对杭州市郊区青菜上桃蚜(Myzuspersicae)、萝卜蚜(Lipaphiserysimi)及其混合种群的田间近100组调查数据,利用每样方(株)虫口不超过数阈值T(分别为0、1、5、10、20、30、40)头蚜虫的植株比例(PT)与种群密度(m,头·株-1)的关系,通过拟合经验公式ln(m)=a+bln[-ln(PT)]而设计的二项式抽样.通过对三者不同数阈值(T)的回归决定系数(r2)、种群密度的回归估计方差(Var(m))、抽样精度(以d表示)和实际应用等的比较,结果表明当桃蚜种群处于较高密度即m≥10时,其理想的T值为30;当萝卜蚜种群处于较高密度即m≥5时,其理想的T值为10;而它们的混合种群未得到其理想的T值.数阈值T为30和10可分别用于桃蚜和萝卜蚜的二项式抽样设计.而传统的二项式抽样即0~1抽样由于应用于小白菜上菜蚜的抽样设计时产生很大的误差,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43.
马铃薯卷叶病毒基因间隔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已报道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以马铃薯卷叶病毒中国分离株(PLRV-Ch)的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经PCR扩增后克隆于pUC19质粒中,进一步用PCR鉴定、限制酶切分析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LRV-Ch基因间隔区由197个核苷酸组成,与国外报道的荷兰PLRV-N加拿大PLRV-C,澳大利亚PLRV-A,苏格兰PLRV-S各株系核苷酸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同源率依次为99%、98%、93%、98%。  相似文献   
44.
龟纹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龟纹瓢虫雌虫和雄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符台Holling Ⅱ型模型,其模型为:Na=0.9233N/(1 0.0171N)(雌虫)和Na=0.8641N/(1 0.0164N)(雄虫),瓢虫捕食豆蚜的数量随豆蚜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寻找效应随豆蚜密度增加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37.42(雌)、34.11头(雄)和17.25(雌)、15.8头(雄)。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为:E=0.3032·P^-15634(雌)和E=0.3048·P^-1.1697(雄)。干扰反应的教学模型为:E=0.8104·P^-2.1721(雌),E=0.7125·P^-2.2660,E=0.5963·P^-2.1751(雌雄混台种群)。  相似文献   
45.
一种水稻卷叶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水稻卷叶品种流岗卷叶粳与4个平展叶品种及1个卷叶标志基因(rl3)系的杂交或回交后代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流岗卷叶粳的卷叶特性以单基因不完全显性方式遗传; 该基因与rl3基因不等位,当rl3位点处于隐性纯合时两者以累加方式发生互作。这一等位基因可作标志基因使用,暂定名为Rl(t)。 Abstract:Liugangjuanyejing is a rolled leaf mutant of rice.A genetic study on the rolled-leaf character was carried out by crossing it with four flat-leaf cultivars and a genetic marker line (with a rolled-leaf allele rl3).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character was controlled by an incomplete dominant gene which was non-allelic to rl3 locus and that there existed addi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loci when the rl3 locus was homozygous recessiveness.This new rolled-leaf allele was provisionally named as Rl(t) and could be used as a genetic marker of rice.  相似文献   
46.
太白山木蚜蝇亚科二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中国木蚜蝇亚科二新种;即太白山木蚜蝇Xylota tabaishanensis sp.nov.及江氏铜木蚜蝇Chalcosyrphus (xylotina)jiang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上海农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47.
48.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v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松突圆蚧Hemiberlesla pitysophila Takagi的重要寄生蜂,1987-1989年从日本引入我国广东省。对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形态、发育、繁殖、成虫寿命和取食寄主行为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该蜂的雌性幼虫是松突圆蚧雌蚧的初级内寄生蜂,而雄性幼虫则是次级寄生蜂,重寄生在同种或它种膜翅目的老熟幼虫、预蛹和蛹上。雌雄两性的形态在所有发育阶段均不相同。交配过的雄蜂喜欢寄生产卵初期和盛期的雌成蚧,对巳寄生的寄主具有识别能力。在19.7℃一30.9℃变温条件下每头雌蜂平均产卵14.95粒,约60%的卵是在最初3天内产出。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雌性蜂在21℃,24℃,27℃和30℃时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分别为41.24,32.60,25.60和23.00天,发育起点温度10.1℃,有效积温448.3日度。该蜂在广东省一年发生。9-10代。  相似文献   
49.
中国毛根蚜属研究及新种记述(同翅目:瘿绵蚜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毛根蚜属研究及新种记述(同翅目:瘿绵蚜科)张万玉,张广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田士波(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保定071001)本文记述采自河北涉县的毛根蚜属一新种:小廖毛根蚜Chaetogeoica。triculat。、...  相似文献   
50.
中国带斑蚜属记述(同翅目:斑蚜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记述中国带斑蚜属Callipterinella Goot,19132种,其一为新亚种:河北带斑蚜Callipterinella calliptera hebeiensis subsp.nov.。新亚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