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70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三唑磷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途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三唑磷生产厂周围的土壤中用土壤富集的方法筛选分离出一株三唑磷降解菌Klebsiella sp.,它能以三唑磷为唯一碳源、唯一氮源、唯一磷源生长同时实现对三唑磷的降解,三唑磷作为唯一氮源时的降解速度最快,是实现三唑磷降解的最佳营养方案。在三唑磷为唯一氮源时,1000 mg/L的三唑磷浓度对菌体降解无抑制作用。此降解菌首先通过水解作用实现对TAP 的降解,之后把水解产物进一步降解为无毒的无机物质。降解菌的这些降解特性表明了它用于生物降解消除三唑磷污染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2.
污水土地生态处理脱氮技术的中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沟式污水土地生态处理工艺,是自然生态净化与人工工艺相结合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它是采用土壤毛细管浸润扩散原理的浅型土壤处理技术,在人工可控条件下,将污水科学、合理地投配到设计定型的装置内,利用污水的能量,把其所携带的污染物,通过人工基质(土壤、砂、碎石等,填料-水-微生物-植物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逐级降解;在不同的污染负荷、水力负荷下,完成一系列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的反应。通过以贵州典型的黄壤土为主配比的人工土作为处理系统填料的现场中型试验,探讨地沟式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脱氮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地沟式污水土地生态系统对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良好,去除率分别达到84 .7%和70 .7% ,出水氨氮(14 .0 mg/L )和总氮(2 4 .7mg/L ) ,达到建设部颁发的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对处理系统微生物数量及分布的研究表明:处理系统中氮转化细菌丰富,氨化细菌为10 3~10 6 cfu MPN/g(土壤) (cfu:形成菌落数:MPN:最大可能数量) ,亚硝化菌为10 3~10 6 MPN/g(土壤) ,硝化菌10 4~10 6 MPN/g(土壤) ,反硝化细菌为10 3~10 6 MPN/g(土壤)。由硝化/反硝化实现生物脱氮是土地生态处理系统去除总氮的主要途径;建立土壤、土壤微生物、土壤植被环境以促进硝化作用是提高总  相似文献   
153.
油田含聚合物污水微生物处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油田日益增多的并且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的而现有污水处理工艺难于处理的含聚合物污水进行微生物处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油田污水污泥中分离得到的七株聚丙烯酰胺(PAM)降解菌在合适的营养条件下协同作用,对大港油田的含PAM的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经过3d的处理,微生物菌群将补充了磷和氮的污水的COD降低了87.7%;经过18d的处理,微生物菌群将补充了磷的污水的COD由13499mg.L-1降低为283 mg.L-1,降低幅度达到了97.9%。因而这7株PAM降解菌对含PAM污水处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4.
用两个耐低磷能力差异显著的烟草悬浮细胞系,研究了缺磷胁迫对交替呼吸途径的影响及其与活性氧积累的关系.牛津细胞耐缺磷胁迫能力明显高于K326.缺磷降低了K326交替途径的容量及实际运行量,但对牛津的影响不大.无论在缺磷还是正常磷水平下,牛津细胞交替途径容量和实际运行量都比K326高.用分离的线粒体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缺磷胁迫可以提高AOX的蛋白表达量,但品种间差异不明显.缺磷胁迫下K326细胞中的超氧阴离子积累量远高于牛津细胞.由此认为交替途径可能在细胞耐低磷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5.
菹草对湖泊沉积物磷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武昌野芷湖湾菹草(PotamogetoncrispusL.)生物量较高位置的沉积物显示明显较高的磷吸附指数,以及据Langmuir方程:C/X=C/Xm+K×1/Xm导出的最大吸附量与吸附强度,这一结果在不同时期与不同采样深度均有体现,故提高沉积物磷的吸附能力应为菹草维持水体较低营养水平的重要机制。铁结合态磷是沉积物磷的主要存在形式,吸附能力的提高可由有机质及其与铁的相互作用部分地得到解释。不同时期菹草生物量较高的沉积物表现明显较低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最大反应速度,降低沉积物有机磷的酶促分解速率应为菹草维持水体低营养水平的另一机制。  相似文献   
156.
157.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方法和灼烧法、Bowman-Cole的土壤有机磷分组方法,研究了定位试验23年的0~100cm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态组成.结果表明,无机磷含量为厩肥>休闲>化肥>低秸>高秸>中秸>无肥.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无机磷各组分的IPi值呈现以下特点:Ca2-P、Ca8-P、Al-P的IPi值较低,Ca10-P、Fe-P、O-P的IPi值较高.与无肥处理的无机磷各组分IPi值相比,厩肥与休闲处理Ca2-P、Ca8-P、Al-P的IPi值显著增大,Ca10-P、Fe-P、O-P的IPi值减小,其中以Ca10-P的IPi值减小较大.单施化肥处理Ca2-P、Ca8-P、Al-P、O-P的IPi值也增大,Ca10-P、Fe-P的IPi值减小,显示长期单施化肥不仅可明显提高Ca2-P、Ca8-P、Al-P含量,而且对O-P的增长有显著作用.3种秸秆处理基本上呈现Ca2-P、Ca8-P、AlP的IPi值增大,Ca10-P、Fe-P、O-P的IPi值减小趋势.从就有效磷(Ca2-P、Ca8-P、Al-P)含量而言,厩肥处理高于化肥处理,而单施化肥处理高于玉米秸秆处理.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磷含量.对土壤有机磷库的贡献,玉米秸秆处理大于厩肥处理.施入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磷各组分的含量,而化肥则主要是促进土壤稳定性有机磷向活性、中活性有机磷转化.长期不施肥处理的土  相似文献   
158.
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磷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长期采用两种不同量有机肥(M2、M4)、化肥(NPK)方式培肥黑土,研究微生物量P在作物生长季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微生物量P显著高于施用化肥(NPK)和不施肥(CK),微生物量P分别为M48.75~47.68mg·kg^-1,M2 3.02~37.16mg·kg^-1,NPK1.59~10.62mg·kg^-1,CK0.76~6.74mg·kg^-1之间,波动性较大.M4、M2处理微生物量P最大值出现在抽雄吐丝期,NPK、CK处理最大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施肥数量和种类不同所引起的黑土微生物量P的差异并未因季节变化及玉米生育时期影响而明显改变.微生物量P的动态变化与绝大多数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指标的动态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微生物量P与黑土生物、理化特性(除全钾外),植物氮、磷、钾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黑土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9.
磷模型在千岛湖水体污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多个经验统计磷模型预测千岛湖目前的磷浓度水平,其中第6个模型最适合用于千岛湖的预测预报.利用该模型预测了磷负荷量分别减少1/4、1/2、3/4情况下,千岛湖水体中总磷浓度的响应.同时针对千岛湖营养水平控制的短、长期目标,利用模型计算出了所允许的总磷负荷量及入湖磷浓度.  相似文献   
160.
对生长在不同磷营养水平条件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var.Zhongyou 9507)叶片中光合膜脂含量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生长在不同磷营养水平条件下9 d龄和16 d龄小麦叶片中光合膜脂含量的分析,发现在磷缺失培养条件下,小麦光合膜脂的相对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与小麦叶龄密切相关。在16 d龄小麦植株中,第一片叶为老叶,第二片叶为较老叶,而第三片叶为新叶,PG和MGDG在叶片中的相对含量从新叶到老叶逐渐下降,而DGDG和SQDG含量逐渐上升;在磷缺失条件下,16 d龄小麦第一叶片中PG的含量(2.5%)远远低于其在9 d龄第一叶片中的含量(5.5%)。以上结果说明,磷缺失引起小麦叶片中脂含量的变化不仅与脂合成有关,而且与PG的降解有关;新生叶片中PG含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磷供应不足,从而影响了PG的合成;而PG的降解则是老叶中PG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