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83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前,生物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随着对各种生物大分子的深入研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显得更为重要,几乎所有的生命科学都涉及到这一技术的应用。蛇毒神经毒素是一种小分子量蛋白质,用~(125)I标记后可作为研究烟碱受体的一种示踪物。碘化掺入蛋白质目前使用得最多的方法是氯胺T法,氯胺T碘化标记  相似文献   
42.
43.
4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51)和研究组(n=52),对照组股神经阻滞时给予罗哌卡因,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镇痛镇静效果、睡眠质量、应激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术后48 h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术后24 h、术后48 h A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即刻、术毕的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水平均上升,且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手术开始即刻、术毕的NE、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方案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镇痛镇静效果确切,可减轻术中应激反应,有效改善睡眠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考察了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观察组,n=68)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对照组,n=68)在我院136例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应用警觉/镇静观察评分(OAA/S)评价患者用药前(T0)、用药10 min后(T1)、用药20 min后(T2)、用药30 min后(T3)和清醒后(T4)的镇静效果,并比较了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T0、T1和T4时间点的OA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T2和T3时间点的OA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T0、T1和T4时间点的RR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T2和T3时间点时的RR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T2时间点时的SpO2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SpO2在其他时间段时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HR和MAP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6%(p=0.049)。本研究结论初步表明,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相比,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在骨科手术中具有更好的镇静效果,可有效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6.
本研究明确了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丸粒化包衣后对玉米种子的安全性和玉米幼苗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为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防治提供新技术。首先在室内验证了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拌土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又进行了种子丸粒化包衣处理,测定了丸粒化包衣方式下药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和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0 mg/kg的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拌土处理后,草地贪夜蛾对14天的玉米苗的取食率分别为1.67%、5.01%,与对照组取食率27.02%差异显著。药种比为1:100和1:200的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丸粒化包衣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发芽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丸粒化包衣处理组在播种后第7天对草地贪夜蛾广州种群防治效果显著,其中药种比为1:100的乙基多杀菌素丸粒化包衣处理组致死率最高为89%;两药剂丸粒化包衣处理组在播种后第21天对草地贪夜蛾云南种群仍有较好防治效果,两个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丸粒化包衣处理对草地贪夜蛾的致死率均达100%。本研究表明玉米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可有效防控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的危害。  相似文献   
47.
为揭示金属冶炼废渣堆场生态修复多年后,废渣-植物-凋落物系统中养分循环和系统维持机制。该研究以实现生态修复6 a的黔西北铅锌冶炼废渣堆场上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芦竹(Arundo donax)、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五种优势修复植物为对象,分析它们的主要营养器官(细根、粗根、茎/干、枝、叶片)、地表凋落物、植被下方表层废渣(0~10 cm)中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物、不同营养器官间C、N、P的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C平均含量在两种草本植物中为茎>叶片>根>凋落物,在三种乔木中为干>枝>细根>粗根>叶片>凋落物; N和P的分布在草本植物中分别为叶片>凋落物>根>茎和叶片>根>凋落物>茎,在三种乔木中均为叶片>细根>凋落物>粗根>枝>干。五种植物中,柳杉各营养器官及凋落物中C含量均高于其他植物,N、P含量呈相反的规律; 刺槐中N含量最高。C:N和C:P在五种植物营养器官与凋落物中的变化规律跟N、P的分布相反,说明C:N和C:P分别主要受N和P含量影响。相关性分析指出,草本植物的N:P受N和P共同影响,三种乔木的N:P主要由N的分布决定,同时受到枝和叶片中P含量影响。五种植物中,仅豆科类刺槐的叶片N:P大于16,在系统中生长受P限制,其他植物生长均受N限制,说明刺槐更能适应贫瘠的废渣环境,建议在修复贫瘠的废渣堆场时优先选择豆科类植物作为先锋植物,改善基质养分条件。植被下方表层废渣中C、N、P含量基本都低于植物各营养器官及凋落物,不同修复植物下方对应的表层废渣中C、N、P含量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草本植物修复下的废渣中C、N、P含量低于乔木修复下的含量。废渣-植物-凋落物体系中N、P、N: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植物细根和凋落物中N、P含量与废渣中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48.
为了解2种丛枝菌根真菌(AMF)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 FM)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 GV)对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的生长和对难溶性磷酸盐利用的影响,采用沙培盆栽方式,研究了南美蟛蜞菊在接种AMF与添加难溶性磷酸盐的生长和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磷限制环境下FM对南美蟛蜞菊的侵染率达55%~69%,GV的侵染率达到63%~80%。添加难溶性磷酸盐后,2种AMF均促进了南美蟛蜞菊茎的伸长(FM:+46%; GV:+65%)、总生物量的增加(FM:+27.2%; GV:+40%)和磷含量的增加(FM:+36.6%; GV:+40.7%)。对比FM,GV对植物利用难溶性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南美蟛蜞菊与2种AMF形成的共生体系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对营养资源的利用,提高对难溶性磷的吸收效率可能使得南美蟛蜞菊在营养贫乏的环境中更好地建立种群。  相似文献   
49.
土壤磷(P)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养分元素,也是亚热带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元素。目前,关于不同海拔土壤P组分和P有效性的变化规律尚无统一定论,其原因主要是忽略了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P组分和P有效性对海拔的响应更为复杂。因此,以武夷山不同海拔黄山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环境因素、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SMB)、酸性磷酸单酯酶(ACP)和磷酸双酯酶(PD)活性以及土壤P组分,探究土壤P组分和P有效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海拔降低,速效P含量显著增加,而易分解P、中等易分解P、难利用P和总磷含量显著减少。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磷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是影响土壤P组分和P有效性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随海拔降低,黄山松林土壤微生物通过提高ACP、PD活性和降低SMB含量的能量分配策略,促进更多较难分解P组分的矿化,从而提高速效P含量,以满足微生物对P的需求。因此,在低海拔地区,微生物通过能量分配策略获取更多有效P,可能有利于提高武夷山黄山松林土壤速效P的供应,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使P矿化速率提高和P损耗增加,导致P库的储备不足,不利于土壤P素养分的可持续供应。  相似文献   
50.
鹭鸟栖息对杭州湾湿地土壤磷累积及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亦欢  吴明  邵学新 《生态学报》2021,41(20):8246-8255
土壤中磷含量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杭州湾湿地迁徙候鸟栖息以及鸟粪的输入对栖息地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了鹭鸟筑巢树林下(影响区)和无鹭鸟筑巢树林下(对照区)土壤磷累积、土壤及鸟粪磷形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鹭鸟影响区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对照区土壤TP含量为718.33 mg/kg,影响区土壤TP平均含量最高可达2040 mg/kg,其中钙结合态磷(Ca-bound P,Ca-P)含量最高,约占55.22%-62.96%,其次是残渣态磷(Residual Phosphorus,RP)、有机磷(Organic Phosphorus,OP)、铁铝结合态磷(Fe/Al-bound P,(Al+Fe)-P))、交换态磷(Exchangeable P,Exch-P)。鸟粪中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TN、TP含量分别是表层土壤的11.18-40.90倍,94.22-148.11倍,15.41-43.22倍,差异极显著(P<0.01)。TP含量与Exch-P、(Fe+Al)-P、Ca-P、AP极显著正相关,与RP显著正相关,与pH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鸟粪输入使杭州湾湿地土壤TP含量显著提高,Exch-P、(Fe+Al)-P、Ca-P、AP含量均有提高,且占TP百分比增大,鸟粪输入造成了该地土壤磷素累积的同时增加了土壤磷素的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