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50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温度、盐度对强壮箭虫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Q  Zhu HY  Liu F  Ding ZY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3081-3086
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下强壮箭虫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均对强壮箭虫的耗氧率和比耗氧率有显著影响.试验温度在5℃-25℃,强壮箭虫个体耗氧率(IO)和比耗氧率(SO)开始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之后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58x3 -0.2956x2+4.415x-8.7816(R2=0.99,P<0.05)和y=0.0011x3 -0.0546x2+0.8161x-1.6232(R2=0.99,P<0.05),数值分别为6.30~11.71μg·ind-1·h-1和1.22 ~2.16μg· mg-1·h-1,窒息点为4.18~6.87 mg·L-1.盐度10 ~40条件下,IO和SO随盐度的升高逐渐下降,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68x2 -0.1412x+21.702(R2=0.89,P<0.05)和y=-0.0013x2-0.0261x+4.0114( R2 =0.89,P<0.05),数值分别为4.98~17.73μg ·ind-1·h-1和0.92~3.56 μg·mg-1 ·h-1,窒息点为4.02~6.24 mg·L-1.对强壮箭虫与其他水生动物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比较得出,强壮箭虫是一种狭氧性浮游动物.  相似文献   
82.
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2007-2009年的野外观测数据对戴家沟小流域降雨径流与农业非点源氮磷流失的时间序列变化关系及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7-2009年,戴家沟小流域降雨量和径流量峰值变化一致,二者相关系数为0.904.总氮和总磷浓度变化趋势吻合,但总氮对降雨径流变化响应的灵敏度高于总磷;氮流失浓度受降雨径流变化影响显著,而磷流失则表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氮磷比的变化特征与总氮浓度的变化特征一致,且与径流波动有良好的耦合关系.2007-2009年,戴家沟小流域降雨径流量累积百分比峰值出现时刻与总氮、总磷流失量累积百分比峰值出现时刻不吻合,表明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分散性,二者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3.
利用2000-2008年的MODIS陆地产品MOD15A2(fPAR)与空间插值的气温和热带降雨观测卫星(TRMM)数据,分析了东南亚地区植被时空动态,主要分析了常绿阔叶林、灌丛草原、热带草丛和农田4种植被fPAR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2000-2008年研究区植被的fPAR平均为47.58%,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格局.(2)研究区87.34%的区域植被fPAR变化不显著.(3)fPAR能够反映植被时空动态,对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响应.fPAR的动态变化表明,不同区域的各植被生长年际变化各有差异,其所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初步探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评价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抗菌活性.方法 口服伊曲康唑200mg/d和特比萘芬250mg/d治疗孢子丝菌病;体外联合药敏试验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计算分数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两药相互作用具有协同、拮抗或无关作用.结果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  相似文献   
85.
为探讨枸杞新品系NQ-2纯系种植结实率低的原因,采用TTC法、联苯胺—过氧化氢法、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和套袋试验等方法,对NQ-2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繁育系统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Q-2单花花期为3~4 d,花后8 h散粉结束,开花当天花粉活力最高,花粉寿命可持续9 d以上;开花前一天柱头已具可授性,开花第1天柱头可授性最强,开花第3天柱头基本失去可授性;枸杞新品系NQ-2平均花粉-胚珠比8615,OC I=4,结合人工授粉实验结果确定其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自交不亲和是导致NQ-2纯系种植落花落果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6.
根系在氮素高效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人们对玉米育种过程中不同年代杂交种的根系生长特性及其对氮素供应的响应了解较少.选用中国1973.2009年育成的11个代表性玉米品种,在水培体系下研究了正常供氮(4retool/L)和低氮(0.04mmol/L)下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差异.结果表明,与低氮处理相比,正常供氮降低根干重、根冠比和根系相对生长速率,但增加总根长和侧根长.对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育成品种,供氮还降低总轴根长.氮处理不影响种子根数.随育种年代演进,地上部相对生长速率表现明显增加,不同氮水平下表现一致.但是,根系相对生长速率仅在正常供氮条件下表现出与育成年代线性相关.相应地,只在正常供氮条件下玉米总根长、侧根长、轴根长表现为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明显增加.因此,在过去36年的玉米育种进程中,玉米地上部生长势在不同氮供应水平下均得到提高,而根系生长则只在正常供氮条件下得到提高.进一步改良根系在低氮环境下的生长能力可能提高现代玉米品种的氨吸收效率.  相似文献   
87.
实验中比较了以不同糖蛋白比结合的5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以氨还原法制备的不同糖蛋白比的5型多糖结合疫苗分别经腹腔注射NIH小鼠,共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2周后采血分离血清,以间接ELISA测定血清抗体,t检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R组)无免疫原性;5型荚膜多糖组(H组)免疫原性低,无免疫加强效应;结合疫苗M组、N组第1、2针有免疫加强效应,第2、3针无免疫加强效应,而F组和Q组的两针次间均有明显的免疫加强效应。说明5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结合疫苗的糖与蛋白比较高时能获得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88.
4种城市绿化树种叶片PAHs含量特征与叶面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钢  田大伦  闫文德  朱凡  梁小翠 《生态学报》2010,30(14):3700-3706
用气质联用仪测定了长沙市樟树(Cinnamomu camphor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桂花(Opsmanthus fragrans)和红檵木(Redrlowered loropetalum)4个主要绿化树种叶片中PAHs含量,同时测定了叶片的气孔密度、气孔长宽比、叶片的宽长比和叶面积等叶面结构特征值,探讨了叶面结构与叶片中PAHs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红檵木叶片的PAHs含量最高,为11.13mg·kg-1,16种PAHs在4树种叶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以3环和4环为主,菲的浓度最高。除桂花外,在气温较低的秋冬季节,其余3种植物叶片气孔密度大PAHs含量高。叶面宽长比、气孔长宽比均与叶片PAHs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叶面积与PAHs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叶面结构是影响叶片PAHs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化树种合理选择与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帽儿山地区森林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地面观测与遥感反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Zhu GL  Ju WM  Jm C  Fan WY  Zhou YL  Li XF  Li MZ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2117-2124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结构参数之一,遥感和基于冠层孔隙率模型的光学仪器观测是快速获取LAI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植被叶片的聚集效应,这些方法通常只能获取有效叶面积指数(effective LAI,LAIe).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为研究区,利用LAI2000观测森林冠层LAIe,并结合TRAC观测的叶片聚集度系数估算了森林冠层LAI,并通过分析基于Landsat5-TM数据计算的不同植被指数与LAIe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该区森林LAI遥感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阔叶林的LAI和LAIe基本相当,而针叶林的LAI比LAIe大27%;减化比值植被指数(reduced simple ratio,RSR)与该区LAIe的相关性最好(R2=0.763,n=23),最适合该区LAI的遥感提取.当海拔<400 m时,LAI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快速增大;当海拔在400~750 m时,LAI随海拔高度的上升缓慢增大;当海拔>750 m时,LAI呈下降趋势.研究区森林冠层LAI与森林地上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0.
受太阳活动的影响, 树冠不同方位以及内外部的叶片接受到的光照存在差异, 造成温度、湿度等小气候因子也存在差异。叶片的形态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等会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发生响应。为了更好地了解树木生长的局部小环境条件差异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该文选择国槐(Sophora japonica)、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银杏(Ginkgo biloba)、榕树(Ficus microcarpa)和黄葛榕(F. lacor)5种冠幅较大的树种, 通过测定树冠内外部及4个方位上的比叶重(leaf mass per area, LMA)、叶绿素a (chlorophyll a, Chl a)、叶绿素b (chlorophyll b, Chl b)及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Car)的含量及碳稳定同位素比率(carbon isotope ratio, δ13C)等指标, 研究叶片形态、生理指标等随树冠开度的变化以及方位差异。结果表明, 叶片LMAδ13C均随树冠开度增加而增大, 光合色素含量则相反; 叶片LMAδ13C的方位变化则是南向>西向>北向>东向, 与叶片所接受到的光强变化规律一致, 而光合色素含量的方位差异较复杂、且因树种而异, 总的来说, 以受光最弱的东向含量最高。上述结果表明, 树冠外围和南向、西向的叶片由于接受到的光能较多、温度高、相对湿度小等, 其叶片会增大单位面积的重量、减小气孔开度和光合色素含量, 从而减少对光能的吸收, 也使光合作用降低、δ13C增大, 而不同方位光照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 这些都表明了叶片对周围小气候的形态和生理上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